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侧切术后护理方法与措施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1636758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阴侧切术后护理方法与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会阴侧切术后护理方法与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会阴侧切术后护理方法与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阴侧切术后护理方法与措施(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会阴侧切术后护理方法与措施 20092009- 中外健康文摘2009 年第 16 期供稿文/董春花(湖北省大冶市殷祖卫生院 湖 北大冶 435129)导读会阴切开缝合术为产科常用手术之一,目的是避免严重会阴裂伤,减少新 生儿窒息,提高母婴生存质量。会阴切开缝合术为产科常用手术之一,目的是避免严重会阴裂伤,减少新 生儿窒息,提高母婴生存质量。而产妇在行侧切术后护理很重要,如果在护理当 中处理不当可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产妇产褥期痛苦,还可形成斑痕,影响产 妇的身心健康。我院通过分析观察实施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患者的伤口愈 合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受到产妇和家

2、 属好评,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2007年8月2008年5月期间收治的110例侧切术产妇。年龄22 34岁,平均27.5岁。侧切口长度为2.05.0cm,平均长度3.2cm。缝合24 针,大部分切口缝合 3 针,用可吸收线埋藏缝合,病程 24 天,平均 2.8 天。 会阴切口一级愈合 75 例,二级愈合 32 例,三级愈合 3 例(合并严重阴道炎、重 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各 1 例)。2 护理方法与措施2.1 预防护理 在接产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刷手消毒,在接产过程中应严格 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如发现器械和纱布有污染应立即更换,充分保证无菌区域 及无菌物品的无菌。产房严格执行每日、每

3、周的消毒制度,紫外线应每日照射2 次,每次1 h,产床应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擦洗,凡进入产房的人员必须佩戴口 罩、帽子、换产房拖鞋,并限制人员进入,减少过多人员走动。侧切伤口应用无 菌纱布覆盖并填塞,以减少出血及感染;对于胎膜早破、羊水粪染的产妇应及早 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在侧切手术中严格进行消毒处理,彻底消除污染物,将产妇 感染率降到最低点;保持会阴部干净、干燥,每日会阴冲洗 2 次,冲洗时应一人、 一镊、一盘,预防交叉感染。对于营养不良、血红蛋白较低的产妇,应做好产前 预防措施,必要时给予输血、氨基酸、维生素类以增强产妇的抵抗能力;对于血 糖偏高的产妇,应做好产前预防工作,采取及时有效措施,使

4、产妇血糖趋于平稳。2.2 护理观察 术后注意体温变化:术后要及时观察产妇的体温变化,对产 妇术后体温在38C以上者应及时寻找原因,发现情况果断处理。密切观察术后 切口:术后当日如出现切口部位硬肿,轻压有少量鲜血流出,则提示缝扎留有死 腔或结扎不彻底,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以免影响切口愈合;术后 23d 局部 出现红肿热痛,轻压切口有脓液和血性液体流出或于线结处见脓点,应及时引流 并行相应处理。2.3 一般护理 产妇采用健侧卧位(创面在上), 以便伤口内的积血利用体位 引流,同时也可防止分泌物和细菌的入侵感染,防止伤口并发症发生。侧卧位还 有利于子宫复原,有利于血液循环。仰卧位时间不宜过多,可在疲

5、劳时做一短暂 的调整。长期的仰卧容易在重力的影响下导致子宫后倾、后屈,发生或加重腰痛、 腰酸。伤口疼痛严重者,可服用镇痛药。伤口万一裂开,应立即通知医生急诊II 期缝合。大便失禁者,属于肛门括约肌断裂,大部分经过处理, 5d 之后可恢复 正常。属于会阴肌松弛者,可进行缩肛动作,以尽快康复。会阴切开,有时还有 可能引起性交疼痛,这与肠线尚未完全吸收、疤痕收缩或阴道伤口肉芽形成有关: 如属于残留肠线或疤痕的原因,可2次/d进行会阴湿热敷,如属于肉芽的原因, 则应找医生处理。术后24小时后还可用60W的白炽灯或红外线灯照射,每日2 次,每次 30 分钟,灯距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好,不可太近,以防烫伤。2

6、.4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临产后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心理护 理,取得产妇的信赖与配合,使之顺利经阴道分娩。会阴切开术后产妇往往有情 绪低落、失眠、健忘、悲观失望或烦躁不安等表现。据研究1,情绪对创伤的 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情绪稳定者,伤口愈合的速度比情绪异常者要快,所以做好 侧切术后心理护理更加重要。要及时发现产妇的情绪和行为变化,重视产妇的主 诉,及时处理其不适如伤口疼痛等;对有需要的产妇提供心理咨询,鼓励产妇表 达不良情绪,并对不良情绪加以疏导;鼓励产妇及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加快身体康复。参考文献1强君,宗艳丽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J山东医药,2004,44(5): 5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