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一堂课》美术案例.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96062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触摸一堂课》美术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触摸一堂课》美术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触摸一堂课》美术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触摸一堂课》美术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触摸一堂课》美术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触摸一堂课》美术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摸一堂课》美术案例.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一次教研经历之:触摸一堂课关于解决美术课教学重难点的案例剖析引子:教育的成功关键是教师,新课程为广大教师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教研活动现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推进器。而对于教研活动,教师最怕:一是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无针对性,缺少实践性强的知识,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二是培训方式比较僵化,被培训人在培训内容、时间、形式上都无法选择,培训以讲授为主缺乏平等性、主动性,教师无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等。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充分挖掘教师自身资源,互教互学、相互感悟,才能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投人,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不断地提高。现在就以我执教美术教研课有趣的汉字,前后进行

2、的反复试教研讨来谈一些体会与感悟。“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怎样的课才是一堂能解决问题的课?怎样才能触摸到一堂课的核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用有趣的汉字一课做了三次试教,同时我们教研组也围绕着“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重点解决难点”,开展了三次教研活动。在教研中认识到“找准重点、解决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更是上好课成败的关键。而这堂课我针对重难点采用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辄然不同。解决难点的方法与解决重点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解决重点要舍得花时间,要用些蛮劲,才能落实教学内容;而解决难点则需要用巧劲,要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才能上得出彩。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一点,我们就很难触摸到一堂课的核心。案例1(第

3、1次试教):首先,我让学生观察3个 “福”,分辨它们分别是用什么笔写的。学生却不屑一顾地起哄:“这也太小儿科了吧!还用得着看吗?这个是用铅笔写的,很细;这个是用记号笔写的,比较粗;这个是用毛笔写的,很粗,我都闻到墨汁味了。”我脸红了,急忙让学生能用毛笔书写一个最喜欢的字。学生你推我挤地去蘸墨汁,还一边东张西望道:“你写什么字?”“真没劲!我不会写毛笔字。”“随便写一个就好了啦!”展评作品后,我出示甲骨文让学生猜。学生愣住了,抓耳挠腮好半天后才问:“老师,这是字吗?我怎么觉得像天书啊!”有的说:“不对,我看像是画。”我提示他们可以根据字的形象特点来猜,学生马上交头接耳:“我觉得第2个字好象一条鱼

4、。”有的说:“最后一个字肯定是鸟,你看它有翅膀。”有的说:“*鱼*鸟?有这样的成语吗?”还有的干脆喊道:“老师,告诉我们答案吧。”我揭示谜底沉鱼落雁,并介绍甲骨文和书法的分类,从而引出课题。接着,我让学生欣赏、竞赛猜一些甲骨文的字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趁热打铁:“你觉得用文字可以组成一幅绘画作品吗?为什么呢?”学生都表示肯定,并发表各自的见解:“字有大有小,书法肯定不能这样写。” 或“有缤纷的色彩!” 或“装饰了一些漂亮的图案。”从而引导他们欣赏、学习米罗的作品。大量构图独特、色彩对比丰富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从而为后面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最后布置作业: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一些

5、字(表示动物的各种篆书),用漂亮的色彩和图案来装饰,变成一个动物园。(附学生作品) 课后反思:1、分析出现的问题:这堂课我采取的是写篆书,因为篆书笔画多,很多都是象形字,容易写得粗、大,可能会撑满整张纸,希望以象形文字来获得画的效果;然而,细看学生作品就会看出这堂课出现的一些端倪:(1)学生创作还是选择书写简体字,而不是作业要求的篆书;(2)写的字五颜六色,很少用墨色,再配上图案和艳丽的色彩,整幅作品显得很“花”,没有突出主体;(3)这似乎是一堂书法课,而非美术课,学生在这堂课只是认识几个篆书,而且在创作时,学生只着眼于字,把重点都放在“怎么把字的间架结构写好写工整”,各个字之间散乱没有联系,

