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立意七法.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177394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审题立意七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作文审题立意七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作文审题立意七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作文审题立意七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作文审题立意七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审题立意七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审题立意七法.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审题立意七法作者:篱院蔷薇一、问答审题法 即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推断思考,把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一一罗列,然后筛选分析,进而将“写什么”“怎么写”等清晰地凸显出来。如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此题就可采取“问答审题法”来审题。 一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圈子? 答:是一个现实的环境,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一个难解的纠纷,是一段难言的情感,是一个痛苦的回忆,是一个不现实的追求 二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 答:因为这个圈子对我或别人而言,是一种尴尬,是一种困扰,是一种束缚,是一种折磨,是一种无奈 三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 答:看清这个圈子的实质,清醒地认识自己,果断快捷理智地作出

2、抉择。 四问:走出这个圈子后会怎样? 答:走出这个圈子,是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困顿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是阴雨寒冷后的晴朗温暖;走出这个圈子,是郁郁寡欢后的愉悦欣喜 四个问题的自问自答,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就清楚明白了。二、角度审题法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材料中往往蕴涵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包含了很多审题立意的切入点,怎样准确快速地审题立意,找出并选好角度至关重要。怎样找准角度?我们可以将材料中的某些关键字词或有深刻含义、特别韵味及有特定指向的句子作为依据,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合理和有针对性的推断和想象,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一定的角度,然后选择一个角度作文。如2

3、010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材料为: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写作时,要注意材料中的“有形”“无形”等词语。所谓“有形”,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今人、古人,世界、环境,动物、植物等;所谓“无形”,指抽象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心灵、胸怀等。据此,就可有多种角度的立意: 与自然为邻。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于斯,长于斯;取于斯,成于斯,因而我们要懂得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与书籍为邻。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丰厚历史的沉淀,与书为伴,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可以昂扬精神、

4、激励斗志书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三、由果溯因法 就是由材料所给出的结果,经合理的推理想象,导出其原因。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的时候,顺便去了一趟北京音乐学院。当时很多有背景的人都想让这位歌王听一听子女的歌唱,帕瓦罗蒂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这时,窗外一男生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眠,歌者就是从陕北来的黑海涛。他知道自己没有机会见到帕瓦罗蒂,只能凭借歌声推荐自己。 听到窗外的歌声,帕瓦罗蒂很是欣赏,了解情况之后亲自为黑海涛联系出国深造事宜,后来还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让黑海涛如愿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音乐大赛,并获得了较好名次。 要

5、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分析】黑海涛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最终在世界音乐大赛上“获得了较好名次”,取得了成功,这是材料给出的结果。究其原因,是黑海涛的歌声得到了帕瓦罗蒂的欣赏。为什么会得到帕瓦罗蒂的欣赏?再深究一步,除了黑海涛本身所具有的潜质和歌唱功底外,还在于他充满自信,适当地展示自己,推销自我。 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本段材料的立意就清楚了: 1.人应当多一点自信。 2.应当学会适当地展现自我,推荐自我。 3.千里马不能静等伯乐,有时需要自己嘶鸣。 4.要敢于毛遂自荐。 5.弄斧还需到班门。 6.要善于抓住机遇。 7.好酒还怕巷子深,璞玉尚需名人捧。四、联

6、想审题法 由文题或材料生发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地推断思考,追求新发现,获得新观点。 比如,2007年安徽卷高考一道无材料、无提示语的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就可采用联想审题法。 此题审题难度较大,主要是“提篮春光”四个字连在一起令人费解,让人云里雾里,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是抓住关键词语“春光”并由此推断开去,生发联想,就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由“春光”联想到美好的事物,由美好的事物又联想到“丰硕的成果”“骄人的成绩”“甜蜜的笑容”“学会了理解”“懂得了尊重”等。有了这样两个层面、逐级推断的联想,审题立意就简单多了,文章可以写成:带着成果、成绩、笑容、理解、尊重、感激

