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831109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教案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1、概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 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

2、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三、经济地理学的特性 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

3、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四、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等。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思想方法:包括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二、传统技术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统计图表、经济地图等。 实地考察:是指

4、研究者进入被考察对象所在区域,是其它形式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基本方法。 统计图表:是指显示统计数字的图件,它使统计资料更直观地表示出来。 经济地图:是专题地图的一种,是对经济地理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和表述的一种方法,如农业分布图。 三、现代技术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资源普查、土地利用研究、趋势预测与动态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广,主要用于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经济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在16世纪以前,经济地理学只是逐步积累着有关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及其分布方面的知识,谈不上有规律性的知识。 二、近

5、代经济地理学 16世纪到19世纪是经济地理学大发展时期,表现出如下特点: 1、由现象的描述发展到理论的整理、分析,从直觉的、零散的知识,逐步演变成为系统的科学; 2、在商业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学中的区位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 3、主要在欧美、俄国发展。 三、现代经济地理学 二战后,经济地理学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化”趋势愈益增强,地位越来越高; 2、城市化及城市地理问题、区域与区域规划问题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活跃领域; 3、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开拓了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国土整治规划等新方向; 4、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地理

6、学的发展趋势 1、区域综合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2、应用方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3、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4、研究方法将进一步革新。 第一章 复习思考内容 1、 说明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2、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特性;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概述 第一节 产业结构概述 产业(industry):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体(如工业企业的集合体构成工业这一产业),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 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

7、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等。 一、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大分类法) 分类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分类情况: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次、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

8、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大体包括:商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文教与卫生、信息与通讯、科研与咨询、旅馆与饮食、其它劳务性服务行业。 分类方法评价:该分类方法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分类方法,这是因为该分类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运用此法对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时,存在一些矛盾。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 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

9、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的优点在于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各国各地的产业结构,而且与三次产业分类法联系密切。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一般具有这样的规律:从就业人口在一、二、三(次)产业间比重的变化看,存在着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次)产业实

10、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重要因素。 (1) 要调整已经落后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经济增长。只有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才能有相应较快增长的国民收入。而在较快增长国民收入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将较多的资金集中于有增长前景的产业,使他们实现高于平均值的增长,其结果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2)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情况下,资本、原料、土地等要素可以较顺利地实现行业上的流动和转移,其结果是导致要素组合的优化,可加强某些优势产业的发展。 (3) 经济较快增长与总量的扩大,必然引起城市化的发展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城市化的发展要带来第

11、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在产业总体结构中地位的提高。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更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必要前提。 (4) 经济较快增长与总量的扩大,会促进外贸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增加,其结果会引进外部的技术,进口外部的商品、设备。这样,将会改善国内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新产业的引进、发展及原有产业的改造。 (三)产业结构状态与结构性调整 1、产业结构状态:指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即产业结构的“年轻化”、“成熟化”、“老化”状态。 产业结构的“年轻化”:指一个区域中,总是具有若干个行业或部门的新产品不断开发研制并走向区外市场(包括国外市场)。 产业结构的“成熟化”:指一个区域中,具有实力强大的主导

12、产业和主导产业群,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产业,产业结构表现有合理的层次,即产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支持、适应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老化”:指一个区域中,主导产业技术发展停滞,产品更新换代慢甚至不更新,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愈来愈小,失业人口愈来愈多,人口与劳动力大量迁出,导致区内税收大幅度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2、结构性调整 对地区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是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老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措施有: 一是在新的生长点上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产业群体;二是创造条件,转换主导产业。 第二节 产业布局概述 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分布形态),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 一、产业

13、布局模式 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结点(增长极)、轴线和网络(域面)。 (一) 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所提出的。此后,许多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起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

14、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二)点轴(线)开发模式 点: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通信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点轴开发模式较适合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 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需考虑:一是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二是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

15、;三是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三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 (三)网络开发模式 点轴渐进扩散的结果: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 网络开发模式较适合经济发达地区。但新区开发一般应先采取点轴开发模式。 二、产业布局的演变 各国各地区产业布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演变规律一般表现为:均质布局 点状布局(增长极) 点轴布局 网络布局。 第二章复习思考内容 1、解释产业、产业结构、生产要素、产业布局等概念。 2、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3、分析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4、产业布局有哪些主要模式?为海南省(或某个区域)选择一个合适的产业布局模式。 第三章 产业布局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基本概念 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所依赖的自然部分,包括人类改造利用与未改造利用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可利用的自然条件。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 (三)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四)影响产业分布的空间界限。 第二节 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