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评价.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170458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评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评价.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评价?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尤其是如何让学生自评?这往往是老师们在教学中感到棘手的问题,经常看到的评价都是泛泛的用“好不好?”、“怎么样?”、“美不美?”之类的词语完成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对老师完成教学目标其实没有什么帮助,并没有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5月13-14日,参加了在余姚举行的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其中一节课的评价方式让我们眼前一亮,这就是湖州长兴县实验小学的潘君丽老师的课。她上的内容是省编教材第一册第13课宣传海报,要求学生在画图软件中打开一幅宣传节约用水的宣传画,然后在画中加上宣

2、传节约用水的一段文字。老师在导入情境、引导学生打开画图软件后,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宣传画的范例,以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制作宣传画必须注意的问题,进而总结出评价宣传画质量的“三星标准”:图形、文字符合主题;文字(大小、位置、颜色)要合理;海报要有吸引力(批注:关键字要突出显示)。有了以上几条明确的“三星标准”,后面学生在完成作品后,就可以对照标准来判断自己或其他同学的作品能获得几颗星,进而完成对作品的评价。浅谈综合任务课教学设计要点改版后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综合任务课,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本单元及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比较大的综合任务,以达到综合运用、巩固练习的目的。日

3、前听过一些小学的综合任务课,觉得有些老师上综合任务课会比新课更难以把握。下面就我对综合任务课的教学设计谈一点体会。1. 综合任务课的教学重难点分析综合任务课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大都是前面学过的,没有新的知识或技能点,但这并不代表综合任务课没有教学重点。纵观整个单元,在已学过的课程中,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是学生掌握不好、理解不深的,还是要在教学中加以突出的(突出重点);学生在技能的综合运用中会感到困难的内容,还是要作为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要设计怎样突破(突破难点)。没有重难点的课一定是非常平庸的课。2.综合任务课要适当多“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把任务的“情景”

4、创设好,讲清楚要求后,就要放手让学生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技能去进行创作(因为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都已经学过了),至于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教学重难点)可以放到初次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解决。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通过作品的展示,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可以给其他同学以启发。3.评价的导向性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注意评价的内容和角度,要让评价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要只是单纯评价作品“美观、漂亮”,要指出学生在什么地方、运用了哪些学过的技能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以引导学生模仿或再创新,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小学信息技

5、术第一册第一单元综合任务给童话故事配画一课中,要把那些合理运用旋转、翻转、缩放等操作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通过表扬这些同学来促进其他同学对这些技能的运用,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技能创作出更多、更具有新意的作品。4.合理应用“单元小结”单元小结也是教材改版新增加的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过的教学内容,找出自己在学习中没有注意到的知识或技能。综合任务结束之后,教师要认真帮助学生总结、填写单元小结,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而不只是走过场。“问题分解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教学设计。下面以改版后的浙

6、教版(宁波)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课有趣的画图一课为例,来谈谈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本课是小学画图的第一课,本课的学习目标:1、学会启动画图软件,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2、了解各类画图工具的名称和用法,学会矩形、椭圆、直线工具的用法。3、学会撤消和清除图像的操作方法。4、初步学会文件的保存方法本课要求学生先体验各种画图工具,掌握常用画图工具的用法,完成一幅画图作品。从构图来看,作品似乎只要求使用到直线、椭圆、矩形工具就可以了,因此通常的教学设计为:认识画图窗口认识画图工具让学生体验各种画图工具布置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作品。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会遇取一些困难。例如:在画完地平线后画草地时,学生一般

7、都会使用填充工具。如果地平线两端没有封闭(有开口),填色就会溢出;要防止颜色溢出,修补画面的漏洞,可能老师就要介绍放大工具,这样涉及到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多,对于那些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一下子要掌握这么多内容是会有困难的。解决上面的问题,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分解法”,就是把一幅大的图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构图,先让学生完成每一个小构图,最后再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像上面的例子,可以先让学生学会画太阳、画草地,再学会画树,最后画小鸟,每一个组成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以后,再让他们画整幅作品,这样完成作品的难度就自然降低了,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完成最终的作品。发掘信息技术课中的亮点一堂好的课必然会有亮点,这是勿

