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预习题打造高效理想课堂王毅.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183012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设预习题打造高效理想课堂王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巧设预习题打造高效理想课堂王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巧设预习题打造高效理想课堂王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巧设预习题打造高效理想课堂王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巧设预习题打造高效理想课堂王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设预习题打造高效理想课堂王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设预习题打造高效理想课堂王毅.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设预习题,打造高效理想课堂南宁市新民中学 王毅预习之于学生的学习,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预习如此重要,然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预习却被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对大多数师生而言,预习无非看看课文,抄抄字词,思考一下课后作业。甚至有老师认为课文都不用看,课堂上即可真实地呈现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感受。至于课后作业或者老师出的预习题,大多不太难,在网络时代答案是唾手可得,久而久之,课文预习渐渐流于形式,不被师生们所重视。有一些地区、学校是比较重视学生的预习的

2、,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教师所布置的预习题上时,却又发现教师并没有真正明白预习的重要作用。2014年10月在广西玉林举办的“八桂中学语文教育论坛暨中学语文优质课观摩研讨会”,有位上展示课的老师在教案中陈述她的布置课前预习的意图是:“课前先学是课堂学习的基础,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人做好前置探究,解决70%疑难,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小组互查体现了小组间的互相监督、竞争机制。小组内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小范围分享,再解决20%疑难。课堂展示,学习成果全班分享,再解决10%疑难,实现全班提升。”乍一看这位老师的确很重视预习,同时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70%的疑难都通过预习(即文中的“前置探究”)

3、解决了。然细看她所布置的预习题,不难发现其实她并没有真的把70%的疑难交给学生课前解决。她所上的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设计的预习题是:1、请你查阅资料,了解宗璞的人生经历。 2、文中关于紫藤萝的描写有很多,请你找出一处你认为最精彩的,说说理由。 精彩描写:_ 理由(可以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等角度思考)_ 3、“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课外阅读经验,再找出具有紫藤萝精神的人。看得出这些预习题是为她后面的讲课做铺垫,但并不是师生课堂讨论的重点,她的讲课是以“紫藤萝花与宗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作为课文的主问题,既然课前思考的

4、并非讲课的主问题,又怎么能说是解决了70%的疑难呢?此外,从教师设计意图的那段文字看,仍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如:这70%是如何界定的?怎样的预习题目能体现学习疑难的70%?而剩下的30%疑难是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课堂展示,学习成果全班分享”完成的,根据这样的表述,是否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彼此帮助,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疑难。那么,老师在整篇课文学习中的作用何在?在此段表述中看不到,在那位老师的课堂上也显不足课堂上很少看到因老师的点播、启发而提升的层次和境界,都是学生的展示,都是老师的肯定,缺乏智力的挑战。这一课例的预习题折射出的正是教师对预习作用的认识不足,因而在预习题上并没有精心设计。新教育

5、的领军人物,罕台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干国祥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从预习开始的,甚至最主要的自主学习就是预习。当学生走进课堂时,他不是一张白纸,他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进课堂的,因而在课堂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共鸣或争鸣的程度会更高,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参加过网络师范学院(下简称“网师”)学习的教师对此会有较深的体会。网师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学员们根据讲师所给的预习题去思考,阅读,整理。学员预习得越充分,预习题做得越用心,收获就越大,进步就越大。在此基础上再参加课堂的讨论,听讲师提问、点拨,则大有拨云见日,“更上一层楼”之感。倘若仅是听课,“只能得到一点信息与结论”。倘若能让我们的学生在面

6、对预习题时,也乐于去思考、阅读、整理,再参加课堂上的讨论,学生的收获、课堂的效率,都将会大大提升,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更让人向往的是,这样的预习和课堂都是极具魅力的,会让师生“沉醉不知归路”。然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呢?这是一个值得在教育领域里一再探索,多次实践的重要命题。而笔者粗浅的教学实践得出一个小小的感悟:倘若教师布置的预习题是紧扣教学重、难点的,又具有一定的智力挑战,或是课文中的“交集点”,就不仅能吸引学生去思考,并且在教学中效率大大提高,师生的共鸣或争鸣带给彼此带来智力劳动的愉悦感。可算得上是“高效的理想课堂”。如在上桃花源记时,我布置的预习题是:作者笔下的桃源给人一种亦真亦

7、幻似有若无的感觉,作者是怎么通过文字传递出这种感觉的呢?请依据文本来回答。学生就会找出一些细节,经过课堂上的发言,老师的点拨,慢慢就拼凑完整并有所深化了。比如“晋太元中”,点明时间,似有,却没有说明具体的年份,若无。“武陵人”点明地点,似有,却又不署具体的姓名,若无。渔人是“忘路之远近”的情况下“忽逢”桃花林的,既然是迷路,就说不清是真有还是假有了(似有若无)。接下来,异常美丽的景致在众多仙幻小说中都是一个暗喻,预示着不同寻常的世界的门即将打开。而入口的隐蔽使得桃源不易被发现成为可能(似有)。别有洞天的桃源景象写得如此真切,并非雕栏玉砌,并非“此景只应天上有”,而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

