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泉港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题目及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95679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泉港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题目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2泉港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题目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2泉港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题目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2泉港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题目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2泉港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题目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泉港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题目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泉港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题目及答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考前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001、社会建设,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体制和社会规范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体制建设和(A )等。 A.社会结构调整 B.社会关系调整 C.社会利益调整 D.社会阶层调整 002、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妥善协调 B.动态协调 C.统筹兼顾 D.动态平衡 003、当前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着很多过时和不适应的现象,经常以单一的( C)管理手 段来管理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问题。 A.经济 B.法律 C.行政 D.程序 004、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 ( B)为传统社会管理体

2、制形成、巩固阶段。 A.1949 年到1957年 B.1958 年到1977年 C.1978 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 D.1992 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 005、现代化发展表明:(B )社会结构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社会稳定、和谐的结构。 A. “芒果形” B. “橄榄形” C. “金字塔形” D. “梯形” 006、党的十六届( D)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三中 B.四中 C.五中 D.六中 007、党的( D)正式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

3、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并明确提出当前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A.十六届三中 B.十六届四中 C.十六届六中 D.十七大 008、目前,社区居委会行政化、机关化现象严重,社区(A )能力有限。 A.自治 B.协调 C.管理 D.建设 00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 ( C)的总目标。 A.建设共同富裕的的社会 B.建设公平正义社会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建设“橄榄形”社会 010、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 (B)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A.国家 B.

4、政府 C.企业 D.社会组织 011、2009 年,党的(C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把“社会管理”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提高的各种能力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A.十七届二中 B.十七届三中 C.十七届四中 D.十七届五中 012、(A ) 后为我国现代社会管理体制自觉构建阶段。 A.2002 年 B.2003 年 C.2004 年 D.2005 年 013、社会结构的核心是社会阶层结构,其标志性指标是(B)的比重。 A.工薪阶层 B.中产阶层 C.高收入阶层 D.低收入阶层 014、协调(C )关系,必须要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平衡,行

5、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协调、行政区域与司法区域相分离的原则。 A.个人与集体 B.局部与整体 C.中央与地方 D.城市与农村 015、实现社会稳定,要重点 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合理的社会结构,二是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三是( B )。 A.合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 B.成熟的社会心理 C.完善的法律体系 D.健全的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 01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鼓励 (D )参与。 A.农民工 B.知识分子 C.市民 D.公众 017、一些地方政府 经营城市为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调动财政、银行甚至企业的资金,投资到一些效益低下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项目上,这属于政府 职能(C

6、 )现象。 A.缺位 B.错位 C.越位 D.侵权 018、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相对短缺,政府职能(A )。 A.缺位 B.错位 C.越位 D.越位与缺位并存 019、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强调( A)的最大化。 A.社会公共利益 B.个人利益 C.企业利益 D.阶层利益 020、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2 月19 日的讲话中明确强调,把群众( D)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答应不答应 B.幸福不幸福 C.高兴不高兴 D.满意不满意 021、经济改革引发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即( B)、利益主体差距扩大、人民内部矛盾增加。 A.阶

7、层分化加速 B.利益主体多元 C.人口流动频繁 D.新的组织大量涌现 022、建立健全畅通、广泛和充分的社会成员的利益(A )渠道是保证社会管理机制顺畅运行 的必然要求。 A.诉求 B.表达 C.沟通 D.协调 023、长期 来,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集中体现为我国政府对社会采取的( D)社会管理体制。 A.行政化 B.强制化 C.法制化 D.集中化 024、所谓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 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 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B ) 和社会力量。 A.民间组织 B.社会组织 C.非营利性组织 D.集体组织 025

8、、“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这句话出自(A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026、新中国成立 来,我国社会建设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娥历史进程,也总结出几方面的经 验。 下哪个不属于经验 ( D)。 A.坚持党的领导 B.高度重视经济建设 C.注重完善相关制度 D.注重道德教育 027、下列不属于公共产品的是(D )。 A.科研 B.教育 C.体育 D.新闻 028、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运用正式制度的方式 (行政、法律、制度等)进行公共社会事务的管理,带有明显的(B )。 A.权威性 B.强制性 C.制度性 D.政治

