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933735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小学音乐新课标的认识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小学音乐教学也得到一些认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能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学习课,搭成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像是早餐中的牛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低年级学生而言,可用“师生对歌 的方式激发学生唱的兴趣。孩子们可以唱在幼

2、儿园里学过的歌曲,也可以唱课外学会的和课本上教过的歌曲。即使有同学唱相同的歌曲,也可以从对歌曲情感不同的处理,不同的表现去欣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应积极的参与,并范唱新歌,引出新歌的学习目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记忆库不断接受新内容,而且温习了学过的歌曲,加深了印象。师生对歌又激发了强烈的学习新歌的欲望,同时也建立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为以下的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学习歌曲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回唱、唱准歌曲的目的。低年级的同学由于还没有识谱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书上

3、的插图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通过教师的弹琴、范唱或放录音,VCD来学习歌曲。教师间或在行间巡视,和学生交流,在互相交流反馈的过程中,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对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再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点拨。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这就改变了原来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教学程序,而是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会的结合起来,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歌谱教学

4、单调、枯燥,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兴趣,况且很多歌曲的歌谱有一定的难度,只会增加学生对歌谱学习的反感和厌恶。三、歌曲处理和表演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绪,以此确定用什么样的情绪力度来表现歌曲。“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如老师可引导学生:你学了这首歌曲后想不想唱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观众,你将怎样演唱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学生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过程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表演能

5、力,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课。总之,在这种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有利于学生淋漓尽致的表现音乐,更好的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

6、音乐。目前,社会上都流行着这样的一些说法:“音乐课上不上无所谓,反正是副科,又没有升学压力。”这是从一些学生家长和其他一些相关科目的老师口中传出,甚至干脆上到音乐课时,语文或数学老师就上班去做他们的事情,即使上也是按旧模式教他们学会一首歌,如果再遇到纪律不好的课就强压下去,我想这并不能单纯的怪老师或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的这种教育制度纯粹就是为了升学考试。你说在这样的大局势下,学生能静下心来听你的音乐课吗?回答肯定是“不会”。因此,针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执行已迫在眉睫。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7、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1 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应该在意识上接受音乐、喜爱音乐、感受音乐的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更不应该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生,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具体的要做

8、到以下几个方面:1.1 给出表现权给出学生(一部分)权利。过去老师的权利是很大的,说话是绝对的权威,容不得学生有任何疑问。我认为老师的权利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你看长期来,音乐学科因为是小三门、旧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课堂纪律一直是音乐老师苦恼的问题。有些老师说,一堂课四十分钟,有二十分钟用来维持纪律了。有的老师干脆用叫棒指着学生叫他们坐好,就为求有一个有条不紊的课堂纪律。你说这样一堂音乐课,不仅是一种低效率的教育资源浪费,还直接扼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仅有的一点兴趣。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生活的

9、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纪律优良,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被束缚的。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是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人心弦的旋律时,很可能会禁不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我想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好若干倍。1.2 给出评价权“每到考试,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声音虽然不大,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的教室,简直是我的刑场!”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老师们,把我们权威性的评价放下

10、吧。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展性的评价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这种发展性过程评价,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2 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来说:应该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音乐教学环境要做到这一点,从目前的现状来说,还是不容乐观的,这是个长远打算。因为上音乐课如果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学生在原来的教室里,由于受到空间限制,不容许他们有自己多余的动作,这样他们就会受到约束,所以说从上课场地就应该改变,到一个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桌子,老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围在一起,甚至像小孩子一样走到他们

11、中间一起唱唱、跳跳。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与他们用商量的语气,这样不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且心情也得到彻底的释放,让学生感觉到我们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变化,其实,教学氛围中,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设高度自由的想像与创造的环境,才是这种变化的实质。要做到上面这些并非易事。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2.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老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

12、、“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老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老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老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老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老师和学生

13、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老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

14、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平等和谐的、宽松愉悦的课堂。3 愿生活中永远充满歌声社会、学校应该有计划的组建业余合唱小组、器乐队小组,这些成员基本上是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生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留心音乐,可从电视上、报纸上、录音机里等。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你的生活就永远充满歌声、充满美。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全新的世纪呼唤全新的音乐教育,让我

15、们面对“陈旧”的音乐课堂大胆的说“不”,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对我们新的课堂说“是”。 面对新世纪,让我们共同期待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学生学习兴趣是求知心奋感与成功感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非常有效教学方法。如在教学对不起、没关系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情景,一个学生绊倒另一个学生,然后大家教育他用礼貌用语向别人道歉,加深学生对歌曲的

16、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音乐课程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的,音乐学习生活是艺术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情感和乐趣。如:聆听、观看和分辨自然环境、自然景观、自然声响并用某些音乐要素(如:音长短、高低、强弱、音色、节奏、旋律、和声、节拍、调性、调式等)表达想法和感受。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从人文教育观出发,更活泼多样,更密切地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习音乐经验,吸取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与相关艺术和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