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812998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单元评估训练文科综合试题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评估训练二(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即位后,此官位即空缺,反映出唐代皇权的至高无上,选B项。答案:B2.(2013河北保定摸底,4)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 )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

2、解析: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三省官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选C项。答案:C3.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3、解析:从表格信息看,从秦朝在全国确立郡县制到唐末,地方行政划分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反复变动,说明在如何统治地方问题上出现反复,即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答案:B4.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是因为他们都( )A.提高丞相地位B.重视儒家思想C.强化中央集权D.大力发展工商业解析:三位君主的共性是加强中央集权,选C项。汉武帝、宋太祖均削弱宰相地位,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治理天下,三者都主张重农抑商,其他三项错误。答案:C5.“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

4、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宰相制度古已有之,而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财政,造成彼此无法配合,虽然有利于加强君权,但严重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6.“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太宗在讨伐辽国的时候,多次召开枢密院会议,而中书宰相却“不知”“不预闻”,说明宰相

5、权力受到较大削弱,选D项。答案:D7.(2013湖南长沙一模,2)隋书杨尚希传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B.官吏的委任超越编制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隋朝郡县设置过多,导致“十羊九牧”的局面,造成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巨大、人浮于事等弊端,究其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选C项。其他三项反映的是现象,而非本质。答案:C8.三位教师对开元通宝是何时期钱币有不同看法。

6、甲教师以唐玄宗年号为开元,认为应属于唐玄宗时期;乙教师以旧唐书中记载:“武德(唐高祖年号)四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由认为通行于唐朝;丙教师以中国古钱目录和钱币实物等进行考证,得出并非仅指唐朝钱币。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以当时皇帝年号分析,甲教师立论可靠B.以唐代史籍记载为据,乙教师认识准确C.立足文献和实物考辨,丙教师所论相对合理D.三位教师的研究方法与看法都存在较大的缺陷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甲依据的是唐玄宗的年号,乙依据的是史籍的记载,丙依据的是书籍和实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丙的说法相对合理。选C项。答案:C9.(2013山西太原一模,26)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

7、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材料说明宋朝( )A.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B.农村中租佃经营关系已经非常普遍C.地主与佃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D.减免租税已经成为地主的经常行为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地主“招佃农”的目的是收租,而不是行仁义,但遇到水旱之灾,地主害怕农民离去而导致田荒,损失巨大,会减少农民的地租等。由此可以看出地主与佃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选C项。答案:C10.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

8、,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农民的赋税徭役需要缴纳绢、布等,这些产品属于农民个体手工业,即家庭手工业,因此,此规定促进了我国家庭手工业的发展,选D项。答案:D11.唐六典尚书工部载:“少府监(掌手工技巧的事务)匠19 850人,将作监(掌土木工匠的政令)匠15 000人,散出诸州,皆取材力强壮、技能工巧者。”材料直接反映了唐代官营手工业( )A.政府管理混乱B.产品大多精美C.使用上等原料D.工匠技艺高超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代官营手工业不仅规模大,而且“皆

9、取材力强壮、技能工巧者”,说明工匠技艺高超,选D项。答案:D12.(2013江苏南京二模,2)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 唐朝的东市(局部)示意图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A.B.C.D.解析:图表反映的是唐代城市商业的情况,最早出现在宋代,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从表格信息“市署”“店”“行”等,说明都正确。答案:C13.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以下对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理解正确的是( )A.是指宋元商品经济

10、的发达B.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是指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D.是指农村中租佃关系产生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宋元时期我国在自然经济的框架内,出现了“死水”中的“微澜”,即商品经济的发达,选A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在中国古代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农村中租佃关系在秦汉已经稀疏出现,B、C、D三项说法错误。答案:A1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始终是

11、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中国古代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而是社会发展到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时,为维护小农经济而作出的必然选择,故D项说法有误。答案:C15.唐朝后期学者李翱提出“复性说”。“复性说”主张:人性本善,圣人不为情欲所累,故未丧本性,一

12、般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要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的社会混乱,必须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从“弗思辅虑”中求得“至诚”。由材料可知,李翱“复性说”( )A.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B.体现三教合一趋势C.要求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D.带有佛、道融合倾向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李翱“复性说”认为,儒家主张“人性本善”,但人们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导致道德沦丧,要扭转这种局面,恢复人之善性,需要按照佛教的“灭掉情欲”的主张才能求得“至诚”,故李翱“复性说”是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佛交融,故B、C、D三项说法错误。答案:A16.北宋“二程”解释“中庸”:“不偏之谓

13、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二程”眼中,“中庸”是( )A.不偏不倚B.过犹不及C.坚守正道D.以和为贵解析:从材料信息“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知“中庸”是坚守正道和天理,选C项。答案:C17.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程颢B.朱熹C.王阳明D.李贽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选C项。答案:C18.“自晚唐五

14、代以来,词的内容上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 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上述材料画线处应填入的是( ) A.李煜B.柳永C.苏轼D.辛弃疾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晚唐五代“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选C项。李煜、柳永属于婉约派词人,辛弃疾生活在苏轼之后。答案:C19.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

15、“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装订书籍的技术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题干中“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反映出书籍的价格下降,与价格下降有关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15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答案:C20.相对于欧洲的“黑暗时代”,元朝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简仪B.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加以改进C.将王阳明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D.元杂剧的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解析: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朱熹的著作,明朝才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21题18分,22题22分,共40分)21.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