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540506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3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3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课前预习:1、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如夸父逐日 2、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3.寓言就是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主要特点是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 情节、结构简单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4.读准字音仞(Rn )、惩(chng )、塞(s )、迂(y )、荷(h)箕畚(bn )、龀(chn )、匮(ku)、亡(w)、厝(cu

2、 ) 5、划分句子停顿。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6、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杂然相许 ( .赞同 ) 惩山北之塞 (苦于 ) 且焉置土石( 况且 ) 何苦而不平( 愁 ) 寒暑易节(交换) 河阳之北(的 )而山不加增(增加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都 ) 固不可彻(顽固 ) 虽我之死(即使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尽) 【课内思考】一、自主探究,释疑解惑。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通假字:反一返 惠一慧 亡一无 厝一措一词多义:方七百里 (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候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曾不若孀妻弱子(连

3、)曾益其所不能 ( 通“增”增加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 今亡亦死 ( 逃亡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人惧其不已也(人称代词 )2、词类活用A.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3、特殊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B.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C.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

4、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二、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三、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四、.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目光短浅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你认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五、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

6、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叟”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六、课文告诉人们什道理?明确:(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七、对比烘托手法在文章中是如何巧妙的运用的呢?。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

7、。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所以有了神人的帮助,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九、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8、课后拓展检测】一、1.解释词语箕畚:用箕畚 汝之不惠通“慧”,聪明帝感其诚 被感动 2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二、中考真题演练阅读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

9、,错误的一项是(D)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目的是:(B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B)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河曲智叟亡以应。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