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物: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052468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与物: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反思与物: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反思与物: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反思与物: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反思与物: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思与物: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与物: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思视域与物视域:技术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 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课题现代技术在人类空间构成中的作用(09ZS003)阶段性成果;摘 要:对技术现象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表象式、伦理式的思维,而是要理解这些表象之所以如此的深层次根源。从境遇角度反思技术就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技术的历史境遇将自身表现为历史性缺席,这一境遇是由于哲学的反思传统、哲学中的神学品性双重品性所导致,其结果是哲学史中所表现出的以物形式存在的技术被遗忘。当代境遇中技术则将自身呈现为工具、进步物和体验物等多种形式,其实质是以物为存在形式的技术将自身确立为视域、构成现实性的东西。历史境遇与当代境遇的碰撞意味着技术撕裂了反思主体

2、。理解当代技术对于主体所造成的影响必须经历一种范式的转变:从“人技术”向“人技术人”的转变。关键词 技术 历史境遇 现代境遇 从总体上看,技术在历史和当代的境遇是截然相反的。技术的历史境遇我们称之为历史性缺席;技术的当代境遇我们称之为当代性在场。对于历史性缺席,我们已经有过揭示:“技术的历史性缺席、边缘状态是一种必然,实践活动与理性活动的区别使得作为实践的技术在重理论的传统下被认为是不值得从事的事情;技术与神性相违背的性质使得哲学对技术持躲避的态度,而且,技术也因为本身的形而下而被哲学所忽略。”13 杨庆峰:技术历史境遇的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3),第42页、41页。现在看来,

3、原先对反思品性的分析显得薄弱,不仅需要继续对与历史境遇相连的反思传统给予分析,还需要直面技术的当代境遇,对技术的当代性在场现象保持一种不同于批判主义者的慎思。一、技术的历史性缺席与哲学的反思品性技术的历史境遇主要表现为在反思性主体传统中实践活动的被遗忘;在观念性存在传统中物的被遗忘;在观看性呈现传统中“做”被遗忘。反思性主体传统意味着哲学确立自身的方式,在这种确立方式中主体成为根本的,而主体的内核则是自我我思;观念性存在传统则意味着哲学确立真实存在的根据,在这种确立方式中观念存在是自明的;观看性呈现传统意味着哲学呈现事物自身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呈现方式中观看成为根本的东西,从感性直观到范畴直观都

4、是这一方式的表现。如此,技术的历史性缺席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技术的历史性缺席是显性的不在场。“显性”意味着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源自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哲学原初赋予技术的是获得确定性或真的方式,“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1)技艺是灵魂理智部分的获得真或确定性的五种方式之一,是理智获得与那些不仅可变而且可制作的事物相关的确定性方式。”2 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页。这种理解本应该让技术存留在哲学的视野中,但是不知道何种原因技术被理解为实践的活动。这一关于本质的理解方式的确立使得技术从哲学视野中缺席。尤其是技术是工具、中介的理解方式更将技术的显性缺席给予推

5、波助澜。反思技术历史境遇的途径在于“必须将哲学的两种品性考虑在内,每一种因素在技术的被遗忘历程中担当着相应的责任。”3这里所说的两种途径就是上面所说哲学的反思品性与神学品性。我们这里着重对反思品性作出更为深入地揭示。与这种反思品性直接关联到哲学的反思性主体传统。在反思传统中实践活动被遗忘。哲学家更青睐于理论和反思,他们更喜欢沉思的与理性活动相关的生活,与此相比,其他一切活动在价值上都低于沉思,这导致他们对于实践形式存在的技术给予了完全的忽略。从笛卡尔开始,哲学将自身表现为反思性的。尤其是从知识论角度看,笛卡尔、黑格尔、胡塞尔都力图为绝对科学确立坚实的理性起点。不同的学派维护着彼此不可还原的起点