9、性 029、经济管理的手段有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文化机制,政府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企业主要是运用 ( A)来调节。 A.市场机制 B.行政机制 C.文化机制 D.法律机制 030、( D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A.交往关系 B.阶层关系 C.利益关系 D.生产关系 031、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表明社会管理的中心从 (A)的转移。 A.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 B.居住场所向工作场所 C.政府参与向公众参与 D.公众参与向政府参与 032、(C ) 价值共同性,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 社会阶层对自己在社会中所获利益、所处地位,自我赋予相似 相同的认知。 A.利益共同性 B.制度共同性 C.

10、意义共同性 D.权利共同性 033、从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把社会还给社会”的呼声日高,社会管理需要(B )承担相应的责任。 A.公民 B.各类社会组织 C.单位 D.政府 034、在农村,由普通村民组成的( C)有效地保证了基层民主监督的实现。 A.监督委员会 B.村民委员会 C.监事会 D.村民自治委员会 035、公众参与、(D )是实现民主、科学决策的主要方式。 A.政府决策 B.召开听证会 C.社会征集意见 D.专家论证 036、社会的不和谐往往是因为不公正造成,化 不和谐必须从( B)着手。 A.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不受侵犯 B.打造公平正义的社会坏境 C.提高生产力发展 D.兼顾各

11、方利益 037、在和谐社会建设、基层民主建设大力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A )顺理成章地成为当前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舞台。 A.社区建设 B.居民委员会 C.民间社会组织 D.街道办事处 038、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政府的管理过程,必须遵循 (C)的原则,实现政治“透明”。 A.政策公共化 B.利益最大化 C.信息公开化 D.参与广泛化 039、(D )是公民对国家机关 其工作人员的缺点和错误提出谴责性意见的权利。 A.建议权 B.申诉权 C.控告权 D.批评权 040、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A ),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充分地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从而使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正当的、规范的渠

12、道进入公共决策过程中,供决策者参考和借鉴。 A.诉求表达机制 B.信访接待制度 C.信息公开制度 D.权力行使制度 041、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偏低,大多是( A) 下的人。 A.35 B.40 C.45 D.50 042、网络传播可 理 为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兼具(C )内涵的新型大众传播。 A.传统媒体传播 B.社会传播 C.人际、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043、网络没有中心,没有领导机构,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中心,这增强了个体的(B )和权利意识。 A.自主意识 B.平等意识 C.公共意识 D.民主意识 044、就其是否引起现实性社会行动而言,网络群体性事件可 分为(D)

13、。 A.网络型政治事件、网络型社会事件 B. “由网络而现实型”的网络群体事件、“由现实而网络型”的网络群体事件 C.促进社会变革型的网络群体事件、破坏社会稳定型的网络群体事件 D.围观型的网络群体事件、共同行动型的网络群体事件 045、网络社会的“(D )”更容易抹杀事件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加速社会传播。 A.虚拟性 B.无中心性 C. 时性 D.跨域性 046、网络的(A )就是说,参与者都是平等的主体,权威的传递是双向的。 A.互为主体性 B.双向性 C.相对应性 D.平等性 047、信息知识产权问题主要表现在软件版权方面,由于软件产品 (B)的特点,在互联网上盗版软件传播非常严重。 A.复制成本高、复制效率高 B.复制成本低、复制效率高 C.复制成本低、复制效率低 D.复制成本高、复制效率低 048、网络社会的“(C)”使得社会成员更容易放松自己的伪装,既有利于个性全面发展,也容易助长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从事的不良行为。 A.主体匿名性 B.主体不确定性 C.主体虚拟性 D.主体隐蔽性 049、2011年5 月4 日,中国政府宣布设立“(A )”,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加挂了牌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