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73522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表于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特征 徐 采 霞(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用角度探讨了委婉表达现象的实质,并从语用规约、隐喻思维和认知语境几个方面对委婉表达现象进行了分析,说明委婉表达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独特的认知语用特征。关键词:委婉表达 认知语用 隐喻 认知语境 语用规约 委婉表达是一种运用得较普遍的言语现象。中外的许多学者都对委婉表达进行过广泛的探讨,认为委婉表达这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一般具有表达内容的禁忌性、表达形式的含蓄性、表达语义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由于崇尚含蓄、深沉是汉民族显著而普遍的心理特点,

2、委婉表达经过不断的发展运用和历史积淀,显然成为了汉语中一种普遍运用并且广泛存在于古今口语与书面语中的突出的言语表达现象。它能使言语交际变得顺畅和谐,避免了直白表达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以往对委婉修辞的研究,一般是在修辞效果的统摄下,收集各种具体的表达手段,然后联系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其修辞效果进行赏析式的分析,这就难免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研究状态。我们需要一个具有理论解释力的理论观点,并在其指导下对这些看似没有内在关联的委婉表达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它采用认知取向、解释取向和共性取向,对大量语言事实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汉

3、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组织规律正有待人们去发掘。我国语言学界对汉语的认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图利用认知语用学的有关理论,尝试对汉语中的委婉表达现象作些分析,以揭示其认知语用特征。一、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看委婉表达的实质 委婉表达,就是用委婉曲折、甚至是隐讳的言语形式表达原本可以直接表达清楚的内容。在我国的修辞学界,陈望道先生在他被后世誉为汉语修辞学开山之作的修辞学发凡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现象:“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叫婉转辞。”1此后,在修辞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中,委婉表达被具体化为婉曲、讳饰等几个具体而有限的辞格,并尝试把感受逻辑还原为常识逻辑,而忽

4、视了这些表达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委婉表达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一种现象,而言语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传递者为了让信息接受者理解自己所要传递的信息,会作出一些能引起对方注意的行为,包括发出话语和其他非语言的行为等,而信息接受者在看到和听到信息传达者鲜明的显示信息传达意图的行为时,就会对信息传达者所作出的行为进行推论。语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功能,就是制约信息接受者的推论过程,让他能准确对信息传达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作出适当的推论。所以,信息传达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译码过程,而是听话者成功推论出说话者交际意图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语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功能是让信息传递得更贴

5、切。可是有时说话者不用语言符号直接传递信息,而采用间接的言语方式,如:借其他事情来烘托或闪烁其辞或比兴或装饰美化等,让信息的接受者不能直接对符号进行译码。这显然不是要阻止听话人推论出说话者的真实交际意图,而是要调动听话者对客观世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达到传递更多交际意图的功能。如: (1)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鲁迅故乡)例(1)中划线部分的符号意义,只是要传递信息的一部分,转述了“那时”人们的普遍看法。可是后面的“因为年龄的关系”却让信息接受者对划线部分的信息作出更深入的推论:伊的美丽和风流才是豆腐店买卖好的真实原因。(这

6、是孩子不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女人的美丽的欣赏不会用言语直接表达。而“风流”更是与“良家妇女”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品行。)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符号或结构通过其所指与实际交际意图之间的种种解释规律,以及语言传递交际意图的范围和性质。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符号和交际意图之间的、在历史过程中逐渐趋向固定化的“超符号”关系。它强调把关注点放在语言使用中话语的功能,而不是其结构上。在现代思维观念的大背景下,功能即形式这种认为本体与外部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从认知的角度看,一切的语言结构都通过人的思维认知方式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人的主观认知能力作为中介对语言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7、在这个意义上,委婉表达就是表达者在认知语境中,交际意图不能或不愿通过语言直接表达时所采用的间接表达方式。这种间接表达的形式要根据信息接受者的认知能力来生成。即信息接受者能根据自己的对语言和客观世界的认知,感觉到传递信息的语言的质量或数量与表达者的交际意图间的差异,自动介入推论,从而获取言语表达形式的超载部分的信息(言外之义),准确把握表达者交际意图。在人们使用语言作为工具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自觉地运用推理机制。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看,委婉表达现象的实质就是人们利用纯语言符号和认知机制合力的心理认知过程。 这个认识使我们不再拘泥于语言形式变化的格式和表达效果的内省式赏析,关键是看其功能的

8、发挥。这从根本上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并为我们对委婉表达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委婉表达现象的认知语用分析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符号和交际意图之间的、在历史过程中逐渐趋向固定化的超符号关系”。2这种超符号关系是以语言使用团体的社会和心理默契为基础的。社会心理默契以知识结构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言语交际过程中,这种知识结构在必要时会自动激活,投入使用,参与言语的生成和解释活动。据此,我们试图分析委婉表达的产生、使用和理解过程中与认知相关的某些共同规律。(一) 语用规约看委婉表达现象语用规约化可分为习惯化和语法化两个方面。习惯化表示的是语言使用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也就是说

