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现代学生观是技校生素质教育的关键.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1799110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现代学生观是技校生素质教育的关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树立现代学生观是技校生素质教育的关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树立现代学生观是技校生素质教育的关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树立现代学生观是技校生素质教育的关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现代学生观是技校生素质教育的关键.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树立现代学生观是技校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马昆宁 (贵州水矿集团技校)我省教育家汪广仁说:“当今,树立现代学生观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在技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树立现代学生观是技校生素质教育的关键。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笔者经常和许多技校教师谈起过技校生,大多数教师都持这样的观点:“素质太差,毫无办法。”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众所周知,“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其个性特征丰富多彩,因此,不能简单地以“素质太差”来概括一切技校生和技校生的一切。显而易见,有的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学生观的影响。传统学生观把学生主体

2、的成长过程等同于“园丁”培育“花朵”、“工程师”设计“产品”的过程。这种认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将教育管理和教师意志放在了第一位,没有给学生主体性的培育留下多少余地,学生很少有机会开动脑筋质疑提问,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错位。所以,我们要尽快树立现代学生观,冲破传统学生观的束缚,以学生为本,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发展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二、学生的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不能等同于“园丁”手下的“花朵”、“工程师”手下的“产品”,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主体的人,因此,学生的发展是主体意

3、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承认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就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坚持民主作风,启迪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时空,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主动寻找和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有计划地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事实上,人都是借助自我意识的作用,才能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的。可见,主体意识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许多教育家都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了主体意识上,相继提出了“开发智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塑造完美人格”等口号。因此,教师要永

4、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三、唤醒主体意识在技校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我们知道,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心理活动过程的反映,因此,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基础的作用,但是我们的学生恰恰在心理素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人对15至19岁的青少年进行了包括26项心理素质指标的调查,不及格率达29.97%,其中得分最低的5项依次为竞争精神、自尊心、表达能力、自信心、自主能力。这种状况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恰好形成巨大反差。技校生绝大部分属于这一人群,笔者对2005年、2006年水矿技校在校班级中的19个班级进行过深

5、入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学生心理品质的突出问题基本上表现在上述得分最低的5项指标上。这种情况使提高技校生素质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用“木桶原理”来解释人才素质结构的合理性,即决定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那么当前技校生素质结构中最短的木板显然不是他们的知识技能,而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势必会影响今后整个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事实证明,主体意识的唤醒在技工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他方面的素质再好,而心理素质不好,有时可能被一票否决。四、技校生主体意识的客观显现1、自尊心与自卑感并存。技校生的自尊心在初中阶段就已受到伤害,进入技校后

6、,由于社会上存在着鄙薄职业技术的陈腐观念,技校内部少数职工也有自我菲薄的思想情绪,耳濡目染,导致技校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失落心理。他们感到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得不到承认,自己不如人。不少技校生常说,高中是大学生的摇篮,大学是工程师的摇篮,技校是简单劳动力的收容所,他们是三等公民。但是,他们渴望成才,渴望自己的职业得到人们的尊重,他们并没有死心,还想“曲线升学”,还想自学成才。由于较差的素质与过高的愿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技校生大多存在着消沉、散漫、组织纪律性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等现象。 2、自主心理与模糊认识并存。技校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发展较为迅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他们已经能够确定自己

7、的意向,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明显下降。他们的理想、矛盾和困惑,只找同学、朋友诉说,找老师、家长的极少。他们不仅关心各种社会现象,而且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对学校管理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他们不喜欢老师和家长喋喋不休、管头管脚、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保姆式的包办代替。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对抗情绪,用某些“恶作剧”和“故意为难”来表示不满。三是他们希望老师给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表示异议,有的甚至明确地表示,希望老师不要再把自己当作小学生看待。但是,由于技校生的认识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思考问题往往背离正确观点,吸收信息往往背离正确标准;他们拥护改革,憧憬美好前途,但缺乏刻

8、苦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但抵制不了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容易接受新思想,但摆脱不了旧思想的束缚。五、唤醒主体意识和提高主体能力的措施1、激发积极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在求知、审美、自尊和受到尊重等方面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表现出饱满的热情。同时,还要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新奇感、愉悦感、轻松感、被老师关注、关心和关爱的满足感等。这是使学生对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一个积极的情绪状态,同时要有较强的感染力。二是态度要主动热情、和蔼可亲,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三是教学方式、方法要丰富多

9、彩,富于趣味。四是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2、树立成功信心。要使一个人能够坚持不懈地去从事某种活动,其决定性因素是必须使他感到他所作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当人们感到自己的努力全是白费劲,根本没有任何成效时,他们肯定会因动机的彻底消失而最终放弃这一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些学生长期缺乏成功体验,经常扮演失败者的角色,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没有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习动机的削弱消失,最后造成厌学和放弃。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确定教学目标要有弹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二是教学评

10、价应体现鼓励性原则,要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善于发现和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不断增强信心。三是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差生,因为失去教师的关照,日积月累,就失去了很多表现的机会,也逐渐养成了消极、被动的态度。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3、培养主人精神。教学的效果如何,常常同心理气氛有密切关系。能否形成一种理想的心理气氛,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方式和师生关系的状况。应当看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应该同学生一起做知识海洋的探索者。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认为“

11、真理永远在教师一边”,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允许存在不同观点。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行民主化管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二是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标准,教师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应尽可能争取学生的认同后再去执行。三是应以积极引导为主,消极限制为辅,对违犯纪律的行为和其他一些偶发事件要善于处理,应尽可能借助集体舆论、集体压力来解决,尽量避免当场激化矛盾,防止师生直接冲突。四是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处理好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关系。4、塑造创造人格。创造力水平不仅同创造性思维有关,而且同创造人格特征有关。一个头脑灵活、想象力丰富的人,如果同

12、时又是一个缺乏自信、唯唯诺诺的人,那他的创造能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追求统一、崇尚服从的观念影响极为深远,喜欢听话、顺从的孩子几乎是成年人普遍的心理倾向。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最欠缺的就是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任务还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是培养他们的创造人格。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新的教育观念。二是要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三是要具备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个性特征,如较强的好奇心、较强的自信心、广泛的兴趣爱好、朴实的民主作风、机智的鼓励表扬等。四是要形成一些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特点和特色,比如:善于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13、,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作风民主,不以权威自居,提倡互教互学;善于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等等。五是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成分,应打破任何束缚学生思维活动的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对于学生的一些“奇特”的思想行为,教师不要轻率地下结论,也不要轻易地说“不”,更不能轻易地说“错”,应该在肯定其敢于创新、敢于思考的同时,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只有让学生保持不尽的创造热情和永远的探索精神,才能使创新之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作者邮编:553022;地址: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电话:0858-8187027、13595830385;信箱:)(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9期,http:/)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