“做与不做”引发的深思.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2223986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与不做”引发的深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做与不做”引发的深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做与不做”引发的深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做与不做”引发的深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与不做”引发的深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与不做”引发的深思杏花岭教研科研中心 武秀芬这学期,学校又一轮“人人一节课”拉开了序幕。与以往不同的是全部要求采用学案教学的模式,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当堂反馈。按照教学进度,七年级生物组决定同课异构的课题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集体备课,依标据本,制定学习目标,统一重难、点,编制学案。课本中有三个演示实验,形成三个问题串,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认识呼吸作用的全过程。往年在常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带领学生书面分析,解决问题,没有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这次我们都认识到这节课应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如何创设呢?基本上达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在公开课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演示实

2、验、呈现问题,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又省时间,效果又颇为显著,还可避免实验不成功的现象,不需要做,一种认为应通过学生观察、实验营造问题情境,课堂效果更好,演示实验需要做。两位年轻点的教师坚持采用第一种方案,而我坚持采用了后一种。我提前两周就开始准备豆苗,实验所需的仪器、装备,提前演示。而我的两位同仁却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准备各自的课件。赛讲开始了,两位同仁的课都讲完了,非常成功,多媒体课件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课的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得以突破,学生当堂达标测评结果也非常理想。我的课堂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问题百出。课堂上,有的学生拿出了自

3、己早已准备好的实验材料,结果有的现象就不明显,小组争议原因,最后竟然争论到讲台上,我给分析可能实验种子活力不够,萌发放置时间太短等。学生观察豆苗的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我提问课前这套装置须遮光的原因时,学习小组不仅联系到这是为了排除植物光合作用的干扰,而且竟然提出实验装置可改进为不透光的容器。利用澄清石灰水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小组完成学案设置问题“为什么要从漏斗灌水?”,这是为了把豆苗产生的二氧化碳尽快排到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迅速呈现混浊现象,学生又滋生出系列问题。例如,澄清石灰水不能久置于空气中,因为空气中也有二氧化碳,学生提醒老师石灰水瓶口一定要密封。能否通过打气或吹气法,加

4、速反应生成?我又把此问抛给学生,学生纷纷发言,这样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一定是豆苗产生的,有可能是打气或吹气中的,实验不严谨,结论不可靠。我没有想到就连班上死水一潭、了无生趣、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王天,竟然给他们小组成功破解了一题,长期贮藏菜的地窖,为什么人不能马上下去?因为储存的菜呼吸消耗了地窖中的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他还向我建议地窖应设置通风口,我很兴奋,马上表现出非常佩服他的分析建议。他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告诫大家:如果在野外发现有洞口,不要冒失探险,可先把一只活鸡放进去,看它是否能活,再决定是否探险。我脱口赞叹道:只恨我不是伯乐,没有及早发现你这匹千里马。当时我能感受到他那似乎冷漠的心丝微

5、的颤动,我的孩子我真希望你能每节课都这样,我在忏悔我为什么没有及早地去拨动、打动这颗原本充满渴望幼稚的心,我的心有些生疼。这节课还在继续着这节课,一个个即时生成的问题不断涌现,很多问题还未容我开口,就被小组或其他同学迅速敲定了。虽然我配合学案利用了多媒体课件,但是最后我的课还是拖堂了整整3分钟,这似乎又在我的意料之中。两种方法的学案都收回来了,我的学生当堂达标测评反馈结果也相当不错,就这点来说差别并不大。仔细对比会发现我的学生有一部分学案写得乱,但写得内容多,例如关于实验操作的建议,还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想可能是课堂我没来得及给机会展示的学生吧。我都给予一一批阅回答。拓展延伸部分很明显,我的学生

6、不管对与错大部分都做了回答,而那两个班回答得极少。情境创设中“做与不做”演示实验,当堂达标测评反馈的结果似乎差别不大,但是课堂呢?学生的学习状态呢? 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程度呢?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呢?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呢?我在深思,不同的两种学习情境创设,究竟不同在哪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而且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易操作,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目前教学中十分流行。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脑科学的规律。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来展示一些生命现象、

7、呈现问题背景资料,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效果颇为显著,尤其在公开课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频率很高,于是在我们教师中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面观点,创设情境一定要用多媒体手段,否则不是一节好课。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寻找图片或视频资料上,投放在制作课件上,忽视了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实验)营造问题情境。事实上,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上的许多原理,机制来源于许多代科学家长期实验,实践归纳总结的结果(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同时我们的许多原理、结论需要在实验实践中得以验证(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们的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利用教

8、材上的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实验方法创设情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仔细认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生物课程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紧密地结合实验、结合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亲身的体验,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原理谈现象,逐渐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理念。在后来的教研活动中与教师们交流了解到,这节课她俩之所以选择现代媒体来创设情境,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直接呈现性,似乎可以“代替”教师的动手、动嘴,而且这样做的“模拟实验”不会出错,课堂不会出现很多意外,能有效地把握时间和课堂效率。试想,假如我们的课堂被现代媒体充斥,而把学生的观察、实验等主体性活动搁在一边,非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因此把握学科特点,既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又能通过实验操作、演示、观察等多种手段来创设学习情境,才是我们生物学案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