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难点指导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63535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难点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难点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难点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难点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难点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难点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难点指导(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难点指导第1章 绪 论(一):组织学的概念: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机能关系的一门学科。(二):组织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普通光镜技术、特殊光学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组化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原位杂交术、体外培养与组织工程技术以及组织和细胞的定量术。第2章 上皮组织(一):微绒毛的光镜、电镜结构以及功能特点:微绒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状突起,直径约100nm。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质,胞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了细胞的表面面积。(二):纤毛的光镜、电镜结构以及功能特点

2、:纤毛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电镜观察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包绕,内有细胞质,胞质内有微管,根部连于基体,由于微管的存在,纤毛可单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放出去。(三)上皮细胞侧面的连接结构的光镜、电镜结构及功能:紧密连接 又称闭锁小带,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紧密连接除其具细胞间连接作用外,尚有闭锁作用,以防止外物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和组织液溢出组织之外;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桥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是一种很强的细胞连接;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

3、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四)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结构特点: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电镜下可分为三层,由上而上分别为透明板、基板、网板。是两者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透过膜,并有支持、连接作用,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质膜内褶是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下陷而形成的一些微小皱折,皱折之间的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其生物学意义是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面积,有利于上皮与其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半桥粒是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与其下方的基膜间形成的半个桥粒样结构,可将上皮细胞牢固地连接在基膜上。第3章结缔组织(一)

4、结缔组织的特点: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无极性,不与外界接触,有充填作用;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功能。(二)固有结缔组织分类: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网状纤维的形态结构、功能及主要部位: 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成分,新鲜时呈白色呈波浪状,分支并相互交织成网。要由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在细胞外聚合成胶原原纤维,胶原原纤维再被粘结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韧性很大,抗拉力强;弹性纤维含量较胶原纤维少。新鲜时呈黄色,弹性纤维较细且粗细不等。断端常回缩卷曲,有分支并交织成网。弹性纤维富于弹性;网状纤维较细,分支多

5、,亦交织成网。用银染法染成黑色,又称嗜银纤维。第4章 软骨和骨(一)软骨的分类:软骨是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则由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构成。根据软骨基质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 (二)透明软骨的结构和功能:透明软骨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关节软骨、肋软骨、气管、喉和支气管等处;其组织结构包括软骨基质、纤维(胶原原纤维)、和软骨细胞;胶原原纤维由II型胶原蛋白聚合而成,HE片上看不到纤维,因其与基质的折光性一致;软骨细胞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软骨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基质和纤维。软骨膜可分为两层,外层为较致密的胶原纤维,内层

6、纤维较疏松而细胞较多,其中有些梭形的小细胞,称骨原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三)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结构和功能:弹性软骨的结构特点是软骨基质中含大量交织的弹性纤维,使软骨具有很强的弹性,主要分布在耳廓和会厌等处;纤维软骨 的基质中则含有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HE染成红色,基质较少,主要分布在关节盘、椎间盘和耻骨联合等处。(四)长骨骨干骨密质的结构: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扁骨的表面。结构:肉眼观不见松质骨的网孔状构型。骨板排列很规则、层次多、紧密结合,故名密质骨。根据骨板的排列方式,可分为环骨板、哈佛氏系统( 骨单位)和间骨板。第5章 血液(一)造血器官的演变:人胚第6周肝开始造血

7、,并持续至第5个月。继肝之后,脾也出现短暂的造血功能。从胚胎第4个月至终身,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二)红骨髓:成人的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及长骨骺端的松质骨中。红骨髓的结构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是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三)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有(1)自我复制,保持自身的特性不变。(2)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受造血生长因子、细胞动员剂等因素作用,造血干细胞能大量分裂。(3)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并由此分化为各系血细胞。(四)造血祖细胞: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它失去了自我复制的能力,依赖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来补充

8、;造血祖细胞也失去了多向分化的能力。 (五)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其形态变化规律是:(1)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则是由小变大。(2)胞核由大变小。(3)胞质由少变多(4)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第6章 肌 组 织(一)肌组织的概念:肌组织由肌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没有特有的细胞间质(与上皮及各种结缔组织不同),其结缔组织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规律地沿肌原纤维长轴排列。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有序排列组成。肌球蛋白分子的头是ATP酶,能与ATP结合。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9、;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又称T小管,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又称纵小管。肌浆网沿肌纤维长轴纵行排列并包饶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肌浆网膜上有钙泵蛋白(一种ATP酶),有调节肌浆中钙离子的作用。(三)骨骼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基础与原理:神经冲动传至肌膜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迅速传至终池和肌浆网,肌浆网膜上的钙泵活动,释放大量钙离子到肌浆内钙离子与TnC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构型发生变化,使肌动蛋白单体上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并迅速与肌球蛋白头相接触肌球蛋白分子头上的ATP

