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点作答_“点”从何来?.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93950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点作答_“点”从何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分点作答_“点”从何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分点作答_“点”从何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分点作答_“点”从何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点作答_“点”从何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点作答_“点”从何来?.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点作答,“点”从何来? 在高考阅读类文本的主观题中,有不少题目的答案是分点的。其原因,一是因为题目本身涵盖面比较广,答案不分点,就不能不能正确全面地完成答题任务。其次是有的题占分比较多,不分点,在批改人数多,批改时间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判分的误差。三是不分点的答案,一般处于“感性认识”层面,答案容易模糊、重复、条理不清。而分点就是对初步答案的进一步提炼,加工,使答案的表述明朗化、条理化、系统化,进入“理性认识”层面,因而更加正确、全面,切合题目要求。有的考生由于缺少分点作答意识,把自以为是的答案胡乱地“堆”在一起作答,造成不全面,不准确,不系统。也有的答案虽然切合题意,由于重复、交

2、叉、混杂造成阅卷教师的误判,丢失了该得的分。是否分点了就一定能够得分,或者得到该得的分呢?不一定。有的学生想要分点,却不知道点从何来,答题的“点”或“牛头不对马嘴”,或重复、交叉,造成分了“点”却得不到“分”的状况。因此,必须弄清“点从何来”这一关键问题。一“点”从文本来能不能分点作答,分出的“点”能否得分,不仅仅是答案的形式问题和答题技巧问题。阅读题答案的正确性与考生读懂原文的程度有密切的依存关系,所有题目概莫能外,“分点作答”的答案也是如此。“读懂”包括读懂文本的“整体”和“局部”,其中“整体把握”尤其重要。这是因为:(1)“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没有对全文的正确理解,局

3、部的理解就难于避免片面性、表面性,答不到“点子上”。(2)很多题目就是针对“整体”命出来的,因为在命题人眼里,“整体”的重要性永远大于局部。(3)有的题即使针对的是局部,但是与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能因为题目的局部性而企图“走捷径”,忽略甚至放弃把握整体。“整体把握”对考生来说,永远是“迈不过的槛”。所谓“整体把握”,其实就是弄清3个问题。(1)写了什么?即弄清文章的内容。(2)为什么这么写?即弄清文章的主题思想。(3)怎么写的?即弄清文章的写作特色。考生检验自己是否“整体把握”了文本,可以采用“自问自答法”,依次问自己上述3个问题。问的时候问题的顺序不能错乱,因为这3个问题的顺序包含

4、了读者由浅入深地认识文本的基本规律。如果考生感到能够比较全面地、顺利地回答这3个问题了,表明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已经具备,可以进入答题环节了。反之,则需要继续阅读品悟直至“弄清”。否则,就难于避免“分点”的片面性、盲目性。如江苏省2009年高考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该题是一道探究题。要想正确、全面地回答该题,需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内容和主题两个角度挖掘文章蕴含的“深意”。其答案是“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答案的前2个“点”,并不针对某一段、一句,而须纵观全

5、文通过对“上善若水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自问自答来揣摩,然后从“事”与“人”的角度分“点”。而第3个点需要变换角度,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角度推敲作者的写作目的方能得出。如果考生不知道从内容、思想两个角度作答,或者虽然知道,但是没有读懂文章,就分不出“点”来,即使分出了“点”,答案也文不对题。学要想二“点”从题目来要正确分“点”,还必须重视对题目的认真审读。因为题目往往对“分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旦误读或遗漏,都会造成“分点”的错误。如江苏省2009年第16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该题的答案是:“

6、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从该题要求和命题人给出的答案,可以看出审题时必须注意如下几点。1看清题目规定的答题区间。命题人对题目的答题区间有两种表示。一是指定内容,明确地告诉考生,必须按照指定的内容寻找答案。如指定某一段、某一句、某个词、某个特定内容等。二是提示答案的范围。如指出“结合全文”、“根据某段”等。如上题的答案范围就是从“开头”到“结尾”。解题时,先要根据指定内容,寻找在有关语句在文中的位置,以便弄清其与上下文的联系与区别。然后根据提示的范围寻找答案。

7、如果没有提示答案的范围,可以根据答题要求寻找,而内容所在位置与答案往往有一定的联系。答案在指定内容的下文的较多见,在上文的较少见。如指定内容在文章的中间,则要注意与上下文是否都有联系。2.看清题目规定的答题方向。答题的方向多种多样,有的答题方向是明确的,如内容上直接告诉“内容”、“景象”、“思想感情”;有的在手法上直接告诉答题方向“表达技巧”、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凡此类题,答案往往比较单一,只要根据方向答即可。有的则只是笼统地要求“简要赏析”、“谈谈看法”、“说出好处”等。此类题答案往往包括“本身”、“内容”、“主题”等若干个方面,需要全面回答。3.看清题目中蕴含的答题重点。如江苏