6、。自我我思就是这样的起点。“自我我思是绝然确定的和最终的判断根基,任何一门彻底的哲学都必须在这个根基之上。”467171920 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演讲,张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6.17.53.33.33.反思传统意味着诸如判断、怀疑、回忆、想象等意识行为确立起本真的地位。在这一传统下,以实践活动表现自身的技术的缺席就显得必然可以理解了。与这种反思品性相联系的还有观念性存在传统,在观念性存在传统中物的存在被遗忘。先验哲学的发展将精神作为整个体系的出发点。所以,在此体系中,真正的存在者是意识、是精神性的存在者。“举凡一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行得通的,都是精神性的。”5

7、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5页。一切以物的形式出现的东西,如对象、工具的存在都依据意识而有意义。“世界的整个意义以及它的存在有效性都完全是从这些我思活动中获取的。”6所以,“物”是作为超越者存在。这在胡塞尔那里显露无疑。逻辑研究中对“墨水瓶”、纯粹现象学通论中对“纸张”、“桌子”、笛卡尔沉思与巴黎演讲中对“六面体”等物的意义分析无疑遵循着“从瞬间地和实项地被给予的体验而伸展到内在的领域”7的逻辑。与这种反思品性相关的还有是观看性呈现传统,在“看”的传统中“做”被遗忘。观看成为反思哲学的最大特性,观看使得观念这一反思哲学的本真的东西得以显露。柏拉图的理念、后来的

8、理论、现象学的范畴等等都是本质看所呈现的东西。这一特点在现象学中表现地最为淋漓尽致。“直接的看,不只是感性的,经验的看,而是作为任何一种原初给予的意识的一般看,是一切作为合理论断的最终合法根源。”8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7页。如此,在这里现象学的“看”是被看作是“本质看”、“直接的看”、“充分的看”。在纯粹的看中,所呈现出来的是自明性、绝对的被给予性。因为这里所描述的是一种直接操作的方式,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建构性的东西,一种本质被呈现出来。描述现象学也就是从这里而出来。现象学的看更隐含着由主体而发出的目光直接抵达某物。但是技术却并非仅仅是看,技术所开启

9、的与人的关系除了认识还有使用和游戏,这些都是“做”呈现自身的方式。认识、使用和游戏通向的是不同的经验。“在认识中,人所获得的是理论经验;在使用中,人所获得是有用体验;在游戏中,更多的是获得艺术体验。”9 杨庆峰:有用与无用:事物意义的逻辑基础,南京社会科学,2009(4)。如此,必然的历史性缺席就构成技术的历史境遇。这一缺席是由于哲学的反思品性,即反思性主体传统、观念性存在传统和观看性呈现传统所共同形成的。二、技术当代性在场的多元形式在上述我们揭示了从反思品性看技术的历史性缺席的必然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在当代以一种独特方式涌现出来。这就是技术的当代性在场。我们认为,在当代技术更多是以物的形

10、式呈现自身,但物并不仅仅是在反思传统中呈现的结果,而是逐渐挤压反思、撕裂自我,将自身表现为视域的东西。那么,技术将自身呈现为何种物呢?简单来说,主要是原初语境中的人工物、生产力语境中的工具、经济增长语境中的内生物、社会语境中的进步物、生活世界中的体验物。从技术原初语境看,被规定为人工物或者技术物。这一规定与自然物相对。“技术物”或“人工物”恰恰意味着人的目的、需求成为技术物、人工物存在的原因。也正是从这种规定性中反思传统自身生发出一种抑物的传统。“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西方哲学家认为技术物具有较低的本体论地位,一些哲学家走得过远甚至宣称真实意义上船、房屋、锤子等等这样的人工物不存在。”10 Lyn

