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202299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共 6篇)第1 篇: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 革,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攻坚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 融合,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 构,发展新兴产业,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现有 基础(一)基本情况 1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 第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

2、2000 个乡镇、5 万个行政村和 40 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网整合了 12 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 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760gb,连 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 广面积达2000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 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藁城市“三电一厅” 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被农业部 命名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8 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8 名信息员被 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第二,

3、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据不完全调查,大中型制造企业 70%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 9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62%采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系统,85%建立了企业门户 网站,48%应用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商务。*钢铁、*三友、*水泥、*天威等 33 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 开展了信息化综成应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丝网、*管 道管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发展。建立了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了对 全省752家企业、1176个排污口的联网自动监控,建

4、设了覆盖40多万家污染源 企业的基础数据库,有效抑制了企业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唐钢等 13 家钢铁企业 能源管理中心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2009 年*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 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第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培育了*国大、*晨砻等 30 家电子商务以及*集团、*港等 10 家现代物流 示范试点企业,网上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 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依托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次“新 农村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会”,累计成交额达 47 亿元。中华标准件网、中国耐材 之窗网、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

5、辐射和带动了县 域特色经济发展。*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已通过国家专 家验收,丝网机械设备数字化率达 30%,企业网站拥有率达 92%,经常使用电子 商务的企业占70%,网上贸易额占比超 50%。2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全省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 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 12 个跨部门应用系统。统一 的电子政务网络为 26 个部门提供了纵向业务专网服务,支撑网上审批、财政网 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人口与人力资源、法人、基础地理等五大基础数据库 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

6、 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共享,促进了财税增收。 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提前两年完成了“*”提出的 60%行政许可实现网上 办理的目标任务。省级 49 个部门 473 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除 25 项因涉密外,其 余 448 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直部门核心业务已 不同程度地实现信息化,上报省政府的文件已全部实现网上传输。全省政府门户 网站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 建设。网民使用政府网站的比例达到25.5%,通过政府网站查询政务信息的比例 达到 74.1%。*市和*市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 30 强。我省被

7、国家列为信息资 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探索形成了“*省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 管理模式”,属国内首创。3社会信息化惠及百姓社会信息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远程教育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中 小学校,初步形成了集教育教学、科学普及、服务“三农”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 综合教育服务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社保信息系统开通了 12333 电话 咨询服务热线,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监测数据库入库率达97.3%,低收入家庭住房 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市“五险合一”服务模式实现了基金统一征缴和 支付,在全国得以推广;*、承德、*、*、*、*被评为“全国金保工程示范 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

8、了新农合管理、妇幼卫生监测、社区卫生服务等 功能,提高了卫生系统行政管理效率及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重大疫 情的网络直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形成了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民间 艺术等大文化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每年可提供万册以上电子图书、200 小时视频 资源,信息总量达27tb,位居全国前列;建设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网,服务范围覆盖全省 5 万个行政村。实施了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11 个 设区市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等市探索了社区综合管 理服务模式,提高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信 息系统实现了城乡服务等值化。*光彩集

9、团“全国联网家庭服务信息支撑平台” 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独家国家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已覆盖 56个 城市。*、*先后启动建设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并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 设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 50强”。4信息基础设施 日趋完善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通信方面,*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 45.6 万公里,是2005 年末的 2.33 倍;局用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分别为 961.4 万 门和8080万户;电话用户数为5604.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353.5万 户,是*年末的2.44倍;电话普及率达79.7%,较*年上升29.5%。广电方面, 全面推进

10、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网改造,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 370 万户, 双向网覆盖用户接近300万户;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覆盖11个设区市 城区,用户达50万户;完成了全省 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建设,覆盖25万户农村家庭。互联网方面,*年底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335g, 网民数达到 2197 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 31.2%;互联网宽带用户达 667 万户, 居全国第5位;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率达95.1%。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融合 加快,*电视台实现了 7套节目的低码流网上直播和部分栏目的网上点播,网站 日访问量超过100万次。*电台网站实现了 9个频道的在

11、线直播,阳光热线实现 了网上视频直播和点播。信息网络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建立了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和 应急支援中心等信ca证书在国税、地税、息安全基础设施。制定了*省电 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对 811 个党政群机关门 户网站实施定期监测,完成了 55 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开展了信息安全 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试点。省市两级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协调体系, 省市县三级 1074 个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对 965 个单位 开展了信息安全专项检查,保障了全国重

12、大活动期间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多次在 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经验和做法。 6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 长“*”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 30以上的增长 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年底,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 895.5 亿 元,工业增加值 297.7 亿元,实现利税 174.51 亿元,平均增速分别为 35.98%、 32.08%、44.24%,分别是“*”末的 4.65、4.02、和 6.24 倍。产业链逐步完善, 形成了太阳能光伏、通信与卫星导航、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五大产 业链,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形成了“四基地”、“八园区”和环京津发展的格局。

13、 7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开展了电子政 务和企业信息化基础调研,建立了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和设区市信息化 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和发布,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调整充实了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我省信息化领域各类协会作用,形成 信息化宏观研究和辅助决策机制。倡导建立了京津冀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促进了与京津地区的沟通交流和区域合作。*省信息化条例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信息化立法、政策和标准制订工 作取得新进展。、关于加强全省“*”期间电子政务建

14、制定了*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信息化“*”规划、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省电子 商务“*”规设的指导意见、*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 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意见、划关于加强信息化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意见等十多项政策性文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标准, 组织开展了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电子文件存档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了信 息化标准体系,建立了*省信息共享标准管理系统,对省级信息化标准工作进行 了探索。信息化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年一度的*国际信息产业周已成为环 渤海地区独具特色、规模较大的信息产业行业盛会;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省内 外新

15、闻媒体、*“5.18”经贸洽谈会,对我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集中进 行发布和展览宣传;多次举办信息化发展形势、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报告会 或高峰论坛,全省信息化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在 20所高校开设或增设了 26 个计 算机相关专业,举办了两届*省高校网络技能大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 针对性;在省委党校建立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开设了信息化知识培训 课程;与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办公室联合举办了“中欧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公开实 施”培训会;组织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成功举办了信息化与 电子政务高级研修班、厅局级干部信息资源规划培训、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高级 研修班等多次专题

16、培训,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二)存在 的主要问题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信息化的高投入与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 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 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二是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 多头管理、自成体系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机构改革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推进力 度有所削弱,市县机构改革的时间梯度差,制约了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省信息化条例受立法资源限制,立 法进程相对缓慢。企业信息化缺乏政策支持,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电子政务建设 缺乏必要的政策约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四是全社会信息化投入不足,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 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