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原理试题Word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09139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规划原理试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旅游规划原理试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旅游规划原理试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旅游规划原理试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旅游规划原理试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旅游规划原理试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规划原理试题Word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 ,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三、简答题 (每小题8分 共32分)1 试比较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概念的异同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类似于点与线的关系。首先,旅游产品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而旅游项目的内涵则窄一些。其次,旅游项目较旅游产品来说具体一些。综上所述,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旅游产品是将各种旅游项目和旅游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组合起来,对外销售的无形产品,旅游项目则是各种旅游吸引物的综合体,与旅游产品相比所包含的内容较少,但是稳定性相对较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项目则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首先,旅游资源

2、所具有的经济特征是一种潜在的经济性,旅游项目与旅游资源相比较其经济性的特征更具有现实性。其次,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空间特性在旅游项目上的体现也不明显,旅游项目在地域空间上是可以被重复建造的。第三,旅游项目闭旅游资源具有更强的文化性特征。总之,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2 请分析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形象定位、功能定位与产品定位之间的关系。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对区域的形象定位、产品定位和功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他们存在着相对一致的关系,作为产品定位的内在功能,而形象定位则执行的是对外宣传传播的功能;再次,旅游产品为了推向旅游者,必须通过具体的功能来实现,这就是功能定位产生的必须,旅游者为

3、了了解旅游信息,主动趋向于购买旅游产品,就产生了形象定位的必须,因此,功能定位发挥的是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作用,形象定位发挥的是将旅游者拉到旅游消费领域的作用。 3 简述旅游规划与开发保障体系的内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保障体系包括政策保障体系,市场保障体系,财经保障体系以及人力资源的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是指一系列旨在保障旅游规划与开发顺利进行,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倾斜性政策所组成的系统。市场保障体系主要从旅游市场的运行机制上提出整顿和管理的措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对于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市场的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经保障体系就是从财政和

4、金融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有投资补贴、加速折旧减免税以及规定较为优惠的贷款利率或为旅游企业提供期限较长的政府担保贷款等。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建立的为旅游业提供优秀人力资源,保证旅游业能够实现较快增长的综合体,它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3. 2 北京周边度假地空间结构演变分析3. 2. 1 度假旅游开发探索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度假极点初具形态 从密度分析图2中可以看出,密度大于3个标准差的度假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北部区县,空间上围绕延庆、昌平的虎峪十三陵、密云水库和怀柔雁栖湖自然风景区连绵分布,度假聚集

5、区略有雏形。从度假村的数量上看,北京北部区县分布了这个时间段内90%的度假村,其中80%的度假村的建设和开发分布在自然风景区周围。这个时期度假村的空间特点还表现在离市中心较远,平均距离为62. 8公里。3.2.2 度假旅游开发启动阶段空间结构特征度假聚集区逐步发育 在国家度假旅游政策的促动下及带薪假日的实施,北京周边度假旅游开发启动。在1991年至1995年新开发建设的度假村有49个,数量变化不大,新开发的度假村建设仍然集中在北部区县,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集聚发展,选址空间位移并不明显,南部的几个区出现了少量的度假地(如图3)。从宏观上看,在北部区县大于3个标准差的区域进一步聚集在上个阶段的四

6、大度假极核周围,集聚效应明显。在房山、门头沟出现了新的度假地。3. 2. 3 度假旅游快速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度假聚集区发育成熟 1996年国家旅游旅游局推出“96中国度假休闲游”,在我国度假旅游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度假地开发数量也急剧增长,19962000年间新建设的度假村有175个,是上个时期的4倍。这个时间新建设的度假村不仅仅聚集在原有的度假密集区,而且向各个区县内部更广阔的空间分散发展,数量规模上仍然是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 相对前两个发展阶段,2000年北京周边度假地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图4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周边度假地空间集聚结构突出,形成了独立的四个空间集聚组团。四个

7、组团从西到东依次是:延庆县八达岭一龙庆峡组团、昌平区虎峪十三陵水库度假组团、怀柔区雁栖湖怀柔水库度假组团、密云县水库度假组团。每一个组团表现很明显的圈层结构,客观的刻画了核心边缘理论,即以高密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3.2.4 度假持续增长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度假聚集地外延拓展,度假圈层结构明显 2001年到2005年北京周边度假地的建设仍然保持持续增长阶段,比上个时段数量新增加了165个。这个阶段集聚效应表现仍很明显,总体格局和2000年对比并没有很大的变化,高度的密集中心区位没有改变,新增加的度假地镶嵌分布在自然资源优良地周围,度假地空间分布密度增大,造成度假密集区向景区外延发展(如图

