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曹刿论战1.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990797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 曹刿论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2. 曹刿论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2. 曹刿论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2. 曹刿论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2. 曹刿论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 曹刿论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 曹刿论战1.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围绕“论战”展开分析,通过人物对话、行为等体会智慧的魅力及其对战争胜负的影响。2.分析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对话、行为等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智慧的魅力及其对战争胜负的影响。2.分析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的“远谋”对战争胜负的影响。 教学方法 角色诵读法 、品读感悟法、问题探究法、引申归纳法 一、问题导入,巩固课堂旧知 朗读全文,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战争的时间、国家、起因、结果? 曹刿请见的原因?“公将战”;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以普通的乡人

2、身份主动前去出谋划策,说明什么?(板书:忠君爱国)二、围绕论战,感受“远谋”智慧(一)战前论“远谋”奠定胜负:(出示对话) 这场战争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按照一般事件的发展过程,本文的描写也遵循着战前战时战后(板书)这样的叙述顺序,但课文的核心事件却并不在战争本身,而是集中在论战(板书)怎么论,先来看战前的论,找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读后自评,引导谈感悟。1.明确条件: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唯一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是“可以一战”的唯一条件? 学生自由回答 补充资料古代司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司法一直处于或依附或受制于行政的从属地位, 司法权隶属于行政权。因此,上到国君下

3、到地方县吏,都是集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审判案件时缺乏专业缺乏监督,若遇乱世,地方官员对治下子民更是生杀予夺,随心所欲。多少百姓因此而家破人亡甚至株连九族,所以才有“破家县令,灭门知府”之说。因此,历史上那些贤明的君王执政期间大多致力于整肃法纪任贤用能,做到司法公正政治清明,对普通百姓而言,统治者若能大体保障司法的公平,就会被治下民众接纳认同;如果司法体系鱼溃肉烂,一塌糊涂,则民众将不可能再对执政者给予支持。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的公室和卿大夫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权位和财富的斗争.在这些打仗完全依靠人力的战斗中,赢得民众的支持无疑非常重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正是体现了司法

4、公正,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板书:取信于民)出示资料民本思想: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仁学的创立,标志着“以民为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课件呈现)所以,追根溯源“以民为本”都是中国社会治国理政的根本思想。2.语气分析:曹刿很清楚“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那鲁庄公呢?曹刿是如何让庄公意识到的?一见面先来一句“何以战”很有意思,用意如何?谁来说说看(学生谈论,教师引导)。明确:曹刿并不直接告诉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也不谈兵力准备、武器装备,也不谈目前形势和战术运用,开门见山就问“何以

5、战”你有何政治优势,只有云淡风轻的三个字却奠定了谈话的方向,他把庄公带到了政治储备的分析上,这样,很有利于引出老百姓支持的政治基础,从而达到此次谈话的目的。再看对话内容,庄公的前两条战争依据都说的十分诚恳,意在表明自己是一个仁君,能够得到支持,所以,他说话的语气应是志得意满、自以为是,甚至有些傲娇,例如“必”,注意语调的加重;曹刿很清楚“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所以,丝毫不嘴软针锋相对,对于庄公说的“衣食所安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必以信”都一针见血的指出漏洞,“民弗从也”“神弗福也”深层意思其实都是在暗示:“庄公,你这些都还不够啊,你再想想究竟谁才是你可以依靠的?”。三个回合步步为营最终将其引导到

6、了最关键的点上,直到庄公提出“小大之狱必以情”曹刿方才满意。曹刿费尽心思就是要解决他的思想意识问题,只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才算具备了打仗的基本条件。曹刿的前两次的对答一针见血,语气真挚坚定还有些轻视,但还要注意“度”的把握,不可狂放自傲,且前两次“对曰”又带有启发诱导式的不卑不亢不急不躁;第三次庄公终于意识到了语气显得谦逊温和时,曹刿郑重坚定的告诉庄公“可以一战”了,似有鼓舞之意。这次谈话,曹刿不仅让庄公意识到树立“取信于民”的思想才是“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还初步取得了鲁庄公的信任,为他们继续合作在下一步能够参与并指挥战斗打好了基础,这点很关键。3.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语言和

7、说话技巧的魅力。虽然这一段文字浅显易懂,但是其中却有诸多变化,作者通过语言描写把曹刿的智谋与个性都呈现给了读者,那我们如果能通过朗读通过语调语气的变化表达出来的话,你就算读懂文本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再请刚才三位同学来读。和第一次比较评价。 再请一组同学来读,学生评价。小结:不仅能读出义还能读出味读出请,这样的有效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战前第一个回合的“论”,已经充分体现了乡人曹刿的政治远见,无论是谈话技巧还是政治觉悟都远远高于那些肉食者,用原文中的话就是“远谋”,他的“远谋”还体现在哪,我们继续来看。(板书:远谋)(二)战后论“远谋”光芒四射:(文本出示)1.朗读感知:齐读后

8、二段,指导朗读。 曹刿以特约观察员和国君指挥助理的身份加入战斗,他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齐读后二段。 朗读指导:战争场面描写虽简略,但丝毫不影响曹刿的光芒四射啊,所以,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语气。简短的话语“未可”“可矣”应该是掷地有声,胸有成竹的,要重读。他的行为“下视”“登轼”是沉着冷静的,至于取胜之后的论,既有胜利的喜悦,更应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指点疆场的自信从容和令人折服的强大气场。(师可范读)2.再读体会:分男女生组再读,准确把握语气语调,读出文本通过对话和行为对人物性格的塑造。3.表达分析:读文至此,大家对战场上曹刿的所作所为战略战术已经了然于胸了,说说对战后的“论”战中

