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071227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 第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甘叶林,针 用混交林、 草制草原的色肥土1 .该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B.西北地区D.黄土高原A.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该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温带季风气候,且纬度较高,温度较低,蒸发较弱,故有冻土分布,沼泽广布。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与之相吻合。2 .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开放性B.整体性C.差异性D.总体性【答案】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由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平原广布且距海和冬季

2、风源地都较近,故夏季温暖、降水较多,冬季寒冷、蒸发较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不易流失, 故土壤肥沃,同时也会形成冻土层和沼泽,其自然景观也相应地表现为冷湿性的森林与草甸草原景观。东北地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读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表,回答 36题。(b)业认冰雷京北土第事 黑何1t+ 土 T,标4档土打色栗 西土h.背壤干淀*tUfeHK麻丸冰丐苒成博混弗草韭胃带计口、拌也怫麴叶回喻林热带苹原站疳用林疆干粮3 .与图中“暖湿气候”相对应的植被主要有()A.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B.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C.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 (硬)叶

3、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4 . “穆红壤一红色栗钙一红色棕钙土一荒漠土壤”的变化过程体现出的规律及其影响 因素分别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热量D.非地带性现象、海陆分布5 .我国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肥力的主要措施有()禁止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推广鱼塘台田治理模式秸秆还田,保持黑土肥力A.B.C.D,6 .气候、植被、土壤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三者是一一对应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气候在三者中居主导地位土壤在三者中居主导地位A.B.C.D.【答案】 3.A 4.B 5.D 6.C【

4、解析】 第3题,卞据(a)表中暖湿气候的分布位置对应(b)表可知,该地带的植被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第4题,由(c)表可知,“砖红壤一红色栗钙土一红色棕钙土 一荒漠土壤”的变化过程大体对应于水分差异导致的由湿变干的过程,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5题,我国的黑土受水土流失的影响,肥力不断下降,禁止开发显然是不合理的, 应通过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同时通过秸秆还田保持黑土的肥力。第 6题,在气候、植被、土壤这几个要素中,气候决定了植被,气候和植被共同决定了土壤,即这几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中气候居主导地位。卜图为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运动示意图

5、。读图完成78题。7 .由图可知,M处裂谷()A .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张裂形成C.位于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板块运动方向可知,8 .是向斜成谷D.成因和汾河谷地相似M两侧的板块朝相反的方向运动,故 M处形成了裂谷,它的成因与汾河谷地相似;它并不是由于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而形成的向斜谷;该处位于非洲板块上,是板块的生长边界。8.图示区域分布最广泛的自然带是 (A.热带荒漠带C.热带雨林带【答案】A【解析】图示区域位于北回归线附近,)B.热带草原带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因此降水少,形成了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发育了大面积的热带荒漠带。乙

6、图是该地区未来可能出现的自然带示意下面的甲图为某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现状图, 图。读图回答910题。9 .下列关于甲图的说法正确的有 ()图示地区可能是亚欧大陆图示地区可能是美洲大陆图示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图示反映了非地带性现象A.B.C.D.【答案】C【解析】甲图中由南向北分布有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自然带最典型的分布地区应为亚欧大陆。10 .当自然带由甲图所示向乙图所示变化时()全球气候变暖针叶林的面积扩大海平面上升阿尔卑斯山雪线降低A.B.C.D.【答案】A【解析】自然带由甲图所示向乙图所示的变化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荒漠

7、面积扩大,自然带向北移动,海平面上升,高山雪线上升等。卜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和该区域三种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埋深图。读图完成1112题。B11 .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的()B.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A.华北地区C.南方地区【答案】 B【解析】 图B中的植物都是耐旱植物,多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12 .三种植物在图A所示区域的分布海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A.芦苇、梭梭、红柳B.红柳、梭梭、芦苇C.梭梭、芦苇、红柳D.芦苇、红柳、梭梭【答案】 B【解析】 图A中,丙处地下水埋深最小,接近于地表,故该处分布着图B中地下水B中地下水埋深最大的埋深最小的芦苇;同理,甲处地下水位距地面最远,分