8、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是田园图,人间景。似有。接下来,桃源人的反应、表现,历历在目;所说的话,合情合理。似有。但渔人出来后,处处志之仍“遂迷,不复得路”,实无。到这里我们还探讨了为什么都“处处志之”了还会“遂迷,不复得路”。有学生会说是因为桃源人信不过渔人,派人在后面偷偷地把标志给收起来了。教师也参与到讨论中来,此时,教师并非是一个结论的拥有者,而是和学生一样是一个探寻者。有人提到了渔人是在水上做标志,其实是不太容易找到放标志的地方的,而水面的相似或者千变万化使得寻找标志更加困难,这样“遂迷”也就成了可能。我们甚至谈到了深层次的心理,我们觉得这个地方

9、“有”,是因为我们都希望“有”,这是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我们觉得这个地方“无”,是因为我们和陶渊明一样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这个理想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实现,甚至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对这样的理想求而不得的。所以这样的一篇文章便千古流传了下来。这样的讨论下来,不仅把教师要讲的重点难点理清楚了,而且通过这样的讨论,对作者的巧妙构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凡写到通往桃花源的路,都写得含含糊糊,语焉不详。但凡写到桃源内的人、景、事,都讲得清清楚楚,如在眼前。而在上夸父逐日时,我布置的预习题为:这篇文章,去掉最后一句“弃其杖,化为邓林”会有怎样的改变?学生经过课堂的讨论,得出以下结论:倘若文章在夸父

10、“道渴而死”处戛然而止,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夸父对太阳(天神)的挑战失败了,然而有了文章最后一句,文章的主题却发生了变化。夸父对天神的挑战虽然失败了,但他却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桃林,花开时十分美好,结果时果实甜美可口,水分丰富,因而其他版本的夸父逐日有这样的补充:十分饥渴的人,倘若能吃上这样的一枚桃子,所有的干渴都会化为乌有。夸父,用这样的方式泽被后人,在失败中开出灼灼其华的桃花,实在是败而不败的英雄。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我们上愚公移山时,布置的预习题是:对比夸父逐日,说说这篇神话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有怎样的不同。经过对比,学生发现:愚公移山中人物多了起来。

11、夸父逐日中人物只有一个,而愚公移山中人物多了不少,当愚公提出移山的建议时,有众人的描写,“杂然相许”,七嘴八舌的情景出来了。有个体的描写,“其妻献疑曰”,在众人中把妻子的表现挑出来写。人物描写有点有面。有了语言的描写,智叟、愚公的对话很具有个性特点,反应出各自的精神世界,河曲智叟的嘲笑毫不留情,而愚公的反击相当有力。有了动作、心理的描写,有一个小孩子“始龀,跳往助之”,蹦蹦跳跳地去帮助大家移山,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做这件事,给人感受到劳动的愉悦。有了神情的描写,“北山愚公长息曰”,叹息之形跃然纸上。可以看出人物刻画方面也有着很大的进步。而在情节方面,有了波澜、转折。在大家杂然相许的时候,其妻献疑,

12、这是一个小波澜。而在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河曲智叟出来嘲笑他们:“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是一个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了这样的转折和波澜,这个故事我们读起来就更加的津津有味。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变化发展的轨迹,事实上也像一个人不同阶段的写作。学生说:“夸父逐日像我们小学时的作文,而愚公移山则像初中写的小说了。”而学生们也在这样的梳理中会更明白如何达到 “初中写作水平”。这些预习题有的是从理解作者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设计的,如桃花源记,有的是从理解主题方面进行设计的,如夸父逐日,有的则借助前后文章的对比看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如愚公移山。此外,还有一

13、些小的预习题,如望岳的预习题:以诗译诗,要求所译的诗行要押韵。翻译对学生而言不难,但要押韵就有了智力挑战,学生会兴致勃勃地接受挑战的。再如预习陋室铭时给学生玩对对子,预习石壕吏时用第一人称改写课文,预习智取生辰纲时让学生学生找吴用一行人智取时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谋这些预习题,多是课堂要讲的主问题,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思考得越深入,在课堂得到的共鸣或启发就越多,课堂的效率自然就越高。即使一些学生开始只是应付了事,但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他们也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在下一次的预习中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高,于是在班级的裹挟下卷入接受智力挑战的大潮中,乐此不疲。对于师生而言,共享课堂的快乐,这真算得上小小的理想境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