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五单元).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663350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第五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下第五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下第五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下第五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下第五单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下第五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第五单元).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伟大的悲剧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记叙了英国南极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从南极点归程的途中,由于南极寒冷天气提前来临,饥寒交迫最终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悲壮覆灭的事件。作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赞颂了英雄们悲壮崇高的探险精神。尤其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及其队员的勇敢、镇定、坦然。本文篇幅较长,应让学生在通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题目关键词“伟大”“悲剧”入手,从文段中寻找关键事件、语句进行分析,从而感受文章主题,明确作者写作目的。二、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归纳文章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研读语句,体会“伟大”“悲剧”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感受人物崇高的

2、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及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归纳文章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研读语句,体会“伟大”“悲剧”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四、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及思想感情。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南极南纬90度有一座科学实验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科学家。2002年2月7日,英国的安妮公主到达南极大陆,开始她为期三天的南极探险之旅。安妮此行旨在纪念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登上南极90周年。那么,在茫茫的南极大陆上,斯科特一行人又曾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随作者茨威格一起回到1921年。(二

3、)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1912.1.16白色雪原1912.1.18南极点1912.2.17埃文斯死去1912.3.21912.3.21三人无法离开账篷1912.3.29帐篷里1912.10.291912.11.12(三)研读语段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要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4、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3. 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明确:(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

5、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四)理解主题 1. 根据以上认识,请你谈一谈对文章题目伟大的悲剧的理解。用“悲在 ,而 伟大”的句式表述。 2.介绍阿蒙森南极探险的相关内容,茨威格为什么没有描绘阿蒙森等人的壮举,而是为失败者斯科特一行人写作传记?明确: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

6、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3.诵读课文最后一段,谈谈你的理解。明确: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斯科特一行人所代表的是人类伟大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一个人是因为他的心灵而伟大的。”(五)布置作业同步练习,预习下一课教学反思:22、在沙漠中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2、品读重点语句,体味其精妙。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句,体味其精妙。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影视中

7、见过沙漠吗?请大家回忆想象,描述一下沙漠是怎样的?沙漠既有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更有白居易所形容的“昼行夜伏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悬”的险恶。然而,1935年法国一位优秀的飞行家圣埃克需佩里在飞往印度途中,飞机不幸失事,坠毁在沙漠中,他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他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篇文章在沙漠中心(板书)作者是圣埃克絮佩里,法国作家,飞行家,主要作品有夜航、人类的大地、小王子等。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并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1、在沙漠中心,“我”遭遇了哪些痛苦与煎熬?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

8、渴。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感到呼吸困难。找不到任何水源,连露水也没有。走了很远的路,却没有脱离困境。身体虚弱并产生幻觉。沙漠里白天炽热,夜晚寒风侵袭。2、面对这些痛苦,作者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先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痛苦绝望(我跑不动了 大限到了 冻死的想法 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平静(一种超越任何希望的平静 回忆所从事的工作、接触的人)乐观(工作中,我是幸福的 我没有一点遗憾 我总算是呼啸过海风 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看到了在作者痛苦与绝望中,变得平静、乐观,重新充满生的渴望。于是,他对同伴说:“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

9、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求生的渴望?(上路 继续)所以朗读是我们要重重的读,来表达作者这份坚定,一刻也不会卸下的精神。大家试着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3、作者从绝望,痛苦中变的平静、乐观的原因?1)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2)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3)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这不仅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而且语言也十分优美,富有表现力,现在请大家跳读课文,并思考:1、你认为心理描写最成功的句子是?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

10、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鹰爪(被陷沙漠的痛苦,无奈与茫然)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极度寒冷与缺水中,我失望、痛苦)于是,我忘了埋在沙子里的躯体。我不再动弹,永远都不会感到痛苦。(濒临死亡的平静)2、你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是?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黎明相对于黑暗,比喻飞行中的发现,这与农民盼望春天来临一样,有春种才有秋收。飞行途中有“中途站”的补给,才能到达终点的希望,所以中途站对于飞行员来说是福地。)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海风了。我从事的是危险的工作,经常面对的是失

11、败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但我无怨无悔,只要我奋斗过,也死得其所,死而无憾。3、你认为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先找出,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其妙处)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身不由己地踏上还不是很不幸。(虽死面对死亡, 作者却能坦然面对(没有恐惧),反而说还不是很不幸,可见其大无畏的精神,可见是我们遇到挫折与失败,要像作者一样,坚强地面对。)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重来。(永不放弃,孜孜以求事业的精神)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我的生活是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紧密相连的,而城市的人的生活是指庸碌了,没有追求了,没有追求的平常人生活。)教师

12、预备描写优美的句子并相应作赏析: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中寒风刮得又猛又急,来势汹汹,令人无法躲避,“冲”写出了风来的气势之大之狂。)如果将其改为:寒风吹得我团团转,难以躲避。你认为表达效果怎样?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点眼泪的心(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我的极度干渴、缺心)A、如果删去三个“干枯”可以吗?为什么?B、如果改为: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你认为表达上有何不同?(不行,不能构成反复,表现不出心灵干枯的程度,与我面临的绝境,不如原文那样强烈)四、感悟体验积累关于探险的名言和故

13、事。五、作业布置同步练习,预习下一课。教学反思: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课时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

14、光盘和图片导入新课。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这

15、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2、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3、教师小结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四、重点研读赏析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2、自主探究A、找出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