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03-美学1.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128584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ap03-美学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chap03-美学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chap03-美学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chap03-美学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chap03-美学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ap03-美学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ap03-美学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1 内容概要多媒体作品的一个设计原则就是它的艺术性,也就是要求多媒体作品要讲求美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阅读习惯。这就多媒体作品开发过程中所要解决的美学问题。美学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美术设计的基础课程。而多媒体作品也必须满足人们美学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在软件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运用美学理论知识,设计出符合人们视觉审美习惯的软件界面。本章习题主要用来巩固学习者的理论知识,加深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过程中的美学基础知识和多媒体作品的美学设计法则。3.2.2 基本知识点(1)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

2、造及美的规律的一门科学。(2)美学设计的三要素。美学是通过绘画、色彩构成和平面构图展现自然美感的学科。其中绘画、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称为美学设计的三要素,而自然美感则是美学运用的最终目的。(3)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指人类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美的尺度、标准等诸多规定的总和。(4)整齐一律。整齐一律是指各构成要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色彩单一,给人以秩序感。例如阅兵仪仗队的画面等。(5)平面构图是平面构成的具体形式,主要针对平面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设计和研究。平面构图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对称构图、不对称构图、不对称的对称构图。(6)平面构图的法

3、则。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称之为平面构图的法则。(7)和谐。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和谐的广义解释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人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和谐的狭义解释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单独的一种颜色、单独的一根线条无所谓和谐,几种要素具有基本的共通性和溶合性才称为和谐。(8)色彩。物体由于内部物质的不同,受光线照射后,产生光的分解现象。一部分光线被吸收,其余的被

4、反射或投射出来,成为人们所见的物体的色彩。所以,色彩和光有密切关系,同时还与被光照射的物体有关,并与观察者有关。色彩是通过光被人们所感知的,而光实际上是一种按波长辐射的电磁能。(9)色调、亮度和饱和度。从人的视觉系统看,色彩可用色调、饱和度和亮度来描述。人眼看到的任一彩色光都是这三个特性的综合效果,这三个特性可以说是色彩的三要素,其中色调与光波的波长有直接关系,亮度和饱和度与光波的幅度有关。(10)RGB色彩空间。计算机色彩显示器显示色彩的原理与彩色电视机一样,都是采用R、G、B相加混色的原理,通过发射出三种不同强度的电子束,使屏幕内侧覆盖的红、绿、蓝磷光材料发光而产生色彩的。这种色彩的表示方

5、法称为RGB色彩空间表示。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中,用的最多的是RGB色彩空间表示。根据三基色原理,用基色光单位来表示光的量,则在RGB色彩空间,任意色光F都可以用R、G、B三色不同分量的相加混合而成:Fr R + g G + b B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色光都可由R、G、B三基色按不同的比例相加混合而成,当三基色分量都为0(最弱)时混合为黑色光;当三基色分量都为k(最强)时混合为白色光。任一色彩F是这个立方体坐标中的一点,调整三色系数r、g、b中的任一系数都会改变F的坐标值,也即改变了F的色值。RGB色彩空间采用物理三基色表示,因而物理意义很清楚,适合彩色显象管工作。然而这一体制并不适应人的视觉特点

6、。因而,产生了其它不同的色彩空间表示法。3.3习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多媒体课件也必须满足人们美学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在软件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运用美学理论知识,设计出符合人们( )的软件界面。A生活习惯 B审美习惯C视觉审美习惯 D审美要求2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 )及美的规律的一门科学。A美的教育 B美的作用C美的享受 D美的创造3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 )的学问。A生活关系 B审美关系C人际关系 D美育关系4美学是通过绘画、色彩构成和( )展现自然美感的学科。A平面构图 B平面法则C平面关系 D平面美学5刺