8、5)。此阶段度假地圈层结构明显,不考虑度假密集区的规模大小,从2005年的密度分析图中还可看出,当前北京周边度假村是以北京市中心为核心成圈层分布的,形成很明显的近城度假圈、近郊度假圈和远郊度假圈。北京周边度假圈的空间位置和1999年北京总体规划中的三大旅游圈空间位置几乎接近。北京市总体规划中按照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和游客流动,构建了北京市三大旅游圈,即“中心城区观光商务娱乐旅游圈”、“近郊平原康体旅游圈”、“远郊山地长城文化及自然观光度假旅游圈”。目前,北京周边度假的近郊度假圈和远郊度假圈空间位置和“近郊平原康体旅游圈”、“远郊山地长城文化及自然观光度假旅游圈”的位置是大致接近的,这说明了北京周

9、边度假的布局是和北京市旅游产品空间紧密联系的,同时近一步验证了本文研究的准确性。3. 3 北京城市周边度假地空间发展模式探析 “核心边缘理论”和“点轴膜式是空间结构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两种结构模式。北京城市周边度假地的空间形态是每个社会经济客体(各个度假地)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组织形式,它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映射了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3. 3. 1 北京环城游憩带度假地空间结构点轴发展模式 陆大道14 (1986)提出空间组织过程中的“点轴结构模式”。他认为“点”是各级中心地,对各级区域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地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随着区域社会经

10、济的进一步发展,“点一轴”必然发展到空间网络结构的集聚区。 如果把一个旅游地空间发展经历点轴集聚区的演化阶段看成一个完整过程,那么宏观上讲北京周边度假地的空间总体结构的形成就是点一轴模式的发展过程,北部区县度假地的发展尤为典型(如图6-9) 。第一阶段,1990年前,度假极点萌芽阶段。这个时期北京周边度假地围绕自然景区自组织的有序分布,初步形成的度假极点成为以后度假旅游集聚扩展的内核(图6) 。第二阶段,1991年到1995年间,度假极点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空间形态变化不大,但是极点规模变大,度假地开始围绕核心区域集聚。极点内部小范围内空间发展遵循点一轴模式(图7)。第三阶段,19962000年

11、,主要的“点轴系统”框架形成阶段。这个时期空间形态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区域范围内极点之间出现了发展轴线,极点规模进一步扩大为小范围的集聚区、成分散组团状布局(图8) 。第四阶段,20012005年,“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阶段。区域进入全面有组织状态。极点之间的发展轴线和次一级节点之间的轴线相互连接形成空间网络结构,构成北京北部大范围的度假集聚区(图9) 。3.3.2 北京环城游憩带度假地空间结构核心边缘发展模式弗里德曼15 (1966)的核心边缘模型最初曾被用于解释不同工业化国家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核心与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区与边

12、缘区的边界会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北京周边每一个度假密集区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可以用核心边缘理论来解释,如图l0。 北京周边度假的探索和启动阶段(1990年前)是度假核心区初步形成的阶段。核心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土地租金不断上升,后来的投资者在级差地租的影响下,往往在度假核心区的周边开发建设新的度假地,逐步在核心区周围形成了度假的边缘区。度假快速发展阶段 (19911995年)便是核心一边缘区位框架的形成阶段。核心区和边缘区的空间结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某种条件的影响下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度假旅游者度假动机是为了追求舒适清净的度假环境

13、,边缘区慢慢发展成为度假的次一级核心区,度假吸引物周围逐步发展成为典型的圈层结构,即核心区边缘区,96年至2000年度假发展阶段的组团结构便是核心边缘结构的雏形。当前度假旅游仍然保持新的增长势头,次一级的度假核心区和原有的核心区位逐渐一体化,造成核心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形成更大范围的“镶嵌式面状结构”。从2005年度假地空间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大于3个标准差的区域面积比2000更广,度假密集区域范围不断扩大的现象便是核心边缘理论模型发展的印证。通过分析北京城市周边度假地时空演变过程,发现北京周边度假地空间结构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城市周边度假地空间数量布局不均衡,高密度的集聚区有四个,随着时间轴

14、的变化其空间具体位置大体不变,始终在昌平、怀柔、延庆、密云四个区内,空间上大致以门头沟三家店水库和平谷区金海湖为界,成南北不均衡分布(如图4) 。其次,从1990年到2005年度假地分布密度变化幅度很大,2005年的密度平均值是1990年的14. 5倍,集聚效应在北京周边度假地空间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由于度假地高密度的集聚发展,当前北部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地发展成为大面积的度假密集区,表现为“镶嵌式的面状结构”。度假聚集区大致经历“雏形发育成熟拓展”的空间演变形式。北京周边度假地在发展过程中集聚效应明显反映了北京度假市场发展不均衡的态势。这种高度密集的发展状况往往引起度假地空间竞争激烈,造成环境承载力降低、度假设施的浪费等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对北京市周边度假旅游进行统一的规划、开发,对度假地的再建设进行引导,以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现存度假地本身应不断完善自身度假功能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最后,在北京周边度假地演变过程中,深刻的遵循和反映了“点轴”和“核心边缘”理论这两种空间发展模式。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宏观上是遵循点一轴发展模式的,密集区内部又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发展模式。两种空间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共同影响着北京城市周边度假地的空间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