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1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12794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张国俭 杨唐中学关键词:语文学习的模式摘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语文教学内部的学习。为什么要提倡语文研究性学习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内而外即研究的方向由文本、课内向课外、校外拓展;另一种是由外而内即研究的方向由课外、校外向校内、学科回归。以鲁迅的名篇祝福作为例子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两种模式。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语文教学内部的研究性学习,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提倡语文研究性学习呢?这是因为原有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只有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

2、学习方式,但只有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研究性学习相补充。因为接受一个结论是容易的,但弄清楚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这个结论怎样得来的则更重要。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来看,大而言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内而外,及研究的方向由文本、课内向课外、校外拓展;另一种是由外而内,即研究的方向由课外、校外向校内、学科回归。下面我们从操作的层面,通过两个例子来理解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这两种模式。 我们先用鲁迅的名篇祝福作为例子,来指导尝试由内而外的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要学会研究文本,由此及彼加以拓展。 大凡学过祝福的学生,一般都会记住作品的主题是封建礼教吃人。这个结论当然是不错的,是老师在课堂上

3、传授的。但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如果老师不讲,学生该如何获取结论?如果老师讲错了,学生该怎么纠正老师的错误?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单一的教授性学习中几乎是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解决的。运用研究性学习,却有可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以及与同伴的合作,获取正确结论。根据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以及她最后陈尸雪地的悲剧结尾,我们可以先确定研究的主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然后以文本为主要依据,探究问题的答案。 关于祥林嫂的死因,文本中直接出现的一种答案是由小说中鲁四家的短工提供的。他在回答“我”关于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询问时,连头也不抬,只是淡淡地说:“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祥林嫂果真是穷死的吗?她勤快能干,时值壮年

4、,“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何至于穷死!这个短工的回答显然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就社会地位而言,这位短工与祥林嫂并没有实质性区别,然而短工回答时的冷漠,所流露出的对祥林嫂的鄙视,却更显示祥林嫂之死有着别样的原因。为了探究祥林嫂真正的死因,并且能使结论使人信服,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沿着三个不同的方向,通过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来做一下探究。 首先梳理一下小说的情节,看祥林嫂的命运变化。 (1)作品情节的开端是什么?当时祥林嫂的命运如何? 作品情节的开端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虽然她刚死了丈夫,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就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在鲁家,“她整天的做,似乎闲

5、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尽管她“食物不论”,又干着十分繁重的劳动,“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接下去的情节发展分几个层次?祥林嫂的命运有什么变化? 具体分四个层次。 第一,祥林嫂被婆家捆回,并被卖到了贺家坳,尽管她进行了异乎寻常的反抗,“头上碰了个大窟窿”,仍毫无用处。 第二,然而,“好运”很快消失。不久,贺老六病死,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大伯又来收屋她不得不重回鲁镇。 第三,柳妈的话,对祥林嫂精神的影响非常大。 第四,捐门槛回来后,她以为赎了罪,获了重生:“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3)什么地方

6、是小说的高潮?此时的祥林嫂有什么表现? 祥林嫂捐门槛以后,又逢冬至祭祖时节。“看四婶装好祭品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吧,祥林嫂!”随着四婶一声断喝,“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暗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这真是致命的一击!这就是作品的高潮。至此,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彻底垮了。第二天,不但眼睛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到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旅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简直是一个木头人。 (4)小说的结局。 结局,是高潮的必然延伸祥林嫂终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的忙碌声中,无声无息倒毙在雪花团团

7、飞舞的雪夜。 高潮是小说思想性最明亮的地方,也是主人公命运、性格的转折点。祝福的高潮揭示了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本质因素,那不是贫穷,不是劳累,也不是丧夫、丧子等意外灾祸,而是一种精神折磨,心灵的摧残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毕竟摆脱不了封建礼教所谓“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罪名”。这种无形的判决仿佛是巨大的罗网,笼罩了整个社会。不仅鲁四、四婶、柳妈以及鲁镇的人们认为她有“罪”,就是祥林嫂自己也认为有“罪”有“罪”,才需赎“罪”。这就是祥林嫂悲剧的真正意义。 其次看鲁四是怎样一个人?它是如何迫害祥林嫂的? 通常许多人讲鲁四,都把他看成是封建地主的代表,封建势力的化身。这样的讲法看似不错,实

8、际上过于笼统,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小说中,作为祥林嫂主要对立面的鲁四,它主要不是作为封建地主对祥林嫂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尽管有剥削,但并不十分严苛),他甚至没有打骂、呵斥过祥林嫂;而是以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士的身份出现的。这从作品的描写中可以得到证实。鲁四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看他的书房,“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鲁四对祥林嫂的迫害主要是精神迫害,具体体现在他对祥林嫂命运的每一次变故面前所表示的鲜明态度。 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佣时,鲁四“皱了皱眉”,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是在讨厌祥