7、激人们视觉神经的效应又称为( )。A视觉效应 B审美效应C眼球效应 D美学效应6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即美的( )。A表现手段 B创造手段C应用手段 D审美手段7( )是美学的基础,通过绘画,使线条、色块具有了美学的意义,从而构成了图画、图案、文字以及形象化的图案。A色彩构成 B平面构图C平面法则 D绘画8( )是美学的精华,色彩历来是美学研究中的敏感部分,研究两个以上的色彩关系、精确的色彩组合、良好的色彩搭配是色彩构成的主要内容。A色彩构成 B平面构图C平面法则 D绘画9( )是美学的逻

8、辑规则,主要研究若干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A色彩构成 B平面构图C构图法则 D平面构成10( )是指人类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美的尺度、标准等诸多规定的总和。A美的作用 B美的规律C美的法则 D美的创造11美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整齐一律,( ),比例与尺度,对比和调和,节奏与韵律,多样统一。A对比与均衡 B对比与平等C对称与均衡 D对称与平等12各构成要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色彩单一,给人以秩序感,称为( )。例如阅兵仪仗队的画面等。A整齐一律 B对称与均衡C比例与尺度 D对比和调和13尺度是指对象的整体或局部与人的生理或人所习见的某种特定标准之间的(

9、)。A平等关系 B位置关系C比例关系 D大小关系14以美学为基础的平面构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构图法则,以便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和思想,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A色彩构成 B平面构图C构图法则 D平面构成15以下不属于的构图法则是( )。A和谐B均衡C比例D习惯16( )是可见光被人们所感知的结果,而光实际上是一种按波长辐射的电磁能。A色彩B颜色C光线D光波17从人的视觉系统看,以下不属于色彩三要素的是( )。A色调B饱和度C灰度D亮度18同一物体因受光不同会产生明度上的变化。不同颜色的光,强度相同时照射同一物体也会产生不同的( )感觉。A灰度B亮度C色彩D颜色19( )也可以说是指各种纯正的色彩相互比较

10、所产生的明暗差别。A明度B灰度C色彩D亮度20以下不属于色光的基色或原色的是( )。A红B绿C蓝D黄21三原色以不同的比例相混合,可成为各种色光,但原色却不能由其它色光混合而成。色光的混合是光量的增加,所以三原色相混合而成( )。A黑光B白光C黄光D红光22三原色配色的基本规律是:红绿( ),红绿蓝白。A黄B紫C湖蓝D青23凡是两种色光相混合而成( ),这两种色光互为补色。A黑光B白光C黄光D红光24在可见光谱中( )光波最长,处于可见长波的极限附近,它容易引起注意、兴奋、激动、紧张,但眼睛不适应红色光色光的刺激,可它善于分辨红色光波的细微变化。A红色B黄色C白色D黑色25( )在空气中的穿透

11、力仅次于红色,而色感较红色更暖,能给人有庄严、尊贵、神秘等感觉,所以基本上属于心理色性。A红色B橙色C白色D黄色26在可见光谱中,( )光的波长短于绿色光,而比紫色光略长些,穿透空气时形成的折射角度大,在空气中辐射的直线距离短。A红色B橙色C蓝色D黄色27在可见光谱中,( )光的波最短。A红色B绿色C紫色D蓝色28从光学上看,( )居于白色与黑色之间,居中等明度,属无彩度及低彩度的色彩。A灰色B绿色C紫色D蓝色29动画美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增强作者自己的原创能力,激发艺术家自由创作的空间,拓宽观赏者的( )。A想象空间 B创作空间C生活空间 D使用空间30( )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

12、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A动画美学 B图像美学C音乐美学 D基础美学二.多项选择题1美学中常说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段是( )。A绘画 B色彩构成C美的创造 D平面构图2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 )的一门科学。A美的作用 B美感C美的创造 D美学规律3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使用美学的知识和方法,能达到以下一些作用( )。A视觉效果丰富 B更具吸引力C事物形象化 D内容表达形象化4以下属于美的规律主要有( )。A整齐一律 B对称与均衡 C比例与尺度 D节奏与韵律 5色彩构成是美学的精华,色彩历来是美学研究中的敏感部分,色彩构成的主要内容有( )。A研究两个以上的色彩关系 B精确的色彩组合C良好的色彩搭配 D色彩的意义6平面构成是美学的逻辑规则,主要研究若干对象之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