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补充资料史学方法的考查方式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56053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轮复习补充资料史学方法的考查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一轮复习补充资料史学方法的考查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一轮复习补充资料史学方法的考查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一轮复习补充资料史学方法的考查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一轮复习补充资料史学方法的考查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轮复习补充资料史学方法的考查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轮复习补充资料史学方法的考查方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轮复习补充资料史学方法的考查方式一、史料的分类与使用1、史料的分类(1)按形式分:实物、文献、口述、图片、音像等史料。(2)按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件的某些遗存,如文 物遗迹、原始文件、 档案等。第二手史料是指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 如历史学 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在历史资料研究中,无论是文字的、实物的资料, 还是口头叙说的资料, 凡是由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 由同时代人 记录下来的资料, 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 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 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 比较间接的证据

2、,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历史越久远,第一 手史料越不易得, 越要依赖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文献史料中 第二手的居多, 而口述史料辗转相传, 更需要仔细甄别。 但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 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史料的撰写者有时也会 “当局者迷” ,反倒不如后人或者局外人看得全面、客观。有的历史记述者还因特定利益驱 动,导致刻意捏造和虚构。通常就某个研究对象来说,史料常常是零散片断的,研究者把它 们整合起来,对比研究,就可能揭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原貌。例 1 材料

3、一:汉朝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 为后人提供的许多关于黄帝、大禹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材料二: 1937 年 12 月,日本法西斯分子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李秀英是当时 对日本军人进行抗暴后幸存下来的中国女性。 几十年来李秀英一直用自己脸上的伤痕控诉着 日军的暴行,最近江苏省已将这一段史实编入了小学教材。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 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 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选自邓小平 1992 年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

4、要点(1)材料一中史记是否可以作为研究黄帝时期的原始资料?请阐述你的理由?(2)材料二中的口述资料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理由是什么?(3)上述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请说明理由。(1)不可以。理由:司马迁与他们不是同时代人,黄帝和大禹的年代没有文字,关于当时 的情景也是一代一代留下来的传说而已。(2)可以。理由:通过南京大屠杀当事人受害者亲自口述而公诸于世的。( 3)材料三是原始材料,因为它直接选自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未经史学家(或学者 )修改或转写。例2材料一:“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 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

5、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 齐如山回忆录( 1 )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一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 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1 )同意第一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 同意第二种看法: 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 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 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色彩, 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 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 料。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 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 戊戌政 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 ,由于作者就

6、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 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 2008-12-07(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 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2)缺陷: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重大事件,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 注意: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收集多方面的史料。2、辨别史料真伪 要考辨真伪就一定要有证据,证据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书证、物证和理证。书证,是指 各类书籍文献;物证,是指实物或遗迹;理证,是指运用常识和推理证明。要辨伪必须全面 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辩定真伪

7、,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用为证据。鉴别史料的一般方法:(1)要详细占有史料,才能去伪存真 史料是否正确,不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这有一个深入分析、比较和研究的过程。为此, 必须拥有足够的史料,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才能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陈垣先生 在论及自己如何做学问时,谈到这方面的体会,他说: “一、凡事之传说,不论真伪,必各 有因; 二、研究讨论一事, 如证据未充分时, 决不可妄下断语; 三、读书时遇细微异同之处, 亦不可忽略。 ”以前提到宋高宗生母韦氏被俘时的年龄,据宋史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所载推算,是48岁;可是靖康稗史开封府状却记载为38岁,这10岁的细微差别,往往容易为人

8、忽略。可是一旦抓住了这个差别以后,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考证, 可以证明开封府状的记载是正确的。宋廷所以要将韦氏的年龄增加 1 0岁,原来是为了掩盖她在金国时再嫁女真贵族并生有二 子的“宫廷丑闻” 。看似一位后妃年龄记载的差异,无足轻重,却揭开了宋钦宗和被俘北去 的所有宗室、后妃、公主、驸马所以不能返回南宋和绍兴年间严禁野史的真实原因。(2)正确采用理证等方法来鉴别史料。理证的方法, 即以自己的学识积累为基础, 按情理进行判断, 以逻辑推理加以证明。 如宋 史艺文志经解类有颜师古 刊谬正俗八卷,儒家类又有颜师古 纠谬正俗八卷。“刊” 与“纠”意思基本相同,从书名判断,两书当为一书。考

