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004478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1、有机物反应,先看H右下角的数字,而无机物先看O的数字,一般是奇数的配2,假如不够可以翻倍 2、碳氢化合物的燃烧,先看H、C,再看O,它的生成物一般为水和二氧化碳 3、配平的系数如果有公约数要约分为最简数 4、电荷平衡,对离子方程式 在离子方程式中,除了难溶物质、气体、水外,其它的都写成离子形式,SO,(1)让方程两端的电荷相等(2)观察法去配平水、气体5、还有一些不用配平,注意先计算再看是否需要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有多种方法:1、观察法:这种方法对一些简单的方程式往往凑效。事实上就是有目的地凑数进行配平,也往往有奇偶法等的因素存在。这种方法对任何种类的方程式都可能用得着

2、。2、电荷平衡法:这种方法对离子方程式最有用。在离子方程式中,除了难溶物质、气体、水外,其它的都写成离子形式,首先让方程两端的电荷相等,再用观察法去配平水、气体等。这种方法一般不失手。但对氧化还原方程式却太好用。3、氧化还原法:这种方法是针对氧化还原方程式来说的。在这里记住:“化合价升高失去氧化还原剂”。与之对应的是“化合价降低得到还原氧化剂”。具体用法是:(1)在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的元素上部标出它的化合价,分清谁的升高,谁的降低。(2)相同元素之间用线连起,找出并标上升高的电荷数或降低的电荷数。(3)找最小公倍数,并分别乘在升高或降低的电荷数后。(4)配平:把各自相乘的最小公倍数写在各自的化

3、学式前(即系数)。并注意这些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在化学变化前后是否相等,一般来说,如果不相等,是整倍数地差。(5)配合观察法,将其它的确良如水、生成的不溶物等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化学变化过程中,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与原子个数相等。常用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1)最小公倍数法: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观察反应前后出现“个数”较复杂的元素,先进行配平。先计算出反应前后该元素原子的最小公倍数,用填化学式前面化学计量数的方法,对该原子进行配平,然后观察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个数,致使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元素种类与原子个数都相等。例如:教材介绍的配平方法,就是最小公倍数法。在P

4、O2P2O5反应中先配氧:最小公倍数为10,得化学计量数为5与2,P5O22P2O5;再配平磷原子,4P+5O22P2O5。(2)观察法:通过对某物质的化学式分析来判断配平时化学计量数的方法。例如:配平Fe2O3COFeCO2。在反应中,每一个CO结合一个氧原子生成CO2分子,而Fe2O3则一次性提供三个氧原子,因而必须由三个CO分子来接受这三个氧原子,生成三个CO2分子即Fe2O33COFe3CO2,最后配平方程式Fe2O33CO2Fe3CO2,这种配平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Fe2O3化学式中的氧原子个数来决定CO的化学计量数的,故称为观察法。(3)奇数变偶数法:选择反应前后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一

5、奇一偶的元素作配平起点,将奇数变成偶数,然后再配平其他元素原子的方法称为奇数变偶数法。例如:甲烷(CH4)燃烧方程式的配平,就可以采用奇数变偶数法:CH4O2H2OCO2,反应前O2中氧原子为偶数,而反应后H2O中氧原子个数为奇数,先将H2O前配以2将氧原子个数由奇数变为偶数:CH4O22H2OCO2,再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CH42O22H2OCO2。(4)归一法: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这种先定关键化学式计量数为1的配平方法,称为归一法。例如:甲醇(C

6、H3OH)燃烧化学方程式配平可采用此法:CH3OHO2H2OCO2,显然决定生成H2O与CO2的多少的关键是甲醇的组成,因而定其计量数为1,这样可得其燃烧后生成H2O与CO2的分子个数:CH3OHO22H2OCO2。然后配平氧原子:CH3OH3/2O2=2H2OCO2,将各计量数同乘以2化分为整数:2CH3OH3O24H2O2CO2。需要注意的是,不论用何种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只能改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而决不能改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因为改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即意味着改动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组成,就可能出现根本不存在的物质或改变了原有化学变化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出现根本不存在的化学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