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教案.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155402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六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六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六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六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六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六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六则》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1、论语六则 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韩忠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

2、的理解。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美: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话。二、创设美(设疑导入):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三、合作美、展示美:(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

3、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4、。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5、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三)合作交流: 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 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重点词语:亦(y):也。 说(yu):愉快、高兴。乐(l):喜形于色。知:了解。愠(yn):怨恨,心里不满。可:可以。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四、学习小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五、实践美(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 2、说说“不亦说乎

6、”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欣赏美: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话。二、创设美(复习旧知识): 齐读课文全文,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 三、合作美、展示美: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词句:罔(wng):迷惑不解 殆(di):危险何以(hy):凭什么是以:因此。(是:这(代);以:因)识(zh):记,记住。 厌(yn):满足诲(hu):诱导,教导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3、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 四、总结古

7、文翻译方法。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五、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

8、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六、课堂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七、实践美(作业):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1)

9、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1)学而时习之(顺)(2)人不知而不愠(转)(3)温故而知新(顺)(4)学而不思则罔(转)(5)默而识之(顺)(6)学而不厌(转)(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10、 4、背诵。 5、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教学态度:诲人不倦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韩忠烈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教这些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

11、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

12、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再上论语十则,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