8、布的应是图 红柳。卜图为欧洲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口程雪冰川带 须 fTTKlfp rn山地钟叶林带 回落叶阔叶林带 二山麓桃地、牧场海搠米)400030002000100013 .分别为A.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B.针叶阔叶混交林带、高寒荒漠带C.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D.山地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14 .积雪冰川带下界南坡比北坡高的主要原因是()A.南坡为山地迎风坡B.北坡植被较好C.南坡水分条件好D.北坡气温较低【答案】13.C 14.D【解析】第13题,根据示意图可知,植被带下为山地针叶林带,根据垂直带谱与水平带谱的对应性可推出, 针叶林高纬地区为草本植被,

9、故为高山草甸带;位于之下,故为高寒荒漠带。选 C。第14题,该山地位于欧洲地区,受西风影响,山脉南北坡降水差别不大。但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北坡气温低,积雪冰川带下界位置较低;南坡气温高,积雪冰川带下界位置较高。选Do卜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516题。15 . A地区一年中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A.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D.地处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C.地处低纬地区,又受沿岸寒流影响,下层空气易冷凝D.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16 .下面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带类型不同,甲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乙地为热带雨

10、林带B.自然带类型相同,都为热带雨林带C.从甲自然带到乙自然带反映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D.从甲自然带到乙自然带反映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15.C 16.B【解析】第15题,A地区地处低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受沿岸寒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沿岸低层大气受沿岸寒流影响,易冷却凝固,出现大雾天气。选C。第16题,甲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大陆东岸地区,此地受地形、洋流和东南信风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 候,故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而乙地区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控制,形成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也为热带雨林带。 甲自然带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而乙自然带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选B。卜图是我国三座山地的自然带垂直

11、变化图,读图回答1718题。海州加)4000图例草原草匐 迎落H阔叶林 针叶林 ra毒肚林 叵网荒漠草原 瓯的港丛草面 回荒漠 m高山草甸 EZ耳高寒荒漠 回西城川根不17 .图中分别是()A.大兴安岭 贺兰山 天山B.吕梁山阴山 天山C.吕梁山 祁连山 阿尔泰山D.横断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18 .造成山地两侧不同山坡带谱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降水C.海拔D.纬度【答案】17.A 18.B【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 的基带为草原草甸, 的基带是荒漠草原, 的基带是荒漠,所以 分别代表大兴安岭、贺兰山、天山。选 A。第18题,为贺兰山,其东西两侧水分条件差异极大,其东坡为夏季风的迎

12、风坡,降水多,西坡降水少。选Bo二、综合题19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北慑圈50。坍30”某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1)说出圣诞节期间 A地的气候特点,并简述其成因。(2)图中洋流D的流向为 ,说明该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3)图中AB C一线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规律。分析B地所在的 气候带分布狭长的主要原因。【答案】(1)温和多雨(湿润)受西风控制(影响)(2)由(西)北向(东)南(由高纬流向低纬)降温减湿。(3)由赤道到两极沿海岸分布(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内陆;暖流 (由低纬流向高纬)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了增温增湿作用。20 .读下面我国某区域雪线高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8

13、/W100(1)描述图中沿AB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并简要分析主要原因。(2)此区域由西北向东南自然景观变化规律为荒漠和半荒漠、草原、草甸,试分析形成 此变化规律的原因。(3)说出图中两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差异,并简述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4)图中地区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说明其自然原因。【答案】(1)北段由南向北降低,主要因为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南段由北向南降低,主要因为降水量大致由北向南增大。(2)由于本区域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 响,自然景观由西北向东南发生变化。(3)为河谷农业,为高寒牧业。位于河谷地区,海拔低,气温相对较高,热量较 多,风力较小;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水源丰富。(4)该地区地壳活跃,地震频发;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地形复杂,地 势起伏大;降水丰富,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读图总Z规律的能力。第 (2)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3)题考查了农业生产白区位条件。第 (4)题,考查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