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209572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2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152号)精神,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参考江苏省现代农业、林业、水利、渔业、农机、农业综合开发及村镇规划建设、粮食流通等相关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结合规划编制要求,编制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本规划阐明了“十二五”时期江苏“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目标、发展重点、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参考,是今后5年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一、“十一五”发展成就与主要经验(一)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重中之重”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农业和农村发展思路,连续7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一是粮食持续增产。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647亿斤,实现建国以来首次“七连增”,总产由2005年全国第5位上升至第4位,粮食单产由全国第5位上升至第2位

3、。二是农业持续增效。高效农业规模化成效显著,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达2698万亩,占耕地面积1/3以上;高效渔业达568万亩,占养殖面积1/2以上。设施农业达6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农业增加值由2005年全国第6位上升至第3位。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三大载体”建设步伐加快,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速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持续推进。全省5年新增转移226.8万人,500万农民大转移任务如期完成,累计转移1771万人,转移比重达66.4%。乡镇企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18833.1亿元,是2005年的3倍。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604万人

4、,“十一五”以来,每年新增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5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181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高标准农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68.9%和37%,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78%。农村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全面落实,1200万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建成,为农服务社已覆盖80%的村,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人口计生优质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4个全覆盖”。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1002

5、个省级示范村,16个县(市、区)率先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3的县(市)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处理体系。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64%。全省行政村基本实现通电、通公路、通班车、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七通”。五是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参加合作组织农户比例达42%,居全国第1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43%。全省已建有村镇银行25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00多家;农业保险险种达19个,保费收入和保险金额居全国前列。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经济薄弱村公益性债务化解等扎实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6、六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比上年增长13.9%,自1997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年均增长11.6%,提前1年达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值。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75%以上实现脱贫。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21,是全国收入比最小的省份之一。专栏1:“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十一五”计划2010年完成率%农业增加值(亿元)18522288123粮食总产量(万吨)27503235.10118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比例40:6056:44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07898农产品加工转

7、化率(%)60以上6510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0.811.221152农业科技贡献率(%)6059.94100乡镇企业增加值(亿元)1200018000150参加合作组织农户比例(%)4042105森林覆盖率(%)2020.64103中低产田改造总量(万亩)100011811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59910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60100167城市化率(%)3557%100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万人)22522710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5009118122(二)主要经验 “十一五”时期,“三农”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令人鼓舞,积累的丰富经验弥足珍贵,值得认真总结。

8、最主要的是推进“五个创新”:一是大力推进思路创新,积极探索“三农”发展新路子。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突破就“三农”抓“三农”的局限,充分发挥江苏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的优势,走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及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

9、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启动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配方肥、主推农药“四主推”推广发布机制。加快推广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深入实施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三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和农

10、村发展活力。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全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5个一体化”,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居住向社区、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4个集中”,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和土地集中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积极发展劳务合作、供销合作、富民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激励机制,

11、大力培育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创新农村担保体系,有效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范围,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四是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持续增加“三农”投入。按照中央“三个高于”的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行建设安排向“三农”倾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政策支持向“三农”倾斜,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和农村等政策;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补贴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民保障水平,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三农”范围。五是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形成

12、“三农”工作合力。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导向,制定了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开展“千村示范”、“千村帮扶”,推动各地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坚持计划安排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用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用项目的办法发展农业,用绩效的考核推进农业,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坚持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创新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实行多干多补、少干少补、先干后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成效,调动各方面发展“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十二五”发展条件与机遇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时期,各级人民政府将

13、继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进一步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来抓,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为我省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社会的转型提供有力保障。(一)社会需求扩大,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机遇社会需求扩大和消费需求升级,将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要求。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已成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主旋律;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将成为我省“十二五”农业投入的重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精品农业将成为“十二五”农业发展的主线。(二)政策完善和投入增加,为农业发展环境改善提供新机遇农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果,将为“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

14、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初步强化,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得到改善;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使得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加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和农村多年积累的经济、技术和物质条件,将为我省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保障。(三)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为农民转换身份提供新机遇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的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将极大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步伐。农民培训

15、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及户籍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市民化进程。“十二五”时期,全省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将比“十一五”末降低5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将由2010年的57%提高到63%。(四)统筹城乡力度加大,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新机遇2010年,我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3.79%,城市化率达57%,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将更加成熟。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财政投入不断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从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五)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为农村经济体制创新提供新机遇深化改革已经成为我省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二五”时期,我省将继续以改革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农村体制改革的核心将是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重点是建立城乡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关键是健全农村民主自治制度和农村新社区管理体制。三、“十二五”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加快“三农”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仍然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最为艰巨、最为繁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