10、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和杆发生屈动,头向M线方向摆动,将细肌丝拉向M线细肌丝沿粗肌丝向A带内滑入,I带变窄,A带长度不变,H带缩窄或消失,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第7章 神经组织(一)神经组织的组成: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二)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其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可分别包卷多个轴突。中枢有髓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无基膜,髓鞘内也无施-兰切迹;且由于髓鞘的绝缘作用,其冲动传到呈跳跃式,传导速度较快。(三)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由施万细胞包绕神经元的轴突构成。两个相邻施万细胞之间的缩窄

11、称为郎飞结,施万细胞内外侧胞质的通道是施-兰切迹 第8章 神经系统(一)脊髓灰质的组织结构:脊髓灰质分为前角、后角和侧角。前角内的神经元为多极运动神经元,胞体大,树突多,胞浆内尼氏体丰富,其轴突粗而长,内含尼氏体;侧角内则为内脏运动神经元,中等大小,是交感神经的起始运动神经元;后角的神经元类型较为复杂,分散或成群分布,主要接受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传入的神经冲动。(二):血-脑屏障的结构、功能和意义:由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胶质界膜三层结构共同组成。其中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为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为紧密连接,故内皮细胞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它能选择性的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又能阻止有害物

12、质进入神经组织,来维持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第9章 循环系统(一):动脉的分类,大、中、小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动脉根据其管 径的大小,将动脉主要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三级,均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膜组成。其中以中动脉的结构最为典型,中膜层变化最为明显。中动脉又称为肌性动脉,内膜分为内皮和内皮下层,其内弹性膜较为明显,中膜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外膜也有明显的外弹性膜;大动脉又称为弹性动脉,其内皮下层较厚,但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主要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小动脉也属于肌性动脉,可有明显的内弹性模,中膜有2层以上的平滑肌,但一般无

13、外弹性膜。(二):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由内皮细胞和基膜构成。内皮细胞外的基膜只有基板,且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有周细胞的存在。(三):毛细血管的分类: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1、连续型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肌组织、缔组织、肺、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内。有以下结构特点:内皮细胞无窗孔 。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是内皮向血管外输送物质所形成的征性结构 。内皮之间有 紧密连接 。基膜完整;2、有孔毛细血管通透性大,主要分布在肾小球的血管球,胃肠粘膜,肝小叶内,某些内泌腺。特点:内皮细胞上有窗孔,孔上有隔膜,厚度4-6nm。也有吞饮小泡,少。有连接结构和细胞间隙。基膜一般是连续的;3、血窦又叫

14、窦状毛细血管,管腔很大的毛细血管。管腔不规则,大小不等,内皮间有较大间隙 ;结构差别也大:内皮有的有孔,有的无孔,基膜完整,或不完整,甚至无基膜。分布:肝、脾、骨髓、肾上腺皮质等。(四)微循环的概念、组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心血管系统在组织内真正实施物质交换的部位。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第10章 免疫系统(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生理意义:单核细胞及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统称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组成包括:单核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巨噬细胞、破骨细胞、肝kuffer

15、细胞、小胶质细胞等。功能:吞噬、捕获和呈递抗原、合成和分泌作用。(二)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有下列数层构成1.连续性毛细血管的内皮 2.内皮基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连续包绕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三)淋巴结的结构与功能: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和皮质淋巴窦组成。浅层皮质含淋巴小结及小结之间的薄层淋巴组织,主要由B细胞构成。副皮质区位于皮质的深层,为弥散淋巴组织,由深层皮质单位组成。髓质由髓索及髓窦组成。髓索为索状的淋巴组织。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的结构相同。淋巴结的功能(1)滤过

16、淋巴液(2)进行免疫应答 第11章:内分泌系统(一)垂体门脉系统:大脑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形成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该毛细血管网下行到结节部汇集形成十余条垂体门微静脉。这些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再度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二)下丘脑和腺垂体关系:下丘脑视上区和结节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释放激素或释放抑制激素经轴突释放入漏斗处的第一级毛细血管网内,继而经垂体门微静脉系统输至远侧部的第二级毛细血管网,调节相应腺细胞的分泌活动;腺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又可通过垂体血液环流,到达下丘脑,反馈影响其功能活动。(三)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直接相连,二者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下丘脑视上区的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