6、不能形成完整的作品。2、教研组研讨的重点:课后我们校教研组进行研讨,大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教师自己对本课的理解也还留在写字的层面,而不是以字为元素进行美术作品创作。(2)教学重点仍在单个字的书写上,没进行深入地拓展,没把以字为元素进行创作的美术作品作充分的展示。(3)难点没有找准,没有打破写字的概念,所以在学生作品中也反映出这一问题,也就是说难点的把握有问题。3、解决方法:经过教研组成员共同研讨,提出解决的方法:(1)使用更多的地方素材来拓展教材,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2)选择利用本土资源宁海石窗来打破难点。案例2(第二次试教):按照预先的设计模式,我直接在宣纸上书写:“”和“”,让学生

7、猜,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揭示答案“晶晶”后, 又示范书写了它的另外两种写法:“、 ”。并通过简介甲骨文来导入课题。接着,让学生用毛笔学写一个甲骨文字体的“福”,比“谁写得最大,能撑满整张纸。”接着,用课件展示宁海前童石窗,抛出探究的话题:“比较自己书写的和课件石窗里的福,思考如果我原封不动地把你们写的福当作石窗花纹,能成功地做到石窗上去吗?”“能!” “不能!”一时间教室里分成了两派,互不相让。我很慌张,选择故意忽略学生的争执,直接让他们回答:“为什么福字按照平常的写法就做不到石窗上去?”学生却是无语。我又出示剪纸形式的“福”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只要把笔画写粗就可以了。”有的

8、说:“把笔画连起来。”然后我让他们用这种方法把自己的名字变成石窗花纹的形式,并要求“必须把字写得最大、撑满整张纸,而且还要字字相连”。学生却不加理会,自顾自写, 99%的学生只是应付似的签了个粗体名字,我很着急,不停地大声重复、强调:“一定要笔画相连,否则字会散架。”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只有少数的学生在我的强硬要求下才不情愿地在名字上胡乱加了些线条和花纹,显得很牵强,不伦不类的。 我只好逐个进行检查、指导,这时离下课已经不到10分钟了。我很懊恼,只好马上出示范画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些作品更像绘画作品还是更像书法作品。为什么?你能在每幅作品中找出所有的字吗?”未等学生发言就马上开始布置作业:

9、选择象征喜幸福、吉利的字词,写成石窗花纹的样式。然而学生还没画几笔,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课后反思:1、分析出现的问题:(1)没有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听不清楚老师在讲什么;(2)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去解决重难点,教师又讲解得太模糊,学生依然不明白“为什么石窗花纹的要笔画相连、字字相连”;(3)前面环节的拖拉造成时间浪费,导致学生创作时间仓促,不仅没有符合笔画相连、字字相连的要求;而且作业质量差,几乎是应付任务似的草草了事。2、教研组研讨的重点:课后我们教研组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再一次进行研讨,提出了新的问题:(1)教师自身对如何解决本课的难点“把字写成石窗花纹的样式”也是模棱两可的,就更不可能让学生明

10、白透彻了; (2)教师提出的“笔画相连、字字相连”才能成功地把字变成石窗花纹并不完全正确,还必须具备“写的字要和纸的边相连”,否则里面的花纹就会从窗框上掉下来;(3)教师设计的解决重难点的问题针对性不强; (4)没有控制好时间,不仅导致范画欣赏时间不够,只能匆匆走过场,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还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构思和创作,。3、解决方法:经过大家共同研讨,提出解决的方法:(1)开展“十佳小组”竞选活动,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自觉遵守纪律; (2)把作业纸的边缘都画上颜色,看上去就好象一扇扇未经装饰的玻璃石窗,使学生的注意力由写字转移到画窗格上来,打破学生对汉字的固有思维惯性;(3)把能够解决重难点

11、的问题重新设计,最好是针对性强,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不得不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轻松解决 “字边相连、笔画相连、字字相连”这一难点。案例3(第三次试教):课前,我先张贴好写有具体要求的竞选“十佳小组”的海报,让学生阅读并出示奖品,再进行“看图(表示各种动物的甲骨文)猜字”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叮铃铃” 上课铃声响过,我一言不发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书写 “”和“”让学生猜,并告诉他们:“这种有趣、新奇的字体叫做甲骨文,是距今为止最古老的一种字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一些有趣的汉字来装饰宁海前童的古石窗。”在学生的一脸期待中,我点开了课件,让他们伴着悠扬的音乐去欣赏古石窗。然后提问:“大家有没有

