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启始于青少年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211124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粥样硬化启始于青少年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启始于青少年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启始于青少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启始于青少年(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脉粥样硬化启始于青少年,发展最快是在中年,发病于中老年。男性30-39 岁,女性40-49 岁是一 生中动脉硬化最快的 10 年,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无论临床症状出现与否, 都应采取措施减缓动脉硬化发展速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使其不至于发展到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后 果。临床上将动脉血管腔狭窄程度分为IV级,当管腔狭窄达到5O%-75%(III级)时,才出现头晕、头痛、 心区疼、憋气等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当管腔狭窄严重达到75%以上(IV级),接近完全堵塞时,临床才会 出现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异常表现,严重的后果是发生脑中风、心肌梗死, 甚

2、至心脏性死亡。为了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早期发生动脉硬化,最好从儿童时期起就要开始预防,从小培养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劳逸结合与精神调节;(2)合理饮食;(3)体力活动;(4)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宜及早注意血压及血脂的变化,力争在早期采取措施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颇多。现代医学认为动 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缓慢复杂的病理过程,与脂质浸润、血小板黏附聚集、炎症反应、 血管内皮受损、免疫功能失调、血管平滑肌增殖迁移、氧自由基损伤等多个作用环节有关。现代医学虽然

3、对动脉粥样硬化已有不少治疗方法,但副作用尚不可避免。中医药能达到应有的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 少。(1)以化痰为主的治疗。曾燕静等3用温胆片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观察其血 流动力学改变,在氨氯地平有效控制血压基础上分别加用温片或安慰剂,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安慰组血流动 力学有显著改善。(2)以祛瘀为主的治疗。刘向敏4通过用脑心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发现脑心通胶囊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改变血液流变性,降低血脂,抗动脉 粥样硬化,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的作用,从而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以解毒 为主的治疗。许迎春等5在动脉

4、粥样硬化从毒论治探讨中,阐明毒邪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贯穿了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是本病迁延不愈、变证丛生的关键因素。故治疗上可采用解毒、排毒、 抗毒的方法以化解转化“毒素”,使毒分解,给毒以出路,提高机体自身解毒能力,以抵制毒邪对机体的 损伤,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4)补虚为主的治疗。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可造成机 体一系列的疾病,故有“百病生于肾”之说。根据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即肾气渐亏,并结合动脉粥样硬化 及斑块的病理特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机是肾气不足、瘀血内阻。蒋晓霞等6在补肾泄浊法 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中,治疗发现颈动脉斑块尤其是软斑块

5、消失或缩小,ox-LDL水平降低,HDL -C水平升高,从而调节脂质代谢,说明以补肾为主,酌以祛痰化瘀,可以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以化痰祛瘀为主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用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时, 不会只从痰瘀毒虚某一个方面下手,而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性的用一些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这 样既调节全身机体状态,又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朱红俊等7在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中,认为 “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 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

6、腐而易生 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1甘照儒,李子斌,宋孝光,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探析.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0月第19卷第10期2曾燕静,潘竞霞,刘柯兵,等.温胆片治痰浊型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流动力改变J.江西中医药,2009,40(7):16-17.3刘向敏.脑心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J.中西 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5(7):5.4许迎春,王化良,丁晶.动脉粥样硬化从毒论治探讨J.中医杂 志,2004,5(6):405-407.5 蒋晓霞,张斌霞,李小龙补肾泄浊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45例 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6, 21(5):1617.6 朱红俊,陆曙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1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