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教研共7页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193272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专题教研共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言文专题教研共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言文专题教研共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言文专题教研共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言文专题教研共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专题教研共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专题教研共7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怎样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 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 近几年, 我在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 对文言文阅读教学作过一些探索,下面分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其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如果不继承这份遗产,就会割断我们民族的历史,就会犯虚无主义的错误。古籍的绝大部分是用文言写的。文言的两个特点“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 ,既为我们

2、阅读古籍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历久不变”是指文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文言是在汉代以前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如论语 学而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一句话就有九个虚词,可见当时是把口语中的每个虚词都记下来的。 这种口语在魏晋南北朝就不说了, 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 “五四” 运动前的读书人, 写文章都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当作典范而刻意模仿。 这样, 汉代以前的语言就成了一种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书面语了, 这种书面语就是文言。 当然,因为模仿, 各个时代的作者写出的文言文不免夹杂后代的词语和后代的语法,不可能跟汉代以前的语言完全一样, 这就使文言在不变之中有某些细微

3、的变化, 但是, 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文言的基本面貌。 所以,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宋元明清的文言作品, 它们的基本词汇、语法都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方便:只要学会了文言, 我们就能不受时代的限制,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地吸取需要的营养。 如果古籍不是用文言写的, 而是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白话写的,让我们去继承这份遗产,那不知道要难多少倍,这从读唐代变文、宋元话本、元明杂剧中就能体会到。“脱离口语”的特点使得文言古奥难懂。从魏晋南北朝起直到今天,要学会文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会”的标准不同,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会文言的标准是能读能写,现代人会文言的标准只要能读就行了,相对而言

4、,现代人的“会” ,难度小多了。况且,许多古籍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阅读的难度减少了。尽管这样,现代人要学会文言读古籍仍然有困难。语言发展了, 时代相隔太远, 我们对文言的词汇意义、 语法特点感到陌生;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我们或者不熟悉,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这些都是学习文言的困难。 然而, 要读古籍就必须学会文言。 文言是躺在文化遗产宝库门前的一只拦路虎, 下决心降伏这只老虎,宝库的大门便向我人敞开, 收获将是巨大的;在这只老虎面前犹豫、畏惧,不敢去碰,宝库的大门关闭着,我们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如果中学生有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初步阅读有标点,有注释的古籍,并在阅读中逐步提高文言

5、阅读水平, 就能形成一个数量可观的读者群。 这样, 一方面培养一批专门家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另一方面又有一大批读者能够阅读整理过了的古籍, 接收祖国的文化遗产就有希望了。 否则,纵使专门培养一批人才把古籍整理出来,也只能乘之高阁, 成为摆设品,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汉语是用“方块”汉字记录的,这种“方块”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80的形声字由声符和意符组成。随着语言的发展, 语音有了变化,根据声符不能准确地读出字音,这是汉字的一个缺点,给学生识字增加了困难。但是,汉字单音成义,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同时又代表一个意义, 它的好

6、处是适应性强。不管产生多少新词,原则上不需要增加新字。汉语中的多音节词(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除外) ,是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单字组合成的。所以汉语中的 3000 多个常用字能够组合成好几万条词( 现代汉语词典收双音节词 5l419 条,1构成这些词只用了 1972 个字)。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 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一个词由两个字组成。 文言中有些词现在不用了, 但它们的意义作为语素 (词素)还保留在现代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中。例如“失” ,在文言中是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作为一个词单个使用, 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语素构成许多词, 失礼、 失陪、 失盗、 失笑、失恋、失言、

7、失手、失敬、失身、失时、失迎、失约、失调、失态,等等。 “失”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注为“纵也” 。纵,意思是跑了,引申为丢掉。既然是“跑了” “丢掉”,就不是属于主观上愿意这么做的。所以“失礼” “失陷”“失迎”分别指因为客观的原因,礼节上有不周到之处;未能按礼节陪客人;未能按礼节迎接客人。 “失盗”指由于主观上的疏忽而被偷。都有一个“非主观的愿望”的意思在里面。文言中的许多词,现在还用,但是某些意义变化了, 某些意义消失了, 而那些变化了或消失了的意义仍作为一个语素保留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现代汉语语汇中。例如, “城”,文言中表示“墙”的意思。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8、都城”指“国都的墙”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城”没有“墙”的意思了。但是,在双音节词“长城”中, “城”的语素义还保留着文言中的词义,“长城”就是绵延万里的墙。成语(属现代汉语语汇中的一部分) “金城汤池”中的“城”是“墙”的意思。现代汉语词语中有些语素义不容易分析,但这些语素,在文言里常常是可以独立运用的词, 我们理解了它们在文言中的词义, 再来看它在现代汉语中的语素义, 就容易得多。所以吕叔湘先生说,辨析现代汉语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 1)。了解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这些词。举例说, “钟情”指专一、集中的感情,“钟(鍾)”是古代盛酒或盛粮食的器皿,把酒或粮食集中

