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思想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1544078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教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思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培训资料之现代教育思想主讲教师:田发军绪论1.什么是现代教育思想? 以我国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基础,以世界现代化进程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时代背景,研究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以阐明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重要规律的教育思想。 2.现代教育思想的结构 1.政策型的教育思想:是指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 2.理论型的教育思想: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以抽象的理论形式存在的教育思想。 3.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是指由教育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3.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的意义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

2、育设施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和教育思想现代化,其中设施是物质基础;制度是政策保障;思想是教育现代化的观念条件、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 4.有代表性的现代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 科学教育思想 人文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一、素质教育思想1.素质 以人的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心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基本品质。 素质具有遗传性、多样性、个体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征。2.素质教育思想的政策来源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 1996年,“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把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素质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提高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改变应试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4.素质教育的内涵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定性),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定向),造就“有理想、

4、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定位)的社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定点)。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5.当前素质教育的存在误区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特长教育即素质教育 以“培养素质”加重学生负担6.素质教育思想的正确解读 第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包括三个层次。 第二,教育内容

5、的基础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和基本生活能力。 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和发展的空间。 第四,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既要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要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良好发展。兼顾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需要。素质、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对应关系 素质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自然素质身体素质教育 体 育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 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教育 德 育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教育 智 育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审美素质教育劳技素质教育 美 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五,重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

6、变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 第六,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7.素质教育思想的实践问题(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倾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教育价值观不同: 应试教育传统教育价值观片面性 素质教育现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性教育内容不同: 应试教育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导致教育课程发生不正常的倾斜。 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善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教育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授之以鱼”重教轻学、重知轻

7、能、重记轻思。 素质教育“授之以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评价不同: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主要以成绩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 素质教育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标准。 2) 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全盘否定考试。 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而“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目的。 “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3)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条件 加大教育投入 改革人事体制 提高教师素质 改革考试制度 二、主体教育思想1.主体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后教育思想的解放 对应试教育的批判 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 2

8、.对于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的不同认识(1)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 教育过程完全由教师操控,教育活动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学生很少有什么自主性可言。(2)片面强调学生为中心 把教师放在学生学习的从属地位上,削弱了对学生的引导,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知识经验的学习,使学生的成长受制于个人狭隘的零碎的经验,不能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出发点是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有时候它可能会导致一些误解,使有的老师认为教师的“主导”应该凌驾于学生的“主体”之上,有可能出现教师处处都要主导,在该让学生作主的地方却仍然不放手的现象。3

9、.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1)学生是自身学习和发展活动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 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主体,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 活动的过程 学生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又认为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育的任务。 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两个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育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3)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

10、体性作为一项核心标准(4)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 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合理师生关系的要点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4.主体教育思想的实践运用(1)树立现代的教育本质观 传统观念:教育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授受”活动。教育的结果,即学生学到了什么,主要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以及教得如何。 主体教育思想:教育是学生在教育者为其创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的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对各种内外影响加以消化吸收、自我发展的过程。(2)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 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在解放学生的同时,解放教师,解放学校,还教师和学校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和

11、权利。 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教学和班级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3)建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 要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 这里的权威是指教师和教材,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也是普通人,教材也可能有不足之处。 打破对教师权威的崇拜是指学生不能迷信教师的权威,并不是说教师不需要教学的权威性。 宁鸿彬的“三三原则” 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 三欢迎:欢迎课上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反驳老师的观点。 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使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 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三、创新教育思想1

12、.什么是创新? “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的含义要宽。发明创造是指首创的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效益。2.创新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1)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本职能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时效性。二、无限增殖性。知识的类型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 是谁的(who) (2)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3)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维持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 2011-3-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