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83125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子课题方案一、课题的提出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责任教育”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具体有责任感、义务感、公民感、道德感、法制意识、社会公德、科学的态度。 随着园区的飞速发展,城镇

2、化进程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成为了社区居民。此外,我校所处的位置是古城区和园区的交界处,在拆迁安置小区和城中村租住着大量的外来人员,我校近一半学生就是外来民工子弟。他们受家庭影响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中存在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一系列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责任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从理论的高度与深度更清楚地认识“责任教育”、更规范地来研究“责任教育”、赋予“责任教育”以新的内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二、概念的界定“责任”:应该做好分内的事和没有做好分内的事而出现的事故,应该承担的过失、处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

3、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通俗地说:就是责任意识或负责精神;就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完成,当自己承担的任务出现问题时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委。责任感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就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的指导下,在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小学生形成对个人、他人、家庭、社会应尽义务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行为表现。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对他充当的角色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并努力克服在履职中碰到

4、的各种困难,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表现为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小学生而言,我们侧重于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做事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等五个方面责任感的培养。“培养途径与策略”:这里的途径是指与学生责任感、道德形成相关的环境、课程等途径;这里的策略是指导认知策略、训练策略、实践策略、评估策略、影响策略。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培养负责任的学生。进一步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责任感

5、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责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开朗活泼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责任心和辨别是非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小公民。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及培养途径、策略。 课题重点是责任感教育的途径、策略及其实效;难点是学生责任感的梳理。我们想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逐步树立责任感;以贴近学生的事例作为教材,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1、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角色”责任感的研究。“

6、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一位学生在班级内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使他们都能有为同学服务的机会,真正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有责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承担班级活动的各项责任,使学生得到锻炼。围绕班级责任教育具体目标,学生结合自我教育小目标,设计个人责任目标。开展“责任班”和“责任生”教育,变值周生的管理为责任生的服务。实行小干部轮换制。人人当小干部,增强学生岗位责任和非岗位责任的责任意识。巧设岗位,人人有岗,各尽其责。如黑板长、电管员、水管员、保卫队长、监督员等等。2、在活动实践(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落实课题目标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陶

7、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创设情景渗透责任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责任行动,养成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行为。寓责任感培养于学校教育活动之中,借助各种活动,体验责任意识。如:开展主题活动培养责任感。3、在课堂环境中培养小学生学习责任感的研究。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环境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挖掘教材因素,积极引导,质疑牵引,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端正学习态度,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自律能力,增强责任感。强化课堂渠道,渗透责任意识,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中(1)在心理健康课中培养责任感。(2)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培

8、养学生责任感。挖掘教材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学习责任感。(3)在作业批改时巧妙运用微型评语培养责任感。五、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2、调查研究法:调查小学生责任感水平的现状,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3、行动研究法: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高效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提炼出有广泛意义的课堂高效教学策略,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4、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学生个案、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

9、有效方式。5、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升华理论,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撰写研究报告。6、情境体验法: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提升学生道德认知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7、行为训练法: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责任心行为训练。六、研究步骤1、第一阶段( 2011年1月- 2011 年6月) 前期准备阶段:根据主课题方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研究与论证课题,撰写子课题实验方案,组建子课题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2、第二阶段( 2011 年6月- 2013年6月) 研究实施阶段: 组织子课题成员学习学校主课题及本子课题

10、方案,参加相关理论学习,并制订各年级的阶段目标及主题活动目标。各班结合班级管理、主题活动、课堂教学的开展,围绕实验目标进行实践研究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目标体系,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定期或不定期以问卷调查、观察法、评比法、实验法,进行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研究。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3、第三阶段( 2013 年6月- 2013年11月) 结题鉴定阶段: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中期报告,并有一系列论文发表。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4、第四阶段(( 2013 年11月- 2014 年1月)

11、课题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编撰经验论文、案例集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幸福梦,就是要人人有责任感,人人努力,才会实现中国梦、幸福中国。新时代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2、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

12、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做起。 3、提高学校整体德育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农村偏远小学,生源素质相对较弱,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家长素质不高,对其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够重视,造成孩子对学习没有压力、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迫于生活压力,很多家长都背井离乡到桂林或者更远的地方去打工,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处于隔代监管甚至无人监管的状态,造成孩子贪玩好耍、无所事事等不良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就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老师。学校

13、德育是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主要工作,班级管理又是最小的管理。因此,班级责任感养成是非常必要的。二、课题的界定责任:即职责、任务,就是应该做的份内事。班级责任:指一个人在班级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责任感:细化为五个具体的内容,即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形成了系列化的内容体系。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是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班级责任感:在一个特定的班级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六年级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中,发挥个人特长,通过协作完成班级各项事务。使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中体会成长、成功的快乐。 三、课题的理论

14、依据 1、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心理学认为: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性格发展要经历5个阶段:1、只关注自我的享乐主义阶段。2、以他人需要为定向期的水平阶段。3、以对他人刻板印象和他人赞成与否为定向的水平阶段。4、以移情为定向并从移情到内化的过渡水平阶段。5、深度内化阶段。其中1-3阶段主要是在儿童时期,因此,前期教育很重要。 3、德育教育价值理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作为公民道德建

15、设的方针原则之一,明确指出“引导每个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培养社会责任感,首先就要培养个人责任感,在学校要就要培养班级责任感。四、课题研究的意义1、研究适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其教育的总目标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其中“学会做人”为“四会”之首。“学会做人”又必须首先涉及“学会负责”这一重要内涵。只有具有责任感的人才会被社会所接纳,它是未来社会成熟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 2、研究适应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当今小学生中,缺乏责任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同学间不会相互协作等。而就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来看,德育目标定位偏高,层次单一,空洞的说教成分过多,造成德育工作泛化、无序的局面,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为此,我试图把班级责任感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对老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