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地方财政研究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2068362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容性增长地方财政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包容性增长地方财政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包容性增长地方财政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包容性增长地方财政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包容性增长地方财政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包容性增长地方财政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容性增长地方财政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第22期(总第166期)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辽 宁 省 财 政 学 会 2010年11月25日本期主题:包容性增长 按一个国家的变革,有时候是通过语言而不是行动来实现的,因为语言是行动的先导,语言往往能表达出一种社会思想,或者预兆着一种社会建制。所以,一个政治术语上的“新概念”的出现,往往包含着国家政治变革的重大信息。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充分阐述了我国对“包容性增长”的认识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要途径。这是胡主席继去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倡导“

2、包容性增长”以来,一年之内再次强调“包容性增长”,充分反映出党和政府践行“包容性增长”的决心和信心,表明“包容性增长”理念已上升为中央执政理念,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十二五”规划内。这预示着今后这个概念也将越来越普及并被人们接受。那么,“包容性增长”是什么?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在未来5年乃至更深远的时期内解决中国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怎样的意义和要求呢?包容性增长的由来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概念,最初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2006年6月,为研究亚洲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亚行作

3、用,亚行组建了一个由联合国贸发会秘书长、美中印三国著名经济学家、著名企业高管组成的小组,现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以及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均为该小组成员。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该小组在2007年3月向亚行行长提交了题为新亚洲、新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报告展望了到2020年亚洲的变化以及在全球经济地位的变迁,并讨论了亚行如何重新定位和更好应对这些挑战和服务各国。报告提出新亚行关注的重点要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等重要建议。这份报告成为亚行各项“包容性增长”文件和政策出台的渊源。 2007年10月,亚行组织了一次以“新亚太地区的包容性增长与贫困减除”为主题

4、的国际研讨会,会议达成如下共识:增长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以及更为民众所认同。作为会议成果出版的亚行官方报告明确提出亚行必须实现重大转变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包容性增长”,只有这样,亚行才可以继续在支持亚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促使亚行在2007年的时点上提出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的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因素: 1.亚洲发展中国家在过去二三十年中的经济增长令人瞩目,但经济增长也伴随着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根据亚行200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在21个有基尼系数估计数据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中,有15个国家这一收入差距指标在上升,其中包括中国与印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些国家中只有4个的基尼系数超过0.

5、4这一通常认为的国际警戒线。但到了本世纪初,已经有7个国家超过。 2.消除贫困仍然任重道远。尽管高速的经济增长导致了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但在200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27%的人口仍生活在每人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每人每天2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 3.除了收入方面的贫困与贫富差距外非收入方面的贫困与贫富差距也居高不下。这主要表现在接受基本教育、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机会的不平等的加剧,以及消除非收入贫困方面进展的缓慢。所有这些都表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没有使所有人受惠。 面对许多国家日益突出的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富差异加剧的问题,亚行在2007年

6、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并对它的政策涵义加以界定。亚行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主要是用以提醒成员国注意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失衡问题,倡导将经济增长建立在更自由、更开放、更公平的基础之上。2008年,亚行正式把支持“包容性增长”与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增长”、“区域一体化”一道确定为其长期战略框架的三大支柱。这里的包容性增长更加强调人群之间的非差异性和公平性。中国提出包容性增长的背景及其涵义 包容性增长理念提出的最初,由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在发展高峰,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爆发,发展失衡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所以并没有被人们重视。到了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经济发展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打击,各

7、种发展模式都受到冲击,此时包容性增长理念才开始走进国人的视野。2009年11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他强调中国将同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合力应对挑战,努力寻求包容性、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2010年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胡锦涛主席再次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这次不仅再是强调,而且做了更深入的阐述。在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十二五”规划内,认为实现

