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矛盾纠纷处理制度(二篇).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16336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内矛盾纠纷处理制度(二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校内矛盾纠纷处理制度(二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校内矛盾纠纷处理制度(二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校内矛盾纠纷处理制度(二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校内矛盾纠纷处理制度(二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内矛盾纠纷处理制度(二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内矛盾纠纷处理制度(二篇).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内矛盾纠纷处理制度为了更好地树立学校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消除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加强校园内外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校园,我校特制定该制度。一、健全机构,规范制度,畅通渠道。学校在校长办公室设立信访办公室,由专职人员具体协调处理全校的信访工作。二、学校建立多种沟通形式,保证信访渠道畅通。三、坚持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将信访工作落到实处。四、坚持分级负责,协调处理原则。五、实事求是、按章办事的原则。处理师生的来电来信来访,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有关政策、规定为准绳。既要对群众负责,又要符合政策规定。六、坚持解决实际问题和加强思想工作相结合。学校在每项政策出台前,都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进

2、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宣传解释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群众提出应当且能够解决的问题,都积极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和超出政策规定范围的问题,向群众耐心解释,说明情况,讲清道理,求得理解。七、发挥信访信息功能,为校领导决策服务。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意见要求、议论热点,是沟通群众与学校领导联系的重要渠道。做到守信用、讲效率原则。为了更好地树立学校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消除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加强校园内外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校园,我校特成立校内矛盾纠纷调解领导组。一、校内纠纷调解领导组组长:王利明(校长)副组长:李六斌(书记)李兴高(副校长)组员:李现斌赵振庭乔书田魏向阳金宏伟李迎

3、辉二、职责:1、定期召开校内外矛盾调解领导会。2、在分管工作中及时排查解决教师队伍中的思想问题,帮助解决心理、生活中的困惑。3、坚决杜绝违背师德师风的现象出现。4、班主任及时发现学生中的不良影响,应防微杜绝。5、定期排查校园周围及内部的不安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解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矛盾纠纷调解处理第一条对全区各类可调性矛盾纠纷坚持以调解为基础,实行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联动。第二条调解过程中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发阶段,防止激化、扩大。第三条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调解责任,加强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

4、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臵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最短时间内化解矛盾。第四条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的工作贯穿于调解的整个过程,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五条各乡镇(街道)要以和谐平安联创中心为工作平台,以联调工作机制为载体,_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信访办等职能部门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参与_纠纷联防联调。第六条中心负责指导管理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于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进行分流指派;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处;_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矛盾纠纷的协调调处;对调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验收评比,总结推广经验;对调处单位提出奖惩建议。第七条各乡镇

5、(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做好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与相关部门的“三调联动”工作;积极调处上级部门交办、督办的案件,积极参与调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矛盾纠纷及其他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及时汇报本部门、本系统开展联调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第八条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1、行政调解案件受理来源为。行政职能部门在排查或接待来电来信来访案件及日常工作中掌握到的;公安派出所或人民法庭人民调解联络员移交的;乡镇(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受理的。2、根据行政部门的职能和矛盾纠纷的性质,先行归口调处。对归口办理单位调解确有困难或分工不明确的

6、矛盾纠纷,交中心协调有关部门调处。3、根据矛盾纠纷的大小,明确不同的调处期限。对于切实难以达成调解协议的,引导当事人进入法律程序。第九条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1、法院(庭)对各类起诉案件先_分类,对适应调解的案件,进入诉前调解程序;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将案件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2、对于可调解的民事纠纷,由法院(庭)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经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由人民法院_立案。3、民事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部门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经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4、对经调解形成人民调解协议书后又

