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喷洒技术的进步与发展.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817502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药喷洒技术的进步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药喷洒技术的进步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药喷洒技术的进步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药喷洒技术的进步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药喷洒技术的进步与发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药喷洒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农药喷洒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农药喷洒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农药品种和剂型的发展,及人们对病虫害发生变化规律和病虫生态习性的认识水平,还取决于施洒器械的性能、品种和制造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发展、环境要求的提高等。 初期使用的喷洒工具较简单,为扫把、刷子等泼洒器具。压力雾化的手动喷雾器的使用始于18501860年问,在美国首先用手动喷雾器喷洒药液防治农作物病虫害。1895年美国首先制成带风扇的手动喷粉器。手动喷雾器和手动喷粉器的应用,标志着现代农药喷洒技术的开始。1900年开始使用小型汽油机为动力的喷雾机,1925年后,随着中耕型拖拉机的问世,开始使用拖

2、拉机牵引式喷雾机。1944年开始使用湿润喷粉和低压高浓度低容量喷雾技术。1950年日本研制成功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60年代初又发明了薄膜喷粉管。70年代以后,喷洒技术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的发明时期。我国开展农药喷洒技术的研究起步始于20世纪30年代,一些有志之士便在杭州、南京(浙江省昆虫局和中央农业试验所)等地,开展了植保、农药、药械三位一体,三管齐下的研究推广工作。1936年研制成了国产自动喷雾器(即压缩喷雾器)和双管喷雾器,并先后在重庆、上海建厂生产,并在全国各地示范推广。这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植保技术的不断提高,农药和药械的使用得到了迅速

3、发展。1952年全国农药(商品农药)和手动药械销售量分别为15万吨和25万架;1965年农药销售量增长到54万吨,手动药械销售量增长到160万架,形成了我国的农药和药械工业体系。至1982年六六六和DDT等农药停产前,农药的年销售量曾高达158万吨(当时以六六六和DDT为主,药剂中有效成分低,且有效成分用量也高,所以销售量高),手动药械的销售量达1000万架。按耕地面积计算,1952年全国平均每亩用药量不足001千克,到1982年发展到超过1千克,增加100倍以上。广泛使用农药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确保粮、棉高产稳产。受世界施药技术发展的影响,70年代中期,我国的植保、农药、

4、药械科技工作者掀起了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及器具的研究热潮,参照国外样机,先后研制成明光-A、工农-A和3WCD-5型等多种型号的手持式电动离心喷雾器,喷洒油剂农药,每亩施药液(原液)300毫升左右,雾滴直径约70微米。由于施液量少,省力省工,工效高,到80年代末,手持电动离心喷雾器累计生产达100余万架。然而,由于小型直流电机易损坏,寿命短,干电池耗量大,加之该机要求使用油剂农药,以防雾滴蒸发,而油剂农药供应不足,最终超低量喷雾未能大面积推广。但是,这种喷洒技术却给人们以新的观念及很多启发,推动了我国喷洒技术的改革。在总结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基础上,各地又先后开展了低容量喷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根据我

5、国手动喷雾器量多、使用面广的特点,对手动喷雾器进行小的改进,使其施液量降至1525千克/亩,如小喷孔片喷雾技术、三个一喷雾技术、刚玉陶瓷喷片、高速旋水片等。由于这些低容量喷雾技术简单易行,不需更换农药剂型和器械,也可降低施液量,提高药液沉积率并提高工效,降低防治成本,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为了提高我国的农药使用技术水平,改变施药技术落后的面貌,从80年代初开始,植保、农药、药械等有关科研部门,曾密切合作,组织联合技术攻关,对我国传统的施药技术和喷洒器械进行了测试与评价。深入研究了农药喷洒时药液雾滴在作物丛中及田间的运动、沉积、分布规律,根据所测结果,再对各种喷洒方法和喷洒器具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

6、明传统的大施液量常规喷雾,大部分药液并未落在靶标上,而主要是流失到环境中了。如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配孔径为13毫米喷头片,根据笔者1988年在田间实测,棉花苗期(株高26厘米左右)用压顶喷和仰喷,沉积在植株上的药液仅分别占98和1626,而落在土壤中的却为727和746。水稻前期(株高约20厘米)喷洒,沉积在稻株上的药液也仅为231,其余都流失到土壤和环境中去了。再如为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飞虱在我国很多地区常采用人工泼浇,即用粪桶粪勺和药向田内泼洒,认为雾滴粗,药液可穿透株冠到达株根部。实测结果,人工泼浇药液沉积分布比例,下部仅占7,总株为4212,仍有一半以上的药液流失到田中。试验还表明,

7、影响药液在植株上沉积的因素很多,诸如喷洒方式、喷洒方向、喷头结构和雾滴尺寸、施液量、植株形态结构(高度、疏密程度、叶片宽窄)、喷洒行进速度等,喷洒时必须加以控制和利用,也是喷洒技术应深入研究的内容。农药喷洒技术是科学使用农药的重要环节,是化学防治的技术关键。它是随着植保、农药、药械、环境等技术不断发展逐步被人们认识而重视起来的。农药喷洒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许多领域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有待各学科从不同角度加深研究。使农药喷洒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从世界范围来看,农药喷洒技术、喷洒器械及农药正向着精细(精密)、低量、高浓度、对靶性方向发展。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农药喷洒技术的研究。使这一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概念,如超低量和低量喷雾、静电喷雾、控滴喷雾(CDA)、生物最佳粒径(BODS)、对靶喷雾、精密喷洒等。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以最少的农药剂量,均匀地喷洒于靶标,尽量减少向非靶区的流失与飘移,科学、经济、高效地利用农药,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使喷洒技术、喷洒质量规范化、标准化,凭借现代技术,这一目标一定能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