8、省2004年诗歌鉴赏题有一小题的答题要求为“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题中蕴含的答题要求是对每句诗歌都要赏析,不可遗漏。再如2008年江苏省选考题实用类文本第19题:“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就要看清答题重点是“原因”,而不是“学术成就”。如上题,就要看清答题重点是“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不是“思想感情”。 4.要揣摩题中“点”的数量。有的题目“点的数量比较明确,如题中的表述是“哪种”,“何种”,那就说明只有一种,不可答2种以上,以免因被阅卷人认定为“贴标签”而不得分。如是“哪两层”,那就只能答2层,既不能多答,也不能少答。还有的

9、是要求答“哪些”、“有什么”、“哪几件”,或者干脆没有任何具体要求,只是笼统地要求答“作用”,“理由”、“好处”等,那就要根据该题的占分结合文本内容来揣摩几点。占分为偶数的,“点”要是它的公约数;如果是奇数的,往往有几分就有几“点”。三“点”从文体来根据江苏卷考试说明,江苏卷所涉及的文体一个有3大类10小类,其中文学类文本中有诗歌、小说、散文3种,实用类文本有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4种,论述类有论文、杂文、评论3种。试卷中的文言文则与上述3大类有所交叉,其中最主要的是考人物传记。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手法,不同的文体也决定着不同的答题方向。考试说明中对不同的文体又有着不同的能力考

10、查层级。而试卷上的同一个“板块”又包含着几种不同的文体,如文学类文本板块包含小说、散文;选考板块包含论述类、实用类的7种文体。命题人在该板块中选何种文体命题往往具有随机性。因此,“分点作答”的第一步是答题时要弄清文体。相对而言,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比文学类文本的答题难度低一些。这一是因为3大类文本本身就存在难易的区别。文学类文本属于艺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对作品的锤炼之艰辛。文学作品强调含蓄蕴藉,往往把主旨融化于内容之中,阅读理解时需要反复品味领悟,还要知人论世,才能正确恰当地把握思想内容。文学作品追求美感,所以会使用众多复杂多变的表达技巧,使考生对浓重的文学元素本

11、身的理解和把握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实用类文本强调时效性,论述类文本强调一针见血,这两类文本的特点,决定着其中的文章表情达意比较直接,容易理解,同时对写作手法的要求也不很复杂。因此,江苏省别树一帜,把文学类文本作为必考题,把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放在选考题中随机选考,就文体本身而言在难度上等值,是明智之举。二是江苏卷对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的考查,能力层级只有“理解”、“分析综合”两种。这样规定,一是切合文体实际,二是放低了考查要求。而文学类文本中的诗歌多了鉴赏评价这个能力层级;散文、小说则没有“理解”,只有“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要求,因而文学类文本是整套试卷中难度最大的板块。

12、弄清了文体,我们就可以根据文体确定“点”如何划分。如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中,江苏省考试说明的解释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见,对句子考查的重点侧重点在于对本身含义的“理解”。答题时主要从2个角度“分点”。一是纵向角度,分出“本义”和“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引申义)以及正面意义、反面意义。二是横向角度,就问题中平行的几个词语分别作答。如2008年选考题论述类文本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该题的答案是: 应当

13、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反对滥用暴力。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可见所考的就是重点就是语句的“语境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第一句含义的回答。而是对第二个句子含义的回答。在考试说明中,文学类文本也考“理解”。要求“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并解释说:“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可见同样是“理解”,答题的要求提高了。一是要求回答出句子的“思想性”,也就是说必须结合全文的内容、主题作答。二是要求从艺术性的角度作答。因此,“分点”的角度就更加丰富和复杂。如2007年文学类文本第17题:“文章最后说麦

14、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其答案为: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该答案“分”出了2个大“点”。第一个大点是从全文内容角度回答的,后一个大点是从主题角度回答的。而第一个大点又是从“劳动时”、“丰收时”、“丰收后”3个角度作答的。如果考生不注意文本所在的板块,或者没看清文体,“分点”就容易出问题。如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中的理解题为结合主题、技巧去“分点”,或者文学类文本不答与全文内容、主题、技巧的关系,会造成失分。在各种文体中,特征最明显的是小说。小说的命题围绕5

15、个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语言。环境、情节、人物在其它文学类文本在也存在,但由于戏剧不适合考查,诗歌、散文中体现不是很明显,因此成为小说独具的要素。围绕三要素命的题,“分点”有2类,一类是立足于要素“本身”的,答题时要按照“是什么”(考了什么要素)“怎么样”(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使用的好处)的角度答题。第二类是把该要素与其它要素以及主题结合起来“分点”。遗漏一个角度,就会造成失分。如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第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所考的就是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其答案是“ 要花轿早有打算;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

16、体贴。”“分点”时要抓住情节发展的过程,体会刻画的是人物形象的哪一个侧面。四“点”从积累来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命题规律、解题思路、得分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的训练在要善于思考、归纳、反思,“例不十,法不立”,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其次是对某些表达技巧的牢固记忆。表达技巧种类繁多,运用广泛。虽然倒背如流仍然不一定能够运用自如;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积累,因为背不出就一定答不出,有时候牢固的记忆也能帮助答题。如2007年文学类文本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其答案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的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