9、林嫂“是一个寡妇”。在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看来,寡妇本身就是一种罪孽。 当祥林嫂夫家堂伯来的消息传出后,鲁四“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为什么“不好”呢?在鲁四眼里,寡妇的主权天经地义在夫家,祥林嫂未经许可私自出逃,显然是一种违反礼教的行为。 当祥林嫂婆婆来时,鲁四明知祥林嫂不愿回婆家,也知道自己家里正用得着这个“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的女工,但按照礼教的规矩:“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当听到祥林嫂在淘米时被人捆走时,鲁四大怒,骂道:“可恶!然而”为什么“可恶”?这些人居然目中无人,胆敢到我这里来捆人!这当然是可恶的。但是,“然而”后的潜台词也是很明

10、显的既然是她婆婆家来的人,也就没什么好说了。 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家时,鲁四“照例皱过眉”。虽然他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并不大反对,但暗中却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最后,当鲁四在鲁镇人们的祝福声中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他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并且毫无人性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很显然这种指责的出发点就是旧礼教以及维护这种礼教的工具封建迷信。而事实上祥林嫂也正是在封建礼教以及封建迷信的摧残下才不得不走向恐怖的阴司。 再次,看祥林嫂何罪之有? 如前所述祥林嫂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强加给她的,而

11、且这种判决是无形的,也是她自己无法摆脱的。程颐在回答“或有孤孀贫穷无可托者,可再嫁否?”的询问时说:“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在程朱理学看来,祥林嫂的全部“罪名”其实就是:早寡不吉利的;寡妇再嫁则是败坏风俗。所以,祥林嫂捐门槛赎“罪”,主要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而是道德和礼教意义上的。这可以通过解决以下一些小问题来加以理解。 (1)祥林嫂第一次婚姻,嫁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这会不会出于她的自愿? 显然不是。这是典型的封建婚姻制度下的产物。 (2)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妇女有没有自己的主权? 没有。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女人只是商品,主权属于父母、

12、公婆或丈夫。因此,一方面祥林嫂不能不守节,而实际上又不容许她守节,另一方面她最终又不得不承担不守节的罪名。 (3)祥林嫂守寡后为逃避被婆家出卖的命运,私下出逃,外出帮佣,这种举动能为当时社会所容忍吗? 不能。祥林嫂不仅遭婆家逼迫,被捆回并卖到贺家坳,同时更受到包括鲁四等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反对,没有人认为祥林嫂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权利。 (4)祥林嫂明明有自己家的房子,但贺老六死后,又失去了儿子,大伯为什么能来收屋? “寡妇的身体极不自由,男子死后,公姑叔伯,甚至毫不相干的人,都有管的权柄。”(周建人:绍兴的结婚风俗)在封建宗法观念下,女人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祥林嫂丧子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在贺家坳生活的

13、根基。 (5)在对待祥林嫂再嫁再寡的问题上,普通的鲁镇人们和鲁四的态度没有本质的区别?试举例说明。 没有。不仅鲁四指责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就是柳妈和别的老女人,直至那些“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也持相同的态度,把她往死路上赶。例如,祥林嫂重回鲁镇后,她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而且脸上还常流露出一种“鄙薄的神气”。 由此可见,这所有导致祥林嫂生活灾难的各种原因,包括给她判“罪”的旧道德、旧理学,几乎都与封建礼教有关。 上述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所做的探究,结论是相同的,即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鲁四之流的可恶,柳妈们的愚昧,祥林嫂的

14、可怜,在封建礼教的罗网下,他们或是罪人或是帮凶,或是牺牲品。他们各自深陷在不同而又相同的无知和可悲的境地。 上述例子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光有文本研究还不够,必须向课外、校外广泛开拓社会的教育资源,包括查找文献资料,进行座谈访问、调查研究等,以了解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各种表现。这对理解作品的主题,认识祥林嫂的真正死因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由外而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简单例子。 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商业广告,如“乐在其中”这是摩托车广告;“默默无蚊”这是蚊香广告;“食全食美”这是餐饮业广告,如此等等。究竟怎样看待这种语言现象呢?简单地说它是语言污染,要进行批判甚至禁止这

15、种语言现象显然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具有研究的意识,能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一下这种语言现象,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广告虽然不是成语,但明显借用成语的四字格式,运用谐音或仿辞的修辞手法,行商业促销之实。那么我们能不能将此作为研究的对象,在语文教学中研究一下作为习用的固定词组的成语,他在汉语中为什么多数由四个字组成;探讨一下作为汉族语言的精华所在,成语的来源究竟有多少种类。这样的研究就是由外而内。 当然无论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也无论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条件和研究结果等如何不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都必须注重让学生亲身参与,亲历过程,开展合作与交流,获得实践经验和情感体验,常此以往他们的研究能力一定能迅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