7、去回报妈妈。 另外,由“妈妈”还可以继续生发联想,“妈妈”既可实指,也可虚指,还可泛指。如果“妈妈”是实指,就可写成得到母爱浸润的子女在取得优异成绩之后探望辛勤操劳一生的妈妈,表达无限感激之情;如果“妈妈”是虚指,就可写成功成名者对养育自己成长的家乡、祖国母亲表达热爱之情;如果是泛指,则可写成带着丰硕的成果或感激的心情看望体贴关爱学生的女教师、亲切慈祥的女长辈等,表达崇敬、爱戴之情。五、补充审题法 就是把文题或者话题当做一个词语或短语,在其前或其后添加相关的成分和内容,使其具体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思考,使文章的立意指向更加清楚更加明白。 比如,2008年湖北卷高考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

8、间”。怎样审题呢?我们可以采用给标题添加词语或成分的办法来明确立意指向,即改成“举手投足之间的”的形式,再填空立意。如“举手投足之间的智慧”,添加“智慧”一词,我们可以推断思考,联想到诸葛亮空城之上,古琴在手,琴童于侧,轻拢慢捻,一举手一投足,悠闲自得,神情自若,不用一兵一卒,不费一镞一矢,就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的智慧。 还可以从反面立意,鞭笞不礼貌不文明的言谈举止,如“举手投足之间的粗野”“举手投足之间的狂妄”等。六、压缩审题法 有的作文材料是一个短小的故事、一则寓言、一首小诗或一句名人名言,为了准确立意,可以将其压缩成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这样,审题就简单多了。如2010年山东卷高

9、考作文材料: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分析】“光明”和“阴影”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但侧重点又应放在“阴影”上。也就是说,文章应该写如何正确对待“阴影”的问题,引申开来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逆境、挫折、不利、痛苦等。这是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阴影:阴影也是美丽人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人生正因为有了这些阴影才更精彩,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限风光在险峰”一样。七、概括审题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几则材料同时出现时通过综合、概括的方法来确定立意。这样的审题难度较大,审题时必须准确地捕捉几则材料的共同点。如果单从一则

10、材料出发,确定立意,则难免会失之偏颇。例如下面两则材料: 1.孔子有个学生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小孩的父亲送给救人者一头牛表示感谢,他接受了。当时牛的价格很昂贵,为此,有人认为他很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做好事。 2.一位黑龙江大学的学生是在崔永元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后来,崔永元每到黑龙江,那位接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的礼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背着感恩和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崔永元说:“挣了钱吗?

11、挣钱就把钱还给我吧。”年轻人立刻从兜里掏出了3000元钱,交给了崔永元。崔永元对年轻人说:“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了,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都好好地生活。” 审题时需要把两则材料都考虑进去。第一则材料中,孔子的学生救了落水儿童,家长送头牛表示谢意,孔子的学生接受了,而舆论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他进行安慰、劝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心里也坦然了。从这一角度讲,孔子的做法让学生放下了心理包袱。第二则材料,注意捕捉关键词,即崔永元的一句话“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让大学生减轻了心理负担。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为:放下包袱。训练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

12、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请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 这是提供材料的作文题。审题时,考生需要从两则材料中确立一个恰当的话题,将材料作文转化为话题作文。两则材料构成类比,唤回自己(或唤醒自己)便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话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唤回(唤醒)”和“自己”的含义。“

13、唤回(唤醒)”必须是对迷失(沉迷)者而言的;“自己”不一定是“我”、“我们”,也可以是“你”、“你们”、“他”、“他们”。要写好这篇作文,必须要思考以下几个要素:谁、如何迷失、如何唤回(醒)、自己的什么,唤回(醒)的意义。 思路的打开,角度的新颖,则在于对“谁”和“自己的什么”两个要素的思考。从材料中看,土著人唤回自己的灵魂,哲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唤醒自己的人生目标。推而广之,或实或虚,考生可以想到:我们(我、你、你们、他、他们)唤回自己的本真、自尊、爱心、责任、善良、良知、科学精神、民族魂等。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

14、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上述材料会引起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呢?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一个角度,题目自拟,立意自定,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作导写】 这则材料,文字不多,却是故事中套故事。整体上看,说的是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说事,新御史心领神会,局部看,是轿夫的的事。这两件事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对局部具有制约作用,局部不能脱离整体。为了强调这一点,请看一段脍炙人口的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

15、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 ,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夭涯路”引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词蝶恋花,是写离别之苦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引自宋代文学家柳永词蝶恋花,也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引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写在上元灯节从人群中苦苦寻找心上之人。三首词原本都与“治学”无关,但被王国维先生引用后就产生了新意,这是词作者始料来及的一一”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