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1677003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说课稿 永安槐南中学 罗小兰 大家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把实现我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做为我所追求的目标)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源于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学期教材(北师大版)第五章第五节第一课时。我们知道,新课标下要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本节内容作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好素材,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教材分析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前面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质,本节课开始深入学习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知识,它不仅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

2、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不仅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工具,也为图形相似、图形论证奠定基础。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展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应用“边边边”定理时,发展了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运用“边边边”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动手实践、探究、归纳的能力和发展推理、论证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情感态

3、度与价值观:在丰富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边边边”判定方法的应用。突破策略:利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于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讲清楚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方法和过程。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探究。突破策略:利用分类思想引导孩子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结论。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来突破难点。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并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在

4、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和设计游戏,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深受教育。2.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为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用我来出主意形式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归纳,师生共同经历获得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体验和运用所学内容,设计游戏环节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

5、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新热情。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后,对学生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四、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五个环节: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张扬个性,展示风采设计游戏,加深理解反思小结,作业布置 项目内 容理论依据或意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我来出主意】第29届奥运会在我们美丽的首都北京举办,这是个

6、让我们13亿华夏儿女欢欣的时刻;实现我们一百多年的梦想。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市组委决定在体育场两侧修建两块全等的三角形草坪,其中一块如图所示,施工组想尽快完成这项任务,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继续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揭示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二、自主探索,敢于猜想:课件演示:(设置3个探究活动)以一个条件为起点,接而两个条件,再而三个条件。1.只给一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两个三

7、角形一定全等吗?有几种情况?只给一条边时只给一个角时 2.给出两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有几种情况?给出一条边和一个角时给出两个角时给出两条边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实践、自主探究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合作中学习,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渗透分类的思想活动1、2通过想象,画图比较,不难发现满足这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都不一定全等 3.给出三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我们也可以分情况讨论。三个角相等的情况;三条边相等的情况。(学生主动思考,展开讨论)通过观察,猜想,画图等过程得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而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

8、会全等。3个探究活动(条件由少到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根木条,是否可拼出不一样的三角形呢?(适时小结)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而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新课程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中成长;进一步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由于采用清晰分类探索方法,学生通过想象、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全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分类探究思想。 更好感知三条边确定后,三角形形状大小不变,加深对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结论的理解。培养学生

9、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归纳总结深刻对三角形全等“SSS”判定方法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项 目内 容理论依据或意图教学过程三、张 扬 个 性 , 展 示 风 采活动1在等腰ABC和等腰EFG中,已知AB=EF,BC=FG,则ABC EFG吗?活动2等边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活动3议一议:(1)在下列推理中填写需要补充的条件,使结论成立: 如图,在AOC和DOB中AO=DO(已知) _=_(已知)CO=BO(已知)AOCDOB(SSS)(2)如图,E、F是线段BC上的两点, AF=DE,AB=DC,要使ABFDCE还需要条件_或_练习由学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然后师生

10、评述,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1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解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运用“SSS”条件判断三角形全等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2 类比巩固,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会运用“SSS”判定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四、设计游戏,加深理解比比谁的力气大!一位高大强壮,手持四边形; 一位矮小瘦弱,手持三角形。说说生活中运用到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活跃课堂气

11、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实际不是靠力气,而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不仅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更体现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新课改理念,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项 目内 容理论依据或意图教学过程五、反思小结,布置作业谈一谈:1、你对本节课的收获? 2、提出本节课困惑的地方。作业:1 必做题:2 选做题:3. 思考三角形三个条件对应相等还有那些情况?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活动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业分层次使

12、不同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板书设计多媒体屏幕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探索:一个条件 两个条件 三个条件2.“SSS” :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说明1.关于教材处理:(1)通过“创设情景”、“开展游戏”两个活动,激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2) 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2.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 (1) 在设计中始终关注:如何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和创新。(2) 在学生活动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并在适时给予排忧解难。3.关于评价: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在整个评价的设计中安排多维评价:既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又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发展水平、还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