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682500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3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03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03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03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03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3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03讲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上次课我们在伤寒论的“概论”中谈到了伤寒论的作者,和成书的历史背景。也谈到了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怎么变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我们应当知道伤寒论主要的版本是什么。这是我们上次课谈到的内容.今天我们接着讲伤寒论“概论”的第四个问题,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我们首先应当从书名开始讲,现在叫伤寒论,过去叫伤寒杂病论。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伤寒”的含义是什么。0,“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统称叫做外

2、感病。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所以我们常常要把这个概念,写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这个“热”字不是指邪气的性质,而是指这类病证的特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大家说了,“寒”不就是寒冷吗?为什么“寒”可以代替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等所有的邪气呢?因为“寒”字在古代有一个广义的含义,就是泛指邪气.日本有一个医生叫中西惟忠,他写过一本书叫伤寒之研究。在伤寒之研究里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也就是说,把这个“邪字叫做“寒”。这是古代原有的意思。所以“伤寒”之所以有广义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

3、总称是因为“寒”字本身,就可以泛指邪气。不仅在医学上是这样,在文学上也是这样.大家可能有的读过孟子.孟子告子篇有一段话,说现在的皇上执行的政策不怎么英明,大家就给孟子说,你能够经常见到皇上,你见到皇上就给他提一些合理的建议,让他执行宽厚的政策,利国利民。孟子就说了一段话:吾见也罕矣(我见皇上的这种机会和时间也是很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这里所说的“寒之者”是指,我走了,这些献异端邪说的,给他出坏主意、馊主意的那些人就都去了.所以这个“寒”就是泛指异端邪说、馊主意、不良主意的这些人.所以这个“寒”字决不是说,别人拿着冰块去冻皇上。所以在汉代,在古代这个“寒字泛指“邪气”。因此“伤寒它自然就可以代

4、表,人体感受一切邪气所造成的疾病的,这样一个广义的概念。4.,狭义的概念是,人体感受风寒邪气,人体感受寒邪就可以叫做狭义的伤寒。为什么加个风呢?因为风为百病之长,如果只有寒邪,没有风邪带领的话,寒邪不能单独伤人。(因为风邪是善行而数变的,只有风邪带领寒邪才能够伤人。)所以我们在讲伤寒的狭义概念的时候,要将风、寒邪气并称。0.05,人体感受风寒邪气,而且还要加一个“感而即发”,感邪以后马上发病,这是为了除外伏气温病。冬伤于寒,邪气潜伏体内,没有发病,春必病温,这是黄帝内经的话。你说是不是感受了寒邪了,是!可是到春天才发病,它就不叫狭义的“伤寒了,它属于广义的伤寒范畴.所以我们在给狭义“伤寒下定义

5、的时候,是“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这个概念或者说是这个含义是我们要学伤寒论的时候必须知道的,我们的题库里是以名词解释的方式,或者是以选择题的方式,经常出现“伤寒的含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610,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大家琢磨琢磨这个伤寒是什么概念?是广义的概念。难经里说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在这段话里头,它既有广义的含义,又有狭义的含义。“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其中“有中风,有伤寒”的这个“伤寒是狭义的。所以古代关于伤寒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经常在书里用得到。另外,在千金要方引小品方里的一句话说:“伤寒,雅士之词,云

6、天行、瘟疫,乃田舍间号耳”.07。05,这些病,知识分子、医学家把它叫做“伤寒”,可是田舍间,那些种地的百姓们把它叫做天行病、瘟疫病.肘后方里说:“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凡是那些达官贵人,那些知识分子,医学家说文雅的话,把这些病叫做“伤寒,而民间的百姓把它叫做“时行。“天行”也罢,“瘟疫”也罢,“时行”也罢,这都是指的“外感病,都是指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一类疾病.而知识分子们,医学家们都把它叫做伤寒。由此可见,伤寒的广义概念和伤寒的狭义概念,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广泛存在的.0.2,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要把西医的术语翻译成中文。翻译的时候,自然就要寻找汉语中固有的一些词汇来翻译

7、西医的术语。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那种肠伤寒和副伤寒,在翻译的过程中怎么办呢?找来找去,这些伤寒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肠伤寒和副伤寒,就从中医的术语里选了一个词,就选了“伤寒”。应当说,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是专指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劣性传染病,它和中医所说的有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的“伤寒”,含义是不一样的。当然,中医用治疗伤寒病的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去治疗西医所说的那个伤寒病,那个伤寒病在一定的阶段,用中医中药的手段去治疗,还是有一定的疗效的。所以说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09.30,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除了外感病之外的其他的一切疾病,在古代就叫“杂病”。“论是什么意思?我在这里

8、引用了刘勰文心雕龙的一句话:“论也者,弥伦群言,而研一理者也。”“弥”就是广泛的意思,“论是收集的意思,“群”就是众,广泛的收集众多的医家的观点,去研究、去探讨一个问题。因此伤寒论应当是众多医家,治疗伤寒病经验的一个综述、总结.伤寒论是公元2世纪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为什么说它是总结啊?因为它的体裁,伤寒论,伤寒杂病论,“论”的体裁的意思就是一种综述,收集了众多医家探讨治疗外感病,和治疗杂病的这种经验的一个集合。1。00,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谈完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具体谈谈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内容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谈,一个从它1卷2篇各篇都大体是什么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谈。另外,从理、法、方、药的角度

