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18916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约束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约束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约束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约束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约束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约束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约束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 刘霞 )目前如何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提高供应链收益率已经成为各企业和相关学者的关注焦点,然而,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成员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运作方式从根本上协调供应链成员的行为,使得他们的行为都以增加供应链收益率为目的。约束理论是一种基于系统和系统行为的管理方法,将约束理论引入到供应链管理中,为提高供应链收益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1 约束理论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 Eliyah

2、u M. Goldratt)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同时TOC也是对MRPII和JIT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戈德拉特创立约束理论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TOC认为每个企业都可以看作为一个系统,都有各自所追求的目标,系统中必然存在着影响其达到目标的约束。约束理论从约束环节的管理出发,通过持

3、续去除系统的瓶颈与约束,达到全面运营的改善,实现最大的利益追求,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指导企业如何集中利用系统中有限的资源,把有限资源用在最重要的地方,解决整个系统的重要的资源限制因素,以达到系统最大的效益。可用一句话来表达TOC,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2 国内外研究现状约束理论最初被用来解决生产制造系统的核心问题,随后在营销与推销问题、项目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组织、公共政策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约束理论的相关研究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生产环节的改善、供应链协作绩效优化、供应链

4、时间压缩模式等研究上,如张景原(2002)建立了基于TOC的供应链生产/分销决策优化模型,提出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应该在系统有效产出最大化的前提下再降低各环节的运作成本等;孔雪梅(2007)运用约束理论解决了因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供应链整体绩效目标和衡量准则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绩效目标和衡量准则间的冲突;张楠楠(2007)以供应链成员企业做出决策时的主要冲突为切入点,运用约束理论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改进,并分析了传统DBR控制方法的局限性,提了S-DBR的缓冲保护思想。国外关于TOC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将约束理论与其他管理理论或技术(如全面质量

5、管理理论、企业分销资源计划)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比较,进一步探析约束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效率。第二类是从单个企业角度参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如Umble等描述了一个制造企业如何运用约束理论来执行ERP;Gupta指出了约束理论的方法能够引导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集中开发利用有限资源等;Umble等探讨了日本工具制造企业运用约束理论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第三类则是侧重于供应链协作应用的研究,如Covington运用约束理论来识别服装行业供应链问题,并且探讨了供应链上下游不同企业应如何协作来促进供应链整体利润的增加;Goldratt等提出了保持供应链成员间相互信任的绩效衡量体系;Simatupa

6、ng等对应用约束理论克服供应链成员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理论探索;Mabin等将约束理论的思维流程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探讨了实现供应链成员双赢的战略途径。由此可知,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约束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展开了相关研究。3 基于约束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方法3.1 约束理论方法将供应链看作是一个系统,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系统的最终目标。为了衡量供应链系统是否完成了盈利的目标,我们可以引进三个衡量指标(有效产出、库存或者投资、运营费用)。(1) 有效产出(T)是指供应链通过销售挣钱的速率。T衡量了所有进入供应链的钱,这一定义不包括内部转移价格。有效产出主要由供应链通过销售自身产品而获得的收

7、入减去销售产生的真实变动成本组成。对于很多供应链来说,真实地变动成本包括物料成本、销售佣金、减价、提供的消耗品等等。(2) 投资(I)是指所有供应链投入到将要销售的产品中的钱。对于供应链来说,这一部分的投资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原材料或者购买的零部件。这一定义不包括劳动力和企业一般管理费用的额外价值。在供应链中,有三种方式的投资:原材料、未销售的最终产品、以及在制品。(3) 运营费用(OE)是供应链所有花在将投资转化成有效产出上的费用,包括直接劳动力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以及其它固定费用(即便没有生产出一件产品但是依然会发生的费用)。供应链成员需要在减少投资和运营费用之前,按有效产出的增加值排列出优先

8、顺序表。另外,所有其它局部的或者部门的指标都不如基于供应链整体的指标重要。财务上的金额体现了由供应链运营带来的主要价值的增加。有效产出按照财务金额来计算就等于销售额减去销售折扣减去随产品单元变化的任何支出费用,即任何变动成本(TVC)。也就是:Tunit = Salesunit - TVCunit或者T某一时段内每单位 = T每单位 * 单位产品的数量供应链主要收益的衡量可以直接由T来决定:净收益(NP),生产率(P),投资回报率(ROI)和现金流量(CF)。供应链净收益等于有效产出减去一段时期内的运营费用:NP = T - OE供应链生产率本质上是有效产出和运营费用的比:P = T / OE

9、供应链投资回报率等于净利润除以投资:ROI = ( T OE ) / Investment (I材料 + I其他)现金流等于净利润加/减同时期的投资改变量:CF = T - OE IT、I、OE与财务绩效指标之间建立了联系,能使供应链成员通过财务绩效指标就可以了解到决策行为对于T、I、OE的影响。基于T、I、OE的绩效衡量意味着,最终客户是唯一的利润来源,就必须要取消供应链成员之间交易获利的做法。也就是说当销售从最终的客户处得到支付之后,下游的合作伙伴必须要按照各自的有效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来获得分配的收入。基于TOC的供应链管理方法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都会自觉地关注有效的产出,因为,他们自己的

10、利益是依赖于他们对于增加有效产出进行的协作的努力程度的。3.2 基于约束理论的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法既然供应链收益率是由约束决定的,那么只有约束被永远地去除,收益率才能够得到改善。当约束消失了,供应链的收益率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且会立即碰到另外一个新的约束,那个供应链会继续寻找和管理一个新的约束。具体的关注约束环节的改善流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步:(1) 确定供应链中限制供应链有效产出的约束环节供应链成员必须要关注约束环节,因为整个供应链的绩效依赖于约束环节,如前面讨论的,很多类型的约束,比如原材料、能力、分销和营销。(2) 要挖尽约束环节的能力最优化现有的约束环节的能力,这些能力通常会因为制造以

11、及销售错误的产品组合,或者因为计划和控制约束环节的规则不恰当而被浪费掉。供应链成员必须确定约束环节正在为了最大化供应链总收益和正确的产品在工作。(3) 其它一切资源充分配合约束环节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规则和标准,鼓励所有的其它活动支持挖尽约束环节能力的决策。例如,供应链中分销环节为约束环节,就不能再以局部绩效为衡量,要减小生产批量和转移批量,使约束环节的补货提前期变短,保证分销环节运作不中断,充分发挥分销环节的能力(4) 消除约束环节将约束环节的能力增加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例如,供应商重新设计产品并使延迟制造成为可能,延迟制造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供应商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消除约束能力。(5) 防

12、止人们的惯性使持续改善停止如果在第四步约束被打破,一个新的约束会出现在供应链的某个地方。这就意味着供应链成员需要聚焦新的约束,回到第一步,重复整个过程。4 总结将约束理论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之中,运用约束导向的方法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难题,这样可以鼓励供应链成员去管理那些妨碍供应链实现收益率最大化的约束,促使供应链成员的任何改进性的创新都是建立在对约束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约束的突破才能够使供应链的运作更接近理想的目标。基于约束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方法更加强调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来管理,根据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来进行改善,结合共享信息和推拉式计划,可以使供应链系统得以有效的管理,使系统兼具稳定性和应变性。约束理论的引入,为供应链管理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多的将约束理论应用到实际的供应链管理工作中,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