11、ne Rudder Baker. “The ontology of artifacts.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7, (2004) , 104.但是,技术对自身的呈现随着时代语境的多元化出现不同的样式。可以说,生产力构成我们所处时代的语境之一。在这一语境下我们很容易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根据传统定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指标。在生产力构成因素中,除了人之外,物就成为主要的因素了。此时物将自身表现为工具,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改造自然需要,更是提高改造效率的工具。如工程挖土,大型挖土机显然比人工开挖更有效率。这种效率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曾经

12、给予过赞叹。此外,与生产力密切关联的就是经济增长语境,这也是当前最为主导的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技术更多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技术对于经济增长来说,经历着从外在性因素向内在性因素的转变。“大量的经济史学家也认为技术演变处于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地位。在这些经济学史学家中,突出的是兰德斯(Landes,1969)、罗森博格(Rosenberg,1982)和莫基尔(Mokyr,1990)。”11 E.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王世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当然,技术以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呈现自身的方式对于经济决定论者来说才是自明的。因为在他们那里,社会发展、进步取决于经济,经济

13、取决于产业、企业,而产业和企业取决于技术。所以技术必然要遵循创新的逻辑,技术创新必然要遵循产学研的逻辑。但是,对于经济决定论者来说自明的东西对于其他人来说却是值得反思的。比如技术设计者,在他们那里,技术代表着理想、自由。所以在技术设计者这里,技术更多的表现为自由物,技术使得人更加自由。也正是出于这种理念的引导,他们的设计才更有意义。还有技术使用者来说,自明的东西应该是一种效率性的东西。对于哲学反思来说,技术所带来的是对于人类精神、价值和地位的影响这才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所在。在社会语境中,技术将自身呈现为进步物。“自文艺复兴末期以降的四百年间,进步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这期间技术以一种器物的形式把进

14、步的观念演绎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的提高与改善,从而迅速获得社会的认同。”12 13李侠:技术进步、犬儒主义与启蒙的幻象,新华文摘2010(20)的确,我们对文明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渗透着技术的影响。然而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技术本身是否意味着进步?我们在人文学者那里看到的是对于“技术进步的虚假面纱”的批判,实现“克服犬儒主义与恢复启蒙理念”13的终极目的;在技术专家那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技术进步带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两种争议不绝于耳,也是技术呈现自身的一种当代方式。在生活世界的语境中,技术将自身呈现为体验物。以往技术的理解偏重于制作者角度,所以技术以人工物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当代我们对技术的理

15、解往往是从使用者角度作出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体验物的出现。虚拟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对于技术的体验更多是分离式,如我使用一把刀,感受到刀的锋利只是通过外在的观看来实现的。虚拟技术使得这种体验从分离变为沉浸性的。这也是虚拟技术给予体验的一种改变。所以,在此种情况下技术将自身表现为体验物。当然,我们必须看到设计者与推广者的逻辑结合在一起必然导致了技术的普遍性。如果技术代表了自由,如果技术能够给人带来自由,那么它应该是普遍的,这种普遍化的途径就是产业化。技术产品通过产业普遍化,这一过程在设计者看来是自由的普遍化;但是,在哲学家看来,这种普遍化或许是对人类精神的全面侵犯。此外,无论是体验物还是人工物,它们为

16、人类社会提出了两个层面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横向看,物种类的增多呼唤一种体系分类的要求,但是这一任务只是为善于分类的法国人鲍德里亚所注意却没有加以解决;从纵向看,物品本身的改良,使得生产效率提升、使得体验更加人性化,这更加增强了技术专家的判断:技术给社会带来进步,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但这种判断的有效性已经受到了多方面的批判反思。上述技术多元的呈现方式人工物、工具、体验物、进步物向我们表明:技术以多元的形式在当代在场。但我们不应纠缠于这种在场的价值判断之争论中,如存在于技术专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对于乌托邦本身的捍卫,这种捍卫是一种强制。让我们在技术所带来的乌托邦和人类自身的乌托邦之间做出必须的选择。要摆脱这种强制,就需要理解这种当代性在场的实质。三、当代性在场与技术的当代境遇无论技术是以“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