9、在一个器皿里,于是就引申出聚集、集中、专一的意义。 “泽,水之钟也。 ”( 国语 周语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世说新语伤近 ),知道文言中有这个用法,对理解“钟倩”这个词有好处,用的时候不至于写成“中情”或“衷情” 。把“绿草如茵写成“绿茵如毯” ,是不明白“茵”在文言中就是指席子或毯子。如果读过李商隐的诗句“玉辇望南斗,未知何日达” ,就会知道“凯旋”的旋”是“回来”的意思;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就会知道“涉及”的“及”是“到”的意思,也就不会叠床架屋写出“凯旋而归” “涉及到”之类的短语。中学生作文,遣词造句,往往因为不能准确

10、地理解词语的意义而使用不当,问题常常出于不明白词语的语素义, 而要弄清楚词语的语素义则非有古汉语的修养不成。从篇章方面说,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的筛选,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美的作品。这些作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多读这样的文言作品,对提高现代文的写作水平是有帮助的。从文学鉴赏方面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心态,对事物的感受各有差异。日本人对樱花的感情, 中国人对荷花的趣味, 都是其他民族感受不到的。 我们读王安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对其中的“绿”字很欣赏,认为比“到” “过”等字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化静为动,使全句活了起来,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感受会更深刻,比如我们同时也知道

11、楚辞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唐诗中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就会明白,他乡的游子,看到异地的芳草绿了,自然地会想起家乡,想要回家,就会产生乡愁,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态。 王安石有这种心态, 所以在上面的诗句中选用了这个“绿”字,草绿了,树绿了,想要回家是情理中的事了。后世的读者倘若不懂这种心态,怎么也理解不到这个境界。台湾诗人余光中有一首思念故乡的诗蟋蟀吟 ,其中写道:“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海峡这边的流沙河读了,非常激动,写了一首诗就是那一只蟋蟀 ,他对余光中说; “就

12、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 七月里唱过在唐风 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流沙河能听出余光中心里的蟋蟀声。为什么呢?他说: “中国人有中国人2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如果不了解这种心态,就感受不出余光中的心声,即使有所感受, 也不会有流沙河的那样真切。 而要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心态, 非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不成。因此,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应该成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教学任务之一。二、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要进行语言训练,训练的重点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一)什么是浅易的文言文呢?目前很难拿出

13、一个理想的尺度,只能举出一些作品作为样子来说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梁启超的“新文体”能作为浅易文言文的样子吗?不能,因为它们虽然浅易,但是夹杂的白话太多,只能算“半文言” ,不是标准的文言。可以从先秦两汉的散文以及后世的“古文”中去区分深浅难易。从语法方面看,用了多少诘屈聱牙的句子, 用得多的算深难,用得少的或没用的算浅易; 从词语方面看, 用了多少生僻的词语和典故, 涉及多少陌生的名物典章制度,用得多的算深难, 用得少的算浅易。根据这个尺度,衡量文言作品的深浅难易,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作品中的字词句,哪些是文言里常见的, 哪些是生僻的, 常见到什么程度生僻到什么程度, 常见与生僻的界限如

14、何划定,要有一个常数。 有了这个常数就可以衡量作品语言的深浅难易程度了, 某文言作品,它所用的字词句超过没超过这个常数,如果超过了,超过多少,心中有数判断也就比较准确。要知道这个常数, 必须对大量的语言材料作调查统计。 第二,要了解中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才能判断某些文言作品对他们来说是浅易的, 某些文言作品对他们来说并不浅易。 因此, 要对中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作调查研究, 他们初接触文言作品时在语言上有哪些困难,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还有哪些困难。 上述两个问题都被中学文言教学所忽视, 得不出一个较好的答案。因此,“培养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这个“浅易”的尺度很难定。只能凭经验举出

15、几部书作为样子说明什么是浅易文言文, 使中学文言教学有个大概目标。 刘国正先生举出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 2) ,一是孟子 ,一是史记 (纪传部分) ,一是梦溪笔谈 ,一是聊斋志异 。通过训练,中学生要能够借助工具书或注释阅读像这四部书一样深浅程度的文言文。(二)文言的阅读,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主要是语法和词汇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文言是用汉字写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汉字的读音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汉字字形上的标记, 只是如前面所说的, 形声字的表音作用越来越小了。现代人读文言,用现代的字音,并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阿房宫”的“房”读 f ng 好了,没有必要依“古元轻唇音”的理论去读成 png(杜牧是晚唐诗人,他写阿房宫赋的时候,房的声母已经是轻唇音了),因为并不影响意义。读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白”字读平声,虽然成了“三平调”,也不妨碍理解诗句的意义。读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知道“下” 和“野” 是押韵字 (同属上声马韵) ,在以后的语音变化中, 不仅不押韵 (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