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_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71014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_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烛之武退秦师_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烛之武退秦师_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烛之武退秦师_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烛之武退秦师_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_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_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三、教学方法: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运用数字媒体全方位展示。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多媒体、PPT课件、

2、音频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入以及背景介绍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师: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一篇名叫曹刿论战的文章,请问大家还记得他的出处么?是了,正是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左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不过在此之前,老师想先问问大家对于左传一书了解多少?)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

3、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相关拓展: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左传,我国现存

4、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课文的背景、人物故事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因为秦国当时也

5、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u)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烛之武,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相关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了解“城濮之战”。(二)朗读并大体感知文

6、意1、 播放朗读带,同学们跟读,结合注释,注意字音、字义。【字音】汜,fn缒,zhu,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阙, qu,意即门户受损。逢, png。【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ng)(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2、 问题:主要人物?故事梗概?(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

7、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3、 根据故事梗概,理清故事层次。【结构层次】 晋、秦围郑(1段) 烛之武临危受命(2段) 烛之武说退秦师(3段) 烛之武的话有四层意思: 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说明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若亡郑有益于君君之薄也) 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指责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挑拨秦晋关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 晋师撤离郑国(4段)4、 就疑难句式、字词进行讨论

8、和解析。5、分角色扮演。(三)小结,布置复习、预习任务。第二课时(一)复习前一课时内容:(二)解析课文:【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疏通文意】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形势((“晋侯、秦伯围郑”)。战争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9、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

10、(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

11、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离,间秦晋联盟。)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

12、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分析课文特点】伏笔与照应得当。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叙事详略得当。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三)文言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越国以

13、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2、【古今异义】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夫人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4、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3、【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4、【一词多义】(详见课件)(四)、总结并讨论:1、总结人物形象:烛之武: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

15、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