12、发现这些石窗都是以什么作为主要花纹的?”“如果我们把这张纸当作石窗,把纸的四边当作石窗的四边,你能不能用毛笔也在上面写一个福作为花纹?” 展评部分学生作品后,我神秘地问:“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些带有福字的石窗花纹,想一想如果我原封不动地按照这几个同学的设计图去雕刻石窗,你觉得都能成功吗?为什么呢?” 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而有些同学则摸摸脑袋或缩着肩膀或低着头,生怕教师点名叫他。我请了举手的学生发表意见,有的说:“这幅肯定能成功,因为他写的字笔画很粗。”有的说:“这幅肯定成功,因为是我写的!”有的说:“我觉得可能不会成功,因为他写的笔画没有连在一起,肯定会断开。” 顿时,我脑袋一

13、片空白!天哪!原以为这次提问设计得够有针对性了,学生多数能答对,没想到他们几乎都说反了,只有1个人的答案是正确的!我该怎么解释,他们才会信服才能明白呢?“老师,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啊?”学生在下面焦急地等候着我的宣判,我忽然灵机一动,拿起剪刀,一边剪一边说:“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试试不就知道了吗?”经过试验:有的断开了一个角;有的四分五裂了;有的字是完整地连在一起,却与纸分离了;有的则完整地连在一起。答案立刻见分晓了,我针对这些作品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为什么你认为能成功的作品失败了?而你认为失败的作品却成功了呢?”有的说:“我没有把字的笔画全部相连,所以失败了

14、。”有的说:“我只注意把字的笔画连住,却忘了字和纸的边要相连,所以字从纸窗上掉下来了。”有的说:“我其实是连着的,只是写得太细了,所以一剪就全散架了。”我又问:“可以怎么修改呢?”有了亲眼所见和自我反思,学生马上小结出:“字边相连、笔画相连。”为了加强巩固,我让每组设计一张花纹是福气这两个字的石窗,并引导他们总结出花纹是多个字的设计要领:“字边相连、字字相连、笔画相连。”然后出示一些漂亮的模仿石窗花纹的作品:“你能找出你最喜欢的这幅作品中所有的字吗?可以上来仔细瞧瞧!”学生马上冲了上来,惟恐落后于人。只听到:“有!我找到了数字三、四、五、九!”有的说:“我找了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没等

15、他念完就反问道:“你是看出来的还是背出来的啊?”他摸摸鼻子,很不好意思地说:“太难了,只找出一些,找不出的就背出来了!”“哈哈哈哈!”一阵哄堂大笑。我拍拍他肩膀,又问:“你们觉得这些作品像绘画作品多一点呢还是像书法作品多一点?为什么?” 学生齐声喊道:“绘画作品!”有的说:“字有大有小的!”有的说:“墨色也是浓淡不一的!”还有的说:“构图饱满,画满了整张纸,而且色彩也很漂亮、和谐!”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最后我又问:“你最喜欢的这幅绘画作品是怎么把字连住的?”学生说:“把笔画连起来,就像连体婴儿一样。”有的说:“是把笔画加粗加长。”有的说:“装饰了树藤,把它们串在一起。”忽然又有人大叫道:“最重

16、要的是还要和纸的边框相连,否则就会掉下来的。你们家可就惨了,要进小偷的!”好可爱的孩子,我愉快地布置了作业: 选择象征喜、幸福、吉利的字词,写成石窗花纹的样式。构图要饱满(先用墨汁书写,再填充上漂亮的颜色)。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在小组内与人合作。 课后组织点评活动,当部分学生见到自己的作品不仅变成了中国结的装饰图案,还领到一张金光闪闪的收藏证书,愉悦之情、成功之感自然喜形于色。 教学反思:1、分析出现的问题:在解决“字边相连、笔画相连、字字相连”这一难点时,设计的提问针对性还是不强,小结得也不够清楚,导致学生依然不能清楚分辨出哪些是具备石窗花纹的作品。幸好老师随机应变,想到用剪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自我反思,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