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1804394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南校区 王舒婷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2、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课前准备:1、搜集作者及诗歌的有关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文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沿着时光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在成都美丽的浣花溪畔,有一座最简陋最普通的茅屋,然而,在这茅屋中,却顽强地跳动着一颗思百姓、忧天下的心。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杜甫就在这里栖身,并在这里写下了流传

2、千古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这首诗歌的学习,一同去感受杜甫那颗思百姓,忧天下的心。二、了解作者 回顾关于诗圣杜甫的相关知识并填空(见多媒体投影) 1、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3、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4、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三、背景介绍 背景链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吹破茅屋,大雨又至

3、。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四、初读感知1、多媒体展示诗歌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观看朗读视频,把握节奏和韵律。3、请学生单独展示朗读。4、齐读全诗,在朗读中感知内容。五、整体把握1、诗意梳理:(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清诗意,并勾画不理解的地方。(2)同桌之间交流难理解的字词。(3)教师结合多媒体投影,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落实疑难字词。2、感知诗意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遭遇)给学生一分钟思考时间后作发言交流。3、画面归纳:我们可以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4、

4、小活动:请学生上台将下列四个表达人物情感的词语分别连线,和上面的四幅画面相匹配。(详见多媒体) 悲痛、无奈、忧思、期盼教师过渡语:在把握住了诗人杜甫的感情变化之后,接下来,我们深入诗歌内部,结合具体字句的描写来领悟诗人的形象。六、重点研读1、感受秋意:这是一个的秋日。(找出写景诗句,想象情景并概括特征)(1)找出写景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2)找同学上讲台结合诗句进行赏析:这是一个的秋日。参考:狂风肆虐、茅草乱飞、天色昏黑(3)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参考:动词:怒

5、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表达了诗人的痛惜和焦急。(板书: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座茅屋示意图)2、走进草堂:在这悲凉时节的草堂里,我看到了的一家人。(结合具体诗句,感受杜甫一家人的生活处境) (1)找出写杜甫一家人生活境遇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2)找同学上讲台结合诗句进行赏析:在这悲凉时节的草堂里,我看到了的一家人。参考:淋雨挨冻、一贫如洗、 悲凄愁苦(3)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布衾多年冷似铁比喻:雨脚如麻未断绝3、走近杜甫:在这凄凉之境,我看到了一个的杜甫。我感受到了一个的杜甫。(1)找出描写杜甫的诗句: “南村群童欺我老

6、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2)找同学上讲台结合诗句进行赏析:在这凄凉之境,我看到了一个的杜甫。参考: 年老体衰、焦急无奈、窘迫不堪、辗转难眠(3)找出能感受到杜甫精神品格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找同学上讲台结合诗句进行赏析:在这凄凉之境,我感受到了一个的杜甫。参考: 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板书:教师在黑板上画的茅屋内归纳杜甫形象)七、拓展延伸 1、总结语: 在这样一个淋雨受冻的夜晚,诗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

7、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他抛开个人的不幸,真心期盼能有一座高大坚实的房屋温暖天下寒士,而自己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之中所写的三吏三别一样。2、多媒体展示三吏三别里的诗句。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新安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石壕吏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吏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子孙阵亡尽,焉用独身完?-垂老别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无家别教师活动:对以上诗句作解释,丰富学生对杜甫忧国忧民,体察民生疾苦的形象的理解

8、和感悟。八:总结升华1、教师总结语:杜甫无论是写自己的个人境遇,还是写亲眼所见的百姓的境遇,始终体现着他那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这位伟大而崇高的诗人,永远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朱德在1957年参观杜甫草堂后写下了一幅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表达了他对诗人杜甫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板书:教师在黑板上画的茅屋两侧题上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2、最后,让我们再读全诗,结束这首诗的学习。要求: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痛惜,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学生齐读全诗,升华对杜甫形象的理解。九、作业布置1.将文章改写成现代文,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增加对人物的神态、动作

9、、心理、语言等描写。2. 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 十、板书设计教后记:这是一首抒情诗,很能体现杜甫那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因此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感悟、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整节课设计了学生自由朗读、听视频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等朗读环节,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很好地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整节课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以问题串联课堂,教学环节相扣,教学活动进行比较流畅,学生活动也很充分,整节课上下来不觉枯燥。教学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我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例如在开头初读感悟环节,对学生朗读节奏的划分的指导不够,在字音上的教学拖延了一些时间;又如在整体感悟环节,个别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没有顾及到一些思维慢,语文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的思考。这些都有待日后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