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兴东小学丁晓燕.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7784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兴东小学丁晓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兴东小学丁晓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兴东小学丁晓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兴东小学丁晓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兴东小学丁晓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兴东小学丁晓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兴东小学丁晓燕.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王伐楚),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为什么反对?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你能找出文中的这句话吗?(指名回答)课件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提问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意思及不堪设想会是什么样)吴王听后有何反应?课件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

2、我,我就处死他!(指名读,指导朗读)”2、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一个少年的一番话后,却课件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齐读)3、自主质疑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段话,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吗?(这位少年用什么样的办法劝说吴王的?他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这位少年的劝说有什么巧妙的地方?)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 “妙”在何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揭开这个谜。二、圈画批注,感悟巧妙。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2至11自然

3、段),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劝说的巧妙,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2、 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9至11自然段)(1)指名读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注意指导)(2)角色体验: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你就是蝉、螳螂或黄雀,找出描写这个角色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想好后说一说。 交流各自的体验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在美丽的王宫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儿,快来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螳螂、黄雀)(3)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a同学们,听了它们的心里话后,你们有什么话要提醒它们的吗?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意思的。(指名回答后

4、课件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b那么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表格。(课件出示)c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d这个故事现在已成为一个成语,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那么吴王伐楚,谁在后?想想看(板书:诸侯国在后)(4)同学们,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谁能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尽量用上给出的词语,也可把这些动物当时的想法加进去。指名说)(5)师评价后: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明白了这个故事所讲的道

5、理了吗?那么吴王明白了没有?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指名答。课件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6)谁知道“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现在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明白什么?能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具体讲一讲吗?或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如果攻打楚国,我们吴国就好像是蝉、螳螂、黄雀,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没注意身后的隐患。这样做真是太危险了!大臣们的意见是对的,多亏这位少年提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以后处理事情要多听取意见,不能只看眼前,要三思而后行。) 3、 妙在少年不露声色,精心设计,让吴王明白道理

6、。(1)过渡:同学们,这位少年与大臣们不同,他没有直接去劝,而是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攻打楚国是非常危险的,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就是他的巧妙之处智劝、巧劝。请再仔细读读2-8自然段,还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劝说之妙呢?(2)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第3自然段:“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第5自然段:“禀报大王,我在打鸟。”第7自然段:“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从少年选择的时间、地点及行动、语言等来领悟少年的有勇有谋,不露声色。)三、角色朗读,加深体验小结过度:这位少年劝说的巧妙之处不仅在

7、于他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还在于他选择了适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他真是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有兴趣吗?谁愿意读吴王的话?谁来读旁白部分?四、拓展延伸,设计讲稿 1、老师还有个问题? 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请同学们小组、前后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2、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各位爱卿,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

8、,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只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国,扩大我国疆土,并对你们下了死命令。可是有一天早晨,寡人到后花园晨练的时候,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只螳螂发现树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蝉,便想何不捉来做自己的一顿美餐呢?于是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蝉靠近。但它

9、却没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黄雀正和它一样,也在打着它的主意呢!可笑的还在后头,这只黄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还有位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寡人听了这个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们攻打楚国,不就和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一样吗?所以,寡人决定:我们不打楚国了!诸位爱卿,还有何事,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五、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吴王伐楚 诸侯国在后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10、螳螂捕蝉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的描写想象故事角色的内心活动。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3正确、流利、有感情

10、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4感受中华语言及文化的丰富,理解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主要角色的心理,理解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还知道了吴王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2、课文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出示)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3、请根据课文中的这句话,提几个有质量的问题。预设:(1)少年说了什么话,使吴王恍然大悟? (2)吴王恍然大悟,悟出了什么?4、这些问题提得都很有价值,其中提出的这个问题,用简洁的话概括,就是: (出示)“听了少年_,吴王恍然大悟。 ”5、螳螂捕蝉究竟是个怎样

11、的故事?让我们跟随那位少年,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早晨二、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内容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讲了螳螂捕蝉的情景?(第9-11自然段)2、指名读3、谁来读好这三句话(出示): 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师:如果它们把头往后一转,就会看到身后的危险,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灾祸。可是,蝉怎么不掉头看看身后?螳螂怎么也不掉头看看身后呢?黄雀呢?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回答吗?4、(出示): 之所以是因为 5、课文中是这样描写这只蝉(螳螂、黄雀)的,你能找到吗?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

12、着露水。”出示:“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出示: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指名读,交流感受6、师: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将这一幅有趣的画面完整地再现出来?(齐读)7、小结:师:蝉顾着喝眼前的露水,不知道_;螳螂顾着要捉眼前的蝉,不知道_;黄雀得意洋洋,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正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现在该用一句话来帮它们三位好好地总结一下:它们都(齐读)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板书:眼前利益 身后隐患(1)如果由我们对蝉、螳螂、黄雀来说这句话,该怎么读?(2)如果由蝉、螳螂、黄雀三位对自己来说这句话,该怎么读?(3)如果

13、蝉、螳螂、黄雀要告诫别人千万不要像它们那样,这句话该怎么说呢?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1、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到底悟出了什么呢? 预设:(1)吴王想,如果我们现在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就会乘虚而入,侵占我们吴国,这样国家就有危险。(2)吴王想,楚国就是那只蝉,我们吴国就是那只螳螂,而其它诸侯国就是黄雀和少年,如果(3)吴王想,我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四、认识吴王的固执、少年的智慧(一)吴王是个怎样的人?1、过渡:吴王悟出的结论,跟当初大臣们劝说的理由不是正好一致吗?可大臣们劝说吴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出示)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2、你觉得

14、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一意孤行、霸道、不听劝)师:“固执”是什么意思?吴王固执到了什么地步?(生齐读吴王的话)师:对于大臣们来说,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生齐读死命令)师:“处死他”与“死命令”中的“死”,意思一样吗?透过这两个“死”,你领悟到了什么?(预设: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异常坚定,谁也动摇不了。)师:我们再来读读吴王说的话,读出那份固执、那份坚定!(齐读)(二)少年是个怎样的人?1、过渡:大臣们苦苦劝说却无济于事。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只用一番话就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他让死命令得以更改,让一言九鼎的君王心悦诚服地收回陈命,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少年靠的是什么?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的第312自然段,用心揣摩少年与吴王的一言一行, 把你感受颇深的语句圈画下来,可以是一两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两个句子,然后在旁边写写感受。(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感受:(1)少年:“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爱国“手拿弹弓”:为什么要拿弹弓?他真的是去打鸟吗? 智慧“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第一天转,心想;第二天转,心想;第三天转,心想真是用心良苦啊! 决心、智慧“被”吴王发现:改成主动句,“被”看似被动,实则主动 智慧“挺有意思的事”: 智慧(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