7、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要及时受理,依法确认其法律效力;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协议的,人民法院要依法执行。第十条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1、各行政职能部门统一受理涉及本部门的矛盾纠纷。信访部门可受理其他行政职能部门的纠纷。2、行政职能部门和信访部门对于受理的一般矛盾纠纷,由其指令下属部门按程序调处;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引导当事人进入司法程序。3、人民法院对可以行政调解的案件,在立案前,应主动告知当事人,可以先行行政调解。4、对经行政调解已达成协议的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应优先审执。5、对不服司法部门处理结果而引发的涉法涉诉_案件,各相关部门应及时主动采取联动行动,积极配合司法部门做好息诉罢访工作,共

8、同维护社会稳定。第十一条跟踪回访机制无论各部门受理并调解的本地本部门矛盾纠纷,或是通过“三调联动”联调的矛盾纠纷,均应按法律、政策和规定程序要求受理、分流、移交、调解,并在调处完毕一个月内进行跟踪回访,确保调解效果。第十二条对因_不力、保障不到位,导致调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对因排查调解不力而导致矛盾激化,诱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_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校内矛盾纠纷处理制度(二)一、指导思想以”_为指导,以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特立本制度,为打造“平安陆园”提供有力保障,切实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好,处理得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和

9、教育大局的稳定。二、矛盾纠纷排查方式认真做好老师的思想建设工作,利用政治学习时间,除对国家方针政策进行集中学习外,还要搜集案例对教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教职工能在相互融洽的关系中团结合作,理解支持。对教职工之间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采取召开_,个别谈心等方式把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我校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争取家长及社会人士对教育的更大支持,创“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学校。妥善处理校园周边关系,教育好学生不破坏周边群众设备设施,不损坏群众利益。虚心听取周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如周边环境中存在对学校校产和师生安全极大隐患的人事,要时刻

10、提高警惕,不能解决的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公安机关。三、重点疑难纠纷报告制度1对发生多次或重大纠纷不能妥善解决的,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解决,报告要做到及时,真实逐级上报。每次情况的调查和协调要做好相关记载,以备上级部门参考和检查。调查情况必须有当事外的两人以上在场。四、领导轮流值班制度行政领导实行_小时开机,包括节假日。在上班期间,行政人员轮流值班,保证办公室有人值班,对来访者进行接待。对来访电话进行登记、答复、处理和汇报。五、接待登记制度学校实行关门上课,对来访者由门卫进行登记。开门登记之前对来访者要进行盘查,盘查内容为姓名、住址、身份、来意等;在盘查时要察言观色,保证不放可疑人员进入校园;盘

11、查还要注意文明礼貌,做到文明值勤,礼貌待人。学校全体教职工对来访者要热情接待,对来访者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学校行政。六、限期处理制度对校园内发生的师生有关人员的矛盾纠纷进行处理,坚持及时、逐级处理原则,对本班内发生的学生之间、科任教师间的矛盾原则上由班主任进行协调处理。班主任不能处理的交由教导处主任和负责安全的副校长处理。校内外其它纠纷交由分管领导先进行调查处理。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报告调解主任。全体教职工必须做到不推诿责任,不把小纠纷都推向领2导,不把矛盾上交;在处理中,还应兼顾学校及其它教师利益,做到以人为本。七、督查回访制度对校内外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处理后,要定期

12、进行检查、了解现状,要找当事人谈心,听取当事人意见反馈。如果当事人在心里还有不服或不满,要进行开导与说服教育。以达到彻底化解矛盾,增强内部团结的目的。八、责任追究制度在矛盾纠纷调查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本着以人为本,大化小,小化了的原则去帮助需要我们关心的教师。在调解处理过程中,调解领导组本着实事求是、公正无私、治病救人的原则进行调解工作。九、对以下几种人事将进行责任追究处理:1、矛盾纠纷当事人蓄意扩大事态,不服从调解组调解的。2、其他教职工拉帮结派、扇风点火、搬弄是非制造矛盾的。3、调解组成员对本校发生的矛盾不及时妥善处理或不公正处理的。对违反以上三条的教职工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纳入年度考核、移交上级部门等处理2010、9第6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