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 (2)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204985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1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案1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案1 (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案1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1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操作,知道角的特征及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剪刀.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吸管.小棒.硬纸条.图钉.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下图: 提问:这幅画上画了什么?它是有哪些图形组成的? 指出:它是这个三角形的一部分,它也有个名称。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种新的图形角 二.操作探究 (一)认识实物中的角 1.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有角 生:屋顶有角.三角

2、板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板上的角在哪儿呢? 教师规范指角的方法。 2.从实物中找角。 每同桌同学为一组,合作从所给的学具袋中(五角星.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吸管.小棒)找出角,并按这些物体有角没角分成两类 3.初步认识角的形状和特征。 (1)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以上表面有角的学具材料中取一个物体,提问:仔细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语言描述角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2)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尖尖的.直直的.平平的.滑滑的 (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中半抽象出角的特征,利用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对角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 4.折角.摆角 (1)要求学生将学具袋中没有角的物

3、体想办法变成有角的物体。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选取学生制作出的不同的实物角展示在黑板上,并指出制作的角在哪儿。 (3)指名三位学生上黑板沿实物角的边画角。 (二)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将实物移置图形的上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上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角(第112页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儿还有角? 3.学习画角 师:既然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那么是先画顶点还是先画边呢? (1)小组讨论画角的

4、步骤,并说说理由。 (2)学生质疑:先画边还是先画顶点。师生讨论解疑。 师画出:不相交的边。 (3)指导看书角的步骤: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学生独立画角,指名上黑板画,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5)问:观察黑板上的角大小相同吗? 生:这些角不一样大。 师:这说明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4.做活动角 师: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就知道了。 (1)学生独立用两根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 (2)将你做的活动角变大一些?能变小一些吗? (3)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引导归纳:角的大小与两边是不是靠近有关,角的两边靠得越远,角就越

5、大。 三.小结.深化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深化拓展 (1)做第114页练习第2题(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一个长方形如果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答案。 【评析:从数角到剪角,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课后作业:数一数机器人中共有几个角? 反思: 一 .知识教学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1.从生活中引入“角”,从操作中感知角。新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体会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接知如接枝。”本节课通过例举生活中实物的角,在老师提供的实物中找一找,摸一摸,分

6、一分角.指一指角,然后把没有角的物体变成有角的物体等,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样的设计符合的学生认知规律。 2.从实物中抽象角,从辨析中理解角。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与几何图形抽象概括性存在差异,在摆角.折角的过程,教师通过让学生把没角的物体变成有角的物体,并把实物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用粉笔描绘出角的形状,移开实物,得到数学中的“角”。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角抽象出“数学中角”的过程,非常精彩,有创意。在画角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角的画法,引发认知冲突:先画边还是先画角?展开讨论。教师加以适时点拨与激励,又通过教材的

7、双向交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启发,达成共识。完成了“物形”的抽象过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建立)表象(到)概念的认知规律。 二.教师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智能。做活动角时,教师创设操作演示讨论汇报结论等一系列活动,从前面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领悟到:角的两边靠得越近角就越小,离得越远角就越大。从而为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探索中内化了角的本质属性,在交流中揭示学生内部心智语言的思维过程,注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在拓展中激发兴致,获得体验。通过数图形的角到长方形剪去一角还剩几角?要求逐步提高,课堂上学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兴奋得欢呼鹊跃。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空间,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能力。 总之,本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讨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从生活中实物感知角加以抽象,在大量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知识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及能力的培养两条脉络交相辉映,学生学的扎实,学的有趣,确实是一节生动活泼,效果明显,有创意的好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