9、,这种语言使用的倾向在具体的语境中可能会有所改变;而语法化表示的是语言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相对固定的关系,这种语言形与义之间的固定关系不受语境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委婉表达中的语用规约现象进行分析。1 语用习惯化规约人在语言社会中生活,就必然会遵循该社会群体的语言心理习惯。任何语言的心理习惯都是人们对他周围的社会文化认知的结果。如: (2) A1)你能把书递给我吗?(一般疑问句)A2)请你把书递给我。(祈使句)例(2)A中的两个句子在语法形式上是不同的,一个是一般疑问句,一个是祈使句。但是,在日常交际中,A1)的功能基本等同于A2),即用提问的方式委婉表达出的是请求的意图。人们对此在心理上已经习惯,不

10、必通过推理,只要根据句子的语法形式,按语言使用习惯就可立即得出表达者的交际意图。这种习惯规约在不同种类的语言中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英语中:B1)Can you pass me the book?(你能把书递给我吗?)B2)Please pass me the book.(请你把书递给我。)在西班牙语中:C1)Podria pasarme el libro?(你能把书递给我吗?)C2)Pasame el libro por favor .(请你把书递给我。)其实,这种看似不必经过推理的委婉表达的理解过程在最初其实也是要经过推理的,只不过由于推理过程明显受具体语境的制约(书不是太重的东西,一般人都

11、有传递它的能力)和推理过程的简单(这个问句只能传递两种可能的意义:愿不愿把书递给我,或者有没有把书递给我的能力),人们在不断的使用中,推理过程逐渐内隐,或者说,整个推理已经固定为一个概念,或一种知识,存储于大脑中,遇到一定情景的激发,就直接起作用。从例(2)的A、B、C三组句子,我们可以看到,委婉表达中某些习惯性规约体现了人类语言心理习惯的普遍共性。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而各民族文化和对世界的认知心理的差异,使得委婉表达中习惯性规约也丰富多彩,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3)这韩爱姐儿见经济一去十数日不见来,心中思想,挨一日似三秋,盼一夜如半夏,未免害木边之目,田下之心。(金瓶梅词话第98回)例(

12、3)中划线部分采用的是析字法,把“相”拆开表达为“木边之目”,而“思”表达为“田下之心”,人们要推导这句话的真实意图,必须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把它们还原为本字“相思”。这种利用语言书写的符号的形式特点而形成的委婉表达,显然是语用习惯性规约的结果,可是与例(2)不同,它是汉民族语言所特有的,析字这种委婉表达激发的是人们对汉字的结构特点的认知。2 语用语法化规约语用语法化规约,指在言语表达中原本是由于某种语境因素的制约而偶然突破人们已经习惯的言语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可是这种偶然关系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固定化。当语境因素改变时,依然起作用。汉语的某些委婉表达就是语用语法化规约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汉语

13、的语音和词汇方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4)正月现代汉语中农历“正月”中“正”只能读如“征”,因为这是个多音字。其实这和最早的委婉表达有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凡帝王的名字是要避讳的。秦始皇姓嬴名政,因避其名“政”之音,同音字“正”只能读如“征”。这音和形之间因偶然因素而改变的关系逐渐固定下来,一直延用到今天。(5)原来 元来在现代汉语中“原来”是正确的,而“元来”属于应被规范的异体词。其实,在明代以前,人们都用“元来”作为正体。朱元璋消灭元朝后建立明朝,明朝统治者忌讳元朝卷土重来,即“元来”,所以把它写为“原来”。这种书写形式与表达意义之间因历史原因而改变的关系,同样也逐渐被人们接受而固定下来。

14、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委婉表达不仅引起了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些语言形式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使人们由于社会语言心理的影响而相应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语言的某些功能因素或语用方面的因素,比如人处理语言信息的习惯、言语行为的实施倾向等,都可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规约化。 (二) 委婉表达中的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受人类理解的认知结构的直接影响。隐喻是超出了词的所指的正常限制的异常情况,是语境与词的字面意义的相互作用,它具有克服不可直言的障碍的作用.所以,隐喻在委婉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隐喻的有关理论可以帮助

15、我们更深入地分析人们对所谓“只可意会”的委婉表达的认知规律。如:(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这首诗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男女之间朦胧而美好的爱情。因为有“东边日出西边雨”作为前提,“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可以理解为既指自然现象的晴天的“晴”,又谐音双关“爱情”的“情”。这样的分析没有深刻揭示该委婉表达传递的真实交际意图在人们的大脑中是如何被推导出来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遍而又突出的认知过程,它主要依赖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3。例(6)是一个隐喻,其源域是个自然现象域,其目的域却是一

16、个人类情感域。在源域空间的投射元素是“西边的天空下起了雨点,但是东边的天空却依然阳光灿烂。”;而目标域中的映射元素是“女子在堤岸上的青青杨柳中穿行,而男子却在江上的船中高声唱歌”。据此,人们抽象出两域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即两个事件在状态结构上的相同之处:两种状态都不可简单判断是与否。眼前的自然景象和女子的内心情感发生互动反应时,一个认知域就向另一个认知域迁移,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即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这时我们便可以推导出该言语表达的隐喻义道是无情却有情。由此可见,在委婉表达中隐喻的心理基础不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虽然在两域空间的对应元素之间的映射以相似性为基础,但理解委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