9、新唐书艺文志经解类有颜师 古匡谬正俗八卷,可知宋人为避太祖“匡”字之讳,或改“刊” ,或改“纠”所至。(3)借助考古发掘来核实史料史书记载南宋京城有一座属于修内司的官窑,由于长期找不到窑址,人们对这条史料一 直持怀疑态度。直到 1 998年,考古工作者在杭州凤凰山老虎洞附近找到了那座官窑,才证 实了这条史料的正确性。(4)本证、旁证是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 本证使用史书自身的有关记载进行鉴别,证明真伪。例如:如果要考证史记 高祖本纪和汉书 高祖本纪中跟从刘邦起义的五诸侯记载的 错误,可以参考二书中的陈平传和功臣表 。旁证使用别的史书所载内容进行鉴别,辨别真伪,适用场合多于本证。 例如:元史 李谦传

10、载: “谦幼有成人风,始就学,日记数千言,与徐世隆、孟祺、阎复 齐名,而谦为首。 ”为证明上述“徐世隆”实为“徐琰”之误,有人以秋涧集和新元 史二书之徐世隆传 所载, 证明世隆乃谦之前辈, 两人非同时代人; 又以国朝文类 祭 徐承旨文、王文忠集 书徐文贞公诗后所载,证明此处之“徐世隆”应为“徐琰”之误 (参见赵树廷等元史李谦传勘误一则 ,载中国史研究 2001年第 3 期) 例 3( 2013 浙江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 是否真实。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 .历

11、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析: 本题以甲骨文证实 史记记载了商王世系的真实性为切入点, 旨在考查学生描述阐 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属考古发现, 史记对商王世系的记载及对其 后世长期的不确定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其证明, 说明了考古发现是历 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 项正确; 实物资料可用来验证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文献资料是我们了 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实物资料可以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 纠正文献的记载的错误, 还 可以填补文献资料的空白,但不存在谁更真实。),A项所述不确却;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从

12、体现;考古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历史记载中当事人的文字记述、 社会遗存等不一定非要经过考古发现来证实,排除 C 项。【对讲】关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1、甲骨文的记事资料,使人们有可能结合文献记载和其他考古资料,粗略地描述商代社会 历史的概貌。2、甲骨文的史料还可与现存古文献相应证,以补证文献史料的依据、不足或错误。3、甲骨文本身也是一种形象化的史料。关于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关系1、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是作者对当时历史的反映,但并不完全是当时真正的历史。历史题 材的文艺作品通常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 (真实历史) 的看法, 所以会对当时真实历史有

13、所修饰。 因此, 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源于真实历史, 但又有别于真 实历史。2、确定历史文献的准确性,要求研究者既要判断文献中的叙述的合理性,又要判断叙述人 的可靠性。文献中描述的事件发生时作者是否在场。 作者是事件的参与者还是观察者。 作者准确 描述这类事件的资格。 作者对事件的感情成分有多少。 事件的结果跟作者是否可能有利 害关系。例 4( 2013 年新课标卷二 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 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 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 ,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 史记关于黄

14、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本题属于对史学理论的考查, 力图通过司马迁编撰 史记 过程中关于对黄帝的记述, 让学生了解史学编撰过程及处理原则。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可以判断A错;材料中“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与“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可判断C错;D项材料未体现“最完整” 、“最真实” ,故不选。从材料中可知,司马迁在记述黄帝的过程中,碰到 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相矛盾,而结果是司马迁 “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事迹。由此可以判 断 B 项完整体现了题意。【对讲】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何联

15、系和区别远古传说: 在文字发明以前, 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 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 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 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既有联系, 也有区别。这要从两个方面去对待,一方面, 不能把传 说当作真实的历史, 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学的真实性、科学性。 另一方面, 又不能用历史事实 去衡量远古传说。 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成分, 从点滴中去寻找历史现象 的客观存在。例 5(2011年 4 月河南省统测 45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王国维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贡献,是从研究王亥之名始。王国维将“王亥”二字定为人名, 这个人名为不少古书所传写, 且有不同写法, 经发现了甲骨文已有的写法, 就可 以用之校定古书了。再深入一步,王国维又考定史记关于殷商世系的文字,不过是“传 闻”或“假想” ,这次却得到了证明。这不但说明了甲骨文的发现“使世人知殷墟遗物之有 裨于经史二学者有如斯也” ,反过来又证明了史记关于这问题记载的科学性。摘自刘恒王国维评传第 11 章“国学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材料二 自昔大师巨子, 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 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 为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