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及其撰写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83124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及其撰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例及其撰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例及其撰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课例及其撰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课例及其撰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例及其撰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及其撰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例及其撰写研究课例,撰写课例的主要作用有三点:第一,积累教学资料;第二,反思 教学得失;第三,改进教学行为。一、什么是课例1、课例的定义课例又叫教学课例。以一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文本性材 料叫做“课例”。如果写得较为完整,还可以叫做“课例研究报告”。对于一线教 师来说,“课例”等同于“课例研究报告”的说法,也并不影响我们的教学实践 和教学研究。规范一点说,课例是什么: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 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课例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为例,进行 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

2、,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 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 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 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2、课例与几种常见教育文体的比较第一、课例与论文的比较。在写作方式上,论文的写作通常采用严密推理和 事实论证来支撑个人的论点,强调理性思辩和论述,一般运用演绎推理;课例则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议论、说明等)客观描述课堂中发生的教育事实,提 出疑问,引发思考,通常采用归纳方式,从具体到抽象。从目标上讲,论文以建 立某种理论观点为指向,追求教育理论上的贡

3、献;课例以事实陈述为主,旨在解 决某种问题,改善教育实践。事实上,课例和论文常常联系在一起,为了论证某 些论点成立,作者也常常利用具有某种明确倾向的课例作论据,而课例的撰写, 特别是教师研究和反思时经常运用论文的手法。课例可以成为论文的一部分,而论文并不一定包含课例。第二、课例与教学设计的比较。从内涵上讲,教学设计都是事先构想的教学 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措施、步骤,写在“教”之前,涉及到“做什么”,“如何做” 等问题;而课例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或事件的记录和反思,写在“教”之后, 包括“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等。从写作上看,教学设 计更倾向于说明,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

4、点等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 课例通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一般情况下,课例与教学设计具有一致性,课例 描述的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状态,包括对教学设计实施流程及其变更、突发事 件的处理、施教中的体悟等。先有教学设计,后有课例;教学设计在课之前,课例在课之后。第三、课例与教学实录的比较。二者在体例上非常相近,但教学实录强调客 观而忠实地记录教学过程,不包括反思和评价;而课例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有 闻必录,还可以有反思、评价和结论。在写作方法上,教学实录已叙述教育事实 为主,不发表个人议论;课例在写作上讲究夹叙夹议,表明作者的观点或思考。教学实录保持价值中立;课例表达写作者立场。第四、课例与教学案例

5、的比较。课例: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揭示“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的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本课中 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案例: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它主要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它 是围绕包含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 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主要目的是组织案例教学,或为案例分析 教研活动提供基础材料。不仅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而且直接指向新课程 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本 课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运用于本学科其他课,

6、或者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教学案例则又是课例的特殊化,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 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课例是案例的来源, 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 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相对而 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开 发。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课例以课为本,案例以课为引。附表:课例与公开课的区别课例公开课有研究的主题严格意义上的选课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着眼于研究的探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强调行为跟进

7、主题不明确;或泛化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写教案着眼于评课的讨论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复二、怎样进行课例研究1、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 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 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课例必须把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 学生在学习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学得怎么样; 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 “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 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

8、和学习掌握的新 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 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 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 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 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 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总结。对研究

9、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 究报告。2、常用操作模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第一种,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适宜学 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 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第二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 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第三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 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教学点,辅助 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

10、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 教学等等。第四种,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三、课例的写作格式课例的写作体例一般包括: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回答“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 的”)。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回答“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展开的”), 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 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重点说明 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有何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的范围,超出的 部分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找出令人感到兴奋和激动、

11、沮丧和困惑的地方,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诊断、分析,并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总结,既可以采纳、吸 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 进行合理的辩护。实际上通常情况下,课例的表达形式就是: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从设计到反思,是教师研究运行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教师研究的基本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有着形形色色不同的变式。下面的变式只是其中几种。1、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境细致描述+专题教学反思 这种形式在介绍教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详尽场景加以叙 述,再现课堂教学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

12、且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 题进行专门思考和讨论。课例1生成的教学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而要做到这点,教师能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师怎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以推进课堂实现教学 目标?与时间赛跑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点的。教学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推荐一篇散文和时间赛跑。这是

13、台湾著名的作家林清玄写的。有人说,他的散文总是发出淡淡的清香, 像一杯茶。现在,一杯散发着清香的茶就放在大家面前,让我们用心 去读课文,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去品味其中的味道。(学生静静地读书)师:你品出了什么味道?还可以说说你是从哪些事情哪些语句中体味出来的。生:林清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师:你能很快地读出最精髓的东西,我真佩服你。 生:我知道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生:我读了以后,心情总在变化。有时难受,有时开心。师:你说你的心情产生了变化?看来,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品味 的。其他同学能不能像她一样,用心地品读,看看能不能成为林清玄 的知音,心情跟着发生变化。(学生又一次静静地读书。)教学反思我在设计

14、这节课时,力求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把课堂教学看成是 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预设时用了板 块式的弹性方案。第一块:你品出了什么?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并体会 作者的心情变化;第二块:你还有不明白的?主要指导重、难点句段 的学习;第三块:你有什么收获?主要侧重于理解文章内含着的道理。 并将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需求,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允许与预 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因为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文本进 行重组、整合,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进程可能不算完美, 但生机勃勃、鲜活多彩。特别在“捕捉教学信息”方面,颇有收获。 如学习伊始,老师让学

15、生用喜欢的方式用心去读课文,交流自己品味 的种种滋味。学生有的说明白了要珍惜时间的道理,有的说知道了人可以跑赢时间,有的说心里有时难受有时高兴这些生成信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学生的种种生成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 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品味的话,势必影响这节课预期的深度和 广度。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 需要我们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因为预设时第一块是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并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时, 当然就捕捉到了一个学生讲的关于“心情”这一信息,以“用心地品 读,看看能不能成为林清玄的知音,心情跟着发生哪些变化?”这一 问题

16、来推进教学,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由于 选准了活动的契入点,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那 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令人动容。一般来说,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 材,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一定会水到渠成地 自然生成一些有用的资源。(作者:包莉莎)上述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详尽地介绍教学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 内容的组织等,而是分析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思考了这种理念转变为教师素 质的基本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摆脱重复机械的教学行为,为课堂教 学行为的改变提供了方向。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景,案例做了事无巨细的 介绍,让没有到现场听课的读者也能有一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