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175001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炎症性肠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炎症性肠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炎症性肠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炎症性肠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炎症性肠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炎症性肠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炎症性肠病(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一词专指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 恩病( Crohns disease, CD)。【病因和发病机制】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 应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这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 感染和免疫因素。(一)环境因素近几十年来,IBD(UC和CD)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社

2、会经济高 度发达的北美、北欧,继而是西欧、南欧,最近才是日本、南美。这一现象反映了环境因素 微妙但却重要的变化,如饮食、吸烟、卫生条件或暴露于其他尚不明确的因素。(二)遗传因素IBD发病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其遗传倾向。IBD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 群,而患者配偶的发病率不增加。CD发病率单卵双胞显著高于双卵双胞。近年来全基因组 扫描及候选基因的研究,发现了不少可能与IBD相关的染色体上的易感区域及易感基因。 NOD2/CARDl5基因突变已被肯定与CD发病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突变通过影响其 编码的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而影响 NF-kB的活化,进而影响免疫反应的信号传导通道。 NOD2

3、/CARD15基因突变普遍见于白种人,但在日本、中国等亚洲人并不存在,反映了不同 种族、人群遗传背景的不同。目前认为,IBD不仅是多基因病,而且也是遗传异质性疾病(不 同人由不同基因引起)。(三)感染因素微生物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但至今尚未找到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IBD 有恒定关系。有研究认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及麻疹病毒与CD有关,但证据缺之说服力。近年 关于微生物致病性的另一种观点正日益受到重视,这一观点认为IBD (特别是CD)是针对 自身正常肠道菌丛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有两方面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一方面来自 IBD 的动物模型,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 IBD 动

4、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 不会发生肠道炎症,但如重新恢复肠道正常菌丛状态,则出现肠道炎症。另一方面来自临床 观察,临床上见到细菌滞留易促发CD发生,而粪便转流能防止CD复发;抗生素或微生态 制剂对某些IBD患者有益。(四)免疫因素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 IBD 肠道炎症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 IBD 的受累肠段产生过量抗体,但真正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在组织损伤中所起作用的证据尚有 限。黏膜T细胞功能异常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证明CD患者的Thl细胞存在异 常激活。除了特异性免疫细胞外,肠道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及非免疫细胞如上皮细胞、血管 内皮细胞等亦参与免疫炎症反应。免疫反应

5、中释放出各种导致肠道炎症反应的免疫因子和介 质,包括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如IL-2、IL4、IFN-Y,促炎症性细胞因子如IL-1、IL-6、IL-8 和TNF-a等。此外,还有许多参与炎症损害过程的物质,如反应性氧代谢产物和一氧化氮 可以损伤肠上皮。随着对 IBD 免疫炎症过程的信号传递网络研究的深入,近年不少旨在阻 断这些反应通道的生物制剂正陆续进入治疗IBD的临床应用或研究,如英夫利昔(一种抗 TNF-a单抗)对IBD的疗效已被证实并在临床推广应用。目前对 IBD 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 丛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

6、症过程。可能由于抗原 的持续刺激或(及)免疫调节紊乱,这种免疫炎症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一般认 为 UC 和 CD 是同一疾病的不同亚类,组织损伤的基本病理过程相似,但可能由于致病因素 不同,发病的具体环节不同,最终导致组织损害的表现不同。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 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 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 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少见,

7、且病情一般较轻, 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病理】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 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 浸润是 UC 的基本病变,活动期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 浸润发生在固有膜、隐窝上皮(隐窝炎)、隐窝内(隐窝脓肿)及表面上皮。当隐窝脓肿融 合溃破,黏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溃疡。肉眼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 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出血,糜烂及溃疡。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 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

8、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 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 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致正常结构破坏。显微镜 下见隐窝结构紊乱,表现为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伴杯状细胞减少和 潘氏细胞化生。可形成炎性息肉。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黏膜肌层及肌层肥厚,使结肠 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肠腔缩窄。少数患者发生结肠癌变。【临床表现】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 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

9、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 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一)消化系统表现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 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 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 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 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 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患者,除可有便频、 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2腹痛 轻型患者可

10、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 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 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3其他症状 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4体征 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 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 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二)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 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 电解质平衡紊

11、乱等表现。(三)肠外表现 本病可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 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这些肠外表现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 恢复;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 嗜中性皮肤病(Sweet syndrome)等,可与溃疡性结肠炎共存,但与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病 情变化无关。国内报道肠外表现的发生率低于国外。(四)临床分型 按本病的病程、程度、范围及病期进行综合分型。1. 临床类型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发 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

12、发作;急性暴发型, 少见,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全身毒血症状明显,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 发症。上述各型可相互转化。2. 临床严重程度 轻度:腹泻每日4 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速,贫血无或 轻,血沉正常;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并有明显黏液脓血便,体温37.5C、脉搏90 次/分,血红蛋白V 100g/L,血沉 30mm/h ;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3. 病变范围 可分为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结肠脾曲以远)、广泛 性或全结肠炎(病变扩展至结肠脾曲以近或全结肠)。4. 病情分期 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并发症】(一)中毒性巨结肠( toxic megacolo

13、n) 多发生在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国外报道发生率在重症患者中约有5。此时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累及肌层与肠肌神经丛,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 与气体大量积聚,引起急性结肠扩张,一般以横结肠为最严重。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 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与电解 质平衡紊乱,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X线腹部平 片可见结肠扩大,结肠袋形消失。本并发症预后差,易引起急性肠穿孔。(二)直肠结肠癌变 多见于广泛性结肠炎、幼年起病而病程漫长者。国外有报道起病20年和30年后癌变 率分别为 7.2和 16.5。

14、(三)其他并发症 肠大出血在本病发生率约3。肠穿孔多与中毒性巨结肠有关。肠梗阻少见,发生率远低于克罗恩病。【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血液检查 血红蛋白在轻型病例多正常或轻度下降,中、重型病例有轻或中度下降,甚至重度下降。白细胞计数在活动期可有增高。血沉加快和C_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严重病 例血清白蛋白下降。(二)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肉眼观常有黏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红细胞和脓细胞,急性发作期可见巨 噬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的目的是要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步骤,需反 复多次进行(至少连续3次),检查内容包括:常规致病菌培养,排除痢疾杆菌和沙门菌 等感染,可根据情况选择特殊细菌

15、培养以排除空肠弯曲菌、艰难梭菌、耶尔森菌、真菌等感 染;取新鲜粪便,注意保温,找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者作 粪便集卵和孵化以排除血吸虫病。(三)自身抗体检测近年研究发现,血中外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pANCA)和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ies, ASCA) 分别为UC和CD的相对特异性抗体,同时检钡4这两种抗体有助于UC和CD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但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尚有待进一步评估。(四)结肠镜检查 该检查是本病诊断与

16、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应作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直接观察肠黏膜变化,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病变范围。本病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从肛 端直肠开始逆行向上扩展,内镜下所见重要改变有: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 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并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见 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彩图4-8-1);慢性病变见假息肉及桥状黏膜,结肠袋往往变 浅、变钝或消失。结肠镜下黏膜活检组织学见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活动期表现为表面 糜烂、溃疡、隐窝炎、隐窝脓肿;慢性期表现为隐窝结构紊乱、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 生。(五)X线钡剂灌肠检査所见X线征主要有: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多发性浅溃疡,表现为管壁 边缘毛糙呈毛刺状或锯齿状以及见小龛影,亦可有炎症性息肉而表现为多个小的圆或卵圆形 充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