8、容置疑的。但是如何发掘信息技术课中的亮点呢?我初步总结一下,教学中的亮点往往体现在以下几点:(本课案例取自浙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2课“学会组装计算机”,执教:李兴贵中学李宇澄时间:2008年9月10日。)1、体现在教学难点上教学难点最容易形成教学亮点,因为教学难点问题上的突破口,往往是影响教学效果关键,一旦找到这个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就自然形成教学中的亮点。【案例】本课中“文件的读、写操作”学生在理解上会不困难,可以作为教学难点处理。在解释“计算机中两种常用操作读和写”时,老师先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计算机中的“读”和“写”的概念(从存储器中取出数据的过程称为“读”,而

9、将信息保存到存储器的过程称为“写”),然后通过举例,通俗地解释了“读”和“写”的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打开文件的过程就是“读”操作,保存文件的过程就是“写”操作。辅以板书,使学生对概念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2、体现在情感教育目标上老师们在写教案教学目标时都会写上“情感目标”,但大多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在只是作为一种形式、陪衬,或者只是在教学引入时做一下铺垫、课结束前再做一下渲染,多流于形式。但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却能够把情感目标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因而形成教学中的亮点。【案例】3、体现在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上行为习惯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取更有意义,尤其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

10、的行为习惯往往是被忽视的环节。【案例】例如我们在WORD中输入文章时,如果文章还没有保存过,一旦遇到断电,所有的信息就会丢失。因此,我们在输入文章时,要养成随时保存的习惯。4。注重教学细节教学细节包含很多方面,不能一一例举,主要是靠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积累。例如在“学会组装计算机”一课中,在讲到“外存储器与内存储器”时,硬盘虽然它在电脑的主机箱内,但它属于外存储器,而不是内存储器。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同时老师也容易忽视的,教学中也许只是一句话,但对澄清概念确是很有必要的。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一堂好的课首先要有好的教学设计,就像一部电影首先要有一部好的剧本一样。教学设计是教学基本功之一,

11、是把知识从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所传授的知识或技能。从教学的全过程来看,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进行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以及重难点分析之后做出的教学过程规划,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设计是在对前面所有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只有做了认真、仔细的教学分析,才能有好的教学设计。1、好的教学设计要有一个好的开场一节好课的引入部分首先要能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现在我们信息技术课一般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引入部分主要就是把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能设计出一个能够让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学生的学习任务。学

12、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越充分,对后面的学习动力就越强。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学习任务只是我们教学的载体,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情感等)要能融入到教学任务中。2、把握好教学节奏现在一般学校电脑机房都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来辅助教学,这些软件既能演示教师的操作,又可以展示学生作品,但软件在广播时学生必须中断操作。如果一节课中教师反复多次中断学生操作,必然影响学生操作的连续性,也影响学生的情绪。这里容易出现的问题有:(1)教师一次演示的内容过多,学生当时好象听懂了,但自己操作时很多步骤记不住,操作内容不能掌握。演示内容太少,则必然要反复打断学生的操作,引起学生一片抱怨声。(2)中断学

13、生操作前,教师对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归纳不充分。教师在学生操作时应当注意观察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来说,真正需要中断学生操作来进行讲解的问题应该是比较共性的问题,而且最好把多个问题集中起来一次性解决,避免出现反复中断学生操作的情况,有些问题还可以引申出新的教学内容(生成性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把握教学的节奏,一方面每次演示过程内容不要太多,另一方面又不要过少讲解让有些学生无事情可做。3、始终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始终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有些信息技术老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只是应付一下,并没有认真去进行分析,因而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这就必然在教学设计时产

14、生偏差。因此,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备课环节,应该给予足够重视。4、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常说: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时要针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5、合理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新课程讲求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总是想引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形式。我觉得能否进行自主探索,是否适合合作学习,主要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例如有些教师在讲到Word操作时,把学生屏幕锁住,反复启发学生“探索用多种方式来完成相同操作”,让学生一个个

15、上台来演示,花费了很多教学时间,我认为这样是不值得的,不如放手让全休学生去操作,去交流,最后把这种多种方法总结、归纳一下。有些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只会降低课堂效率,起不到任何其他教学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我觉得应该是在学生单独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合作的必要和价值。真正的合作应该有分工,最后完成的作品应当体现两人或多人合作的成果。例如:浙教版(宁波)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后面一个单元是网站制作内容,如果由一个人去制作一个网站其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必须是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而且从小组成立、选择主题、划分模块、组员分工、网页制作、网站组合到最后上传作品,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教师可以把这一过程设计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形式,来加以发挥。6、把握教材难度,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能否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什么内容采用教师讲授方式,哪些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还有哪些可以通过学生演示完成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总结。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案例中通过一些实例加以详细剖析。第二课:学会组装计算机备课思路 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二课:学会组装计算机(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