9、来谈。首先我们看10卷2篇的内容。这22篇,第一篇简单地写是辨脉篇,第二篇,平脉篇.辨脉,主要是辨别病脉,平脉,“平”,正常的意思,平脉有一大部分内容是讲平人的、正常人的脉象。当然,“平也有辨的意思,在平脉篇里头也有一部分内容是讲病脉的。这两篇内容属于仲景脉学的精华。12.0,仲景脉学在中医脉学的发展史上介于黄帝内经和王叔和的脉经以至李濒湖的脉学之间的过渡阶段。中国脉学的发展,黄帝内经是奠基,张仲景是进一步发展,而到王叔和的脉经,特别是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使脉诊走向完善.我们今天讲诊断学的时候,用的主要是王叔和的脉经和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的内容。而从黄帝内经到李濒湖的脉学之间的过渡就是张仲景的辨脉

10、篇和平脉篇。因此许多它的脉象主病和我们今天所学的有不一样的地方。1.1,在伤寒论里头,迟脉,我们今天都说是主阳虚,气血运行迟滞才导致了迟脉。可是在伤寒论中,脉迟,既可以主阳虚,而常常主“阴血不足”,阴血不足,气血运行迟滞,因此出现了迟脉.我们以后讲迟脉的时候,“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明明讲的是迟脉是主营血虚。.50,再说这个浮脉,我们今天学的时候都是主邪在表,邪在表,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以脉轻取即得。但是主表的这种浮脉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所以我们学脉学的时候都是这样来讲。但是在伤寒论中,浮脉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热。像白虎汤

11、适应证,“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那个浮脉就主热。像“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那个浮脉也主热.像“心下痞,按之软,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那个浮脉还主热。为什么浮可以主热?主热的浮脉是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实际上主热的浮脉是指“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涌,血管扩张,那么既然血管扩张的话,脉轻取即得,仲景就把这种脉象叫做“浮脉”。但是主热的这种浮脉,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这是和“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的这种主表的浮脉是不同的。10,所以,当我们学习仲景的脉学的时候,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仲景的脉学和后世的脉学,

12、和当今所学的脉学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想研究一下,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由黄帝内经到脉经到李濒湖的脉学之间过渡阶段的脉象主病的话,那么你可以看伤寒论的辨脉篇和平脉篇。15.5,第三篇是伤寒例。伤寒例这篇内容可以看成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的总论。它引用了大量已经遗失的阴阳大论的内容,也引用了黄帝内经的一些内容。它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正常气候的变化,自然界异常气候的变化.讲了外感病的成因和分类,讲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护理原则、预防原则。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个总的论述.我想讲温病的老师肯定也提到了伤寒例对温病学的贡献,所以关于伏气温病的问题在伤寒例中都可以见到。16。45,第

13、四篇是痉湿暍。痉病是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牙关紧急的,抽风一类病;湿病是感受外来的湿邪所导致的病;暍病就是中暑。显然它是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由于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证篇”主要描述的是狭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发生以后,在它的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病证的辨证论治。所以痉湿暍放在这里主要是和后面的狭义的伤寒、中风相鉴别、相比较的。在金匮要略里有“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有证候、有方药,在伤寒论里“痉湿暍病”只有证候,没有谈到治疗方药。17。50,所以在伤寒论里放这样一些内容主要是和狭义伤寒鉴别、比较的。这四篇内容我们的教材里是没有的,我们把它叫做前四篇.如果大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学者,像一个温病学的研究学者

14、,他一定要研究伤寒论中的伤寒例。要专门作为一个诊断教师、诊断教授,要研究脉学发展历史的话,一定要研究伤寒论中的“辨脉”、“平脉”。18。35,中间有0篇内容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太阳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然后就是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然后“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第五开始到第十四中间有10篇内容。这1篇内容我们把它叫做“六经病证篇”。尽管其中有一些内容,比方说“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和“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它不属于六经病的内容,但是它放在后面,一个是和伤寒病相鉴

15、别的,一个是对于六经病病后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比方说劳复的问题、食复的问题、痰饮水湿等等这些问题,怎么进行治疗,怎么进行护理。这篇内容一共98条,涉及到的方剂是112方。有的书上说是 1方,那是因为有一个方子叫禹余粮丸,只有方名而没有药物,所以我们通常说它12方。当然这个统计也不是特别精确的,因为有的加减方他统计了,有的没有统计,当然我们习惯这么说,大家也就这么认可.所谓9条,112方并不是伤寒论的全部内容,只是中间这0篇的内容。而我们在大学里的伤寒论五版教材的原文就选自于这38条之中,大概选了300多条。而我们在本科阶段要求大家特别熟悉、特别掌握,甚至要求大家能够背会的条文也就是100多条,我给大家选了112条。210,前4篇加上中间10篇才14篇,还有8篇我们把它叫做后 8篇。后8篇是什么内容呢?第十五篇是“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哪些病可以发汗,也就是说哪些病适合发汗,所有可以发汗的病证都在这一篇。第十六篇是“不可汗篇”,所有禁用发汗的条文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