8、包容性增长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与时下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包容性增长与国际经济形势。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波诡云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隐性和显性的贸易壁垒层花样翻新,强调包容性增长是对当前复杂而严峻形势的一种积极回应。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均受到重创,而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表现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一些西方国家为转移自身矛盾,把中国当成对立面,指责中国的汇率政策、贸易模式造成

9、了国际经济失衡,并采取多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完全罔视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威胁时,中国免除了46个最不发达国家4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的事实。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危机深重时,中国仍然向世界各国敞开市场,以实际行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倡导贸易自由化,彰显了包容性增长的国际要义:各国应加强交流合作、政策协调,促进贸易公平和自由化。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能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采取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试图延缓中国发展的步伐,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背离了包容性增长的要求。 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别

10、之间的路径选择除了具有显著的竞争性和多样性,更凸显了合作性和趋同性,要求国家之间互惠互利、互帮互助,深化沟通交流,在相互学习、模仿和借鉴中,寻求相互间的彼此尊重、肯定和协同,以和平、合作和和谐的发展方式,获取差异化基础上的增长包容、市场兼容和文化共容。在经济均衡、市场优化和制度改进的国际平台上,创构国际社会的经济共荣、和谐共生和成果共享。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包容性增长表达的正是国际社会普遍共有的和平发展诉求,在更加和谐的国际环境下共赢发展,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各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与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改革开

11、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面临许多影响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在当下突出表现为广大社会公众未能更好地分享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成果,民众对贫富差距过大和利益集团板块化阻碍社会公平的不满上升。而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公正,分配制度不完善。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从低中收入向高中收入迈进的发展阶段,如何顺利跨越拉美国家曾面临的经济停滞、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收入分配格局的长期恶化,正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在“十二五”时期,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保障就是抑制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造就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十七届五中全会

12、公报中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使得我国所倡导的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从国际的视角看,“包容性增长”体现了世界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内涵,包容性增长意味着在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须取更加宽容、更加鼓励和更加积极支持的态度。国家跟国家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地增长,是共赢和多赢的,应该有益于多方,而不是继续强行地哪怕自以为好心地把自己的增长模式,不遗余力地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视其他与己不同的发展模式为异类,不屑一顾,不予支持,甚至上下其手,干预阻挠。各国各地区必须加强交流合作,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

13、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这样才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和谐稳定。 从国内视角来看,包容性增长内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即公平正义,本质上是关乎分配正义的问题,也就是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的成果。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增长、和谐增长,它们是相通的,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人民福利的关系,就是要努力在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劳资合作、民生发展和生态文明,让全体国民都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包容性增长意味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上,须以更加充沛的精力保护环境,以更加多样的方式与方法节约资源,以

14、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以更多的投入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最终促进中国经济在新的基点与平台上更加稳定、更加协调、更加持续地向前发展。包容性增长的内容诠释和扩展 2010年10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对包容性增长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诠释。 从社会政策角度来诠释。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认为,在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的概念体系中,“社会包容”的反义词是“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所谓“社会排斥”,原先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的,这种歧视和偏见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戴维解释说: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

15、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譬如他们担心移民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因而感到有必要对这些人加以社会排斥。如今,在社会政策及相关领域中这个词的指向已经被泛化,意指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阶层或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阶层或群体进行社会排斥。 “社会包容”或者“社会融合”就是要消除任何形式的“社会排斥”,将所有的人包容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且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中,消除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裂隙,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包括男性和女性,老年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健康人和病人、残疾人,富裕阶层、中间阶层、劳动阶层和社会底层,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都能够无障碍地融为一体

16、。 就其内涵而言,“包容性增长”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这也是“社会包容”的基本涵义。换句话说,只有在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关于“参与”,1995年的哥本哈根“千年宣言”中曾有经典的解释:“只有人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群成为行动主体,变化和发展才能产生”。因此,应该使人民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让他们享有行使民主权利的广阔空间,以求在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重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认知,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中。关于“共享”,2005年联合国审视“千年宣言”的一个报告中指出,共享不仅是指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也是发展、安全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