9、曹刿所采取的战略战术的理解。(学生自由谈论,互相启发补充,师适机引导)第一步:攻击策略: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选择进攻的最佳战机。这个解释针对的是他在双方交战时“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的战术行为。体现了他后发制人善于抓住战机的军事才能,这番经典的论述在今天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如成语“一鼓作气”就是由此引申出来的,意思类似的词还有“一气呵成”“趁热打铁”,再如“再衰三竭”(一蹶不振,大势已去)“ 彼竭我盈”(彼消我长)(引导学生分别在课本上做出标记)(板书:抓战机)补充资料: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

10、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简单描述古代击鼓战斗的形势,激发学生驰骋想象扩写第二段战争场面的欲望,趁势布置场面描写练笔)所以,曹刿的攻击策略其实就是心理战,利用士兵在战场上不同阶段的士气来达到作战胜利的目的。这与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的这一段是相同的: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出示,生齐读)第二步:追击策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原因是“夫大国

11、,难测也,惧有伏焉”。 这个解释针对的在双方交战时“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的战术行为。体现了他善于观察敌情不盲然贪功的细致敏感。(板书:察敌情) 小结:由此可见,战场上指挥作战的曹刿同样高瞻远瞩沉着冷静,考虑问题谨慎周到,展现了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卓越的军事才能,再一次体现了他的“远谋”。 (板书:卓越才能) 4.追问延伸:远谋可否换成远志、远虑、远见?学生谈论,回答 明确:说文解字中“谋,虑难曰谋。从言,某声。”谋就是说讨论、筹划如何解决困难叫“谋”;本义:考虑;谋划;如:说苑建本“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列子汤问聚室而谋.在事为诗

12、,未发为谋.春秋说题辞;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纵观全文,曹刿战前“论战”的远谋奠定了鲁国取胜的政治基础,而战场上的远谋则帮助鲁国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远谋”是统领文本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灵魂,也对此次战役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出示资料:历代文人墨客对曹刿论战中“远谋”精到的评述 由前言之,可以知用兵之本;由后言之,可以知用兵之谋。明魏禧左传经世钞 曹刿深衷,两言揭尽,厥后度己度彼,审情审势,莫非“远谋”。妙在“远谋”。二字藏而不露,而通篇文情甚折,读者惝恍情移,忘却先谋后战者,曹子之略,但觉如往如复者,左氏之文也。 清李骏岩左传快读卷三三、分析胜因,完善人物形象1.

13、分析归纳:请学生结合文本从战前战后曹刿的“论”中归纳此次战役能够取胜的具体原因(课件出示)互动:一名学生上黑板在课件上标注归纳,其余学生在书上标注归纳。集体反馈,师引导明确胜利原因完善人物形象。 明确:政治上(战略思想):取信于民;战术上:善于抓战机仔细察敌情 过渡:你觉得这些取胜原因完整吗?(这个提问意在引发讨论,完成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明确:不完整。这些主要是从曹刿战略战术层面来讲的,战争取胜确实离不开他的远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从鲁庄公的角度来看,此次战役能够取胜也和他密不可分。2.庄公形象:文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鲁庄公,他对此次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学生结合文本

14、,具体分析,自由发言,相互补充,师适时引导)小结:(鲁庄公:尽职尽责,知人善用;放下尊严,虚心纳谏;从谏如流,礼贤下士)尽管他是个不太聪明又有些自以为是的君王,但他能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这为他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吸引了像曹刿这样的人主动前来出谋划策;他能虚心纳谏任用贤能,才使得曹刿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没有他的胸怀度量,没有他的宽容信任,没有他的尊重理解,史册上势必会少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这样精彩浓重的一笔。如果说,曹刿是这场伟大战役的创造者,那么,无疑鲁庄公也是这场彪炳史册战役的缔造者!3.拓展举例:同学们知道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那些?学生举例出示资料:(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15、 项羽2万大败40万秦军,消灭秦军主力;(2)公元 200年 官渡之战 曹操2万大败袁绍10万,曹操基本统一北方;(3)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周瑜指挥孙刘5万联军大败曹操20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4)公元383年 淝水之战 8万东晋军大败97万前秦,前秦瓦解,北方混乱结束。这些战役胜利的一方多与统帅们的谋略智慧有关。小结:无论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纵论三分天下,长怀一统江山”的诸葛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孙武,还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这些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无一不是战场上善用谋略的高手。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战争绝不仅是士兵们在前线战场上刀光剑影,浴血厮杀,更是统帅们谋士们审时度势、全盘策划的思考判断,是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的胆识谋略;是运筹帷幄、步步为营的才能智慧!打仗如此,那我们的生活、学习呢?4.诵读领会: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人物的魅力 再次诵读全文,感受古人智慧的魅力,表达对那些创造了历史的伟人们的敬意。四、小结内容,分享课堂所获请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感想(可以针对课文内容、中心、写法,也可以延伸到感悟、启示)结语: 长勺之战的硝烟和呐喊早已消散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古人的智慧却能穿透历史的层层迷雾,在今天依然散发着光辉,为我们学习探索的道路照亮方向!五、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