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08934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特性》说课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声音的特性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 (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

2、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相关因素。 (2)影响响度、音调、音色相关因素的区别难点:(1)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相关因素。 (2)影响响度、音调、音色相关因素的区别五、 教学方法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

3、。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七、教学过程及思路设计1、温故知新:简单回顾在第一节学过的声音产生与传播,并提出问题: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为什么我们的身边会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2、新课引入:好的!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知道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呢?为什么有的人说话可以这么大声,有的人唱歌可以飚那么高音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进入本

4、节课的学习“声音的特性”。3、新课讲解: (1)理解音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首先以讲解女高音男低音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强弱有所不同。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演示实验拨动直尺,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在教学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未花费更多时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以免强调过多适得其反。最后得出结论,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2)理解响度特征,

5、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教师大力小力敲击音叉为实验,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深入一步:“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问学生“怎样检查振幅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安排钢尺、橡皮筋等皆可成为实验的器材。在此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伸出长度一定、橡皮筋伸长长度一定等”。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时,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

6、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最后得出结论: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解释生活中听到的钢琴声、吹笛声,男同学或女同学的声音都各不一样,自然而然引出正是音色的不一样导致的。最后结论:声音的音色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的不同。 4、全课小结阶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还知道了影响这三个特征的因素,并且了解了超声波、次声波。 5、布置作业:6、板书设计:2、声音的特征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符号HZ2、 响度: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3、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的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