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街坊)芦村渡口的回忆(一)27期.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153612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街坊)芦村渡口的回忆(一)27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走进街坊)芦村渡口的回忆(一)27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走进街坊)芦村渡口的回忆(一)27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进街坊)芦村渡口的回忆(一)27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街坊)芦村渡口的回忆(一)27期.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芦村渡口的回忆 目前,东莞余存13个渡口,遍布在麻涌、中堂、沙田等水乡镇街。在现代,更多的桥梁早已取代了当年的渡口,摆渡逐渐成为过去。但是在村民的心中,渡口是他们难以割舍的一份回忆。本报将分两期回忆我镇芦村渡口的点滴,走进芦村渡口摆渡人李顺华父子。早上六点钟,当阳光挤破薄云,洒在东江面上,今年55岁的李顺华与他的儿子李淦全迈上了渡船,开始他们一天的工作。在渡口边,有几个或挑着药材,或骑着摩托车的村民,早已等候着。这里是高埗镇的芦村渡口,很少人知道芦村渡口的具体年龄,只知道自芦村村落村时,它已存在,而渡口旁垂须着地的细叶榕也已经有280多岁。据村内老人介绍,芦村和滘联以前合称芦村乡。30年前,芦

2、村渡口还用木船摆渡,到滘联去耕田的芦村农民,扛着农具、挑着箩筐,坐着木船来往于两岸,一天的生活就从摆渡时的搭讪聊天开始了。类似的渡口,东莞一共有13个,分布在沙田、麻涌、中堂等水乡片区各镇,它们成为最早维系东江河两沿岸人情谊的“桥梁”。渡口成为村民难以割舍的情随着经济发展,“撤渡建桥”逐步开展,一些渡口或将很快淹没在历史记忆里。2007年,距离芦村渡口约100米的芦村大桥建成通车后,一部分人选择开车从桥上过河,渡口的生意也比以前差了一些。不过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来往渡口的村民及新莞人仍然络绎不绝,船停岸后,乘客们陆续上船,到滘联买菜、看病的阿婆,到高埗打工的,在高埗市场卖鱼的万江滘联和高埗芦村

3、就这样被一只船连接了近百年。黄婆婆今年70多岁,她每天都会坐轮渡到滘联的市场走走,她回忆起芦村渡口昔日的繁荣时,不禁惋惜地说:“从芦村渡口走下来后,便是这条麻石路,它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曾经是繁华的市场,茶楼林立,下船后就可以买东西。后来,老人们一个个都走了,儿孙转了行,这条路也就慢慢没落了。”芦村渡口摆渡接新娘芦村和滘联两边的姻亲关系,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而最让芦村人欢喜的,莫过于用木船接新娘。新娘蒙着红盖头,坐在船上,轿子就停在渡口的另一边,新娘下船后,便坐上轿子,迎亲队伍也跟着走。后来结婚,新娘不坐轿子了,坐船过了河,就上了新郎的自行车,两人载着欢欢喜喜回家。芦村渡口对熊英(化名)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她当年就是坐船过河,丈夫再用自行车接回家。熊英笑呵呵地说:“当时自己就坐在自行车上,从芦村过滘联时,新娘的嫁妆都放在船上。”“我摆渡十年没遇到过用船接新娘了。”李顺华说,现在有了车,直接开车迎亲了。李顺华的儿媳也是从滘联嫁到芦村,当初结婚时,李顺华就想让儿子骑摩托接媳妇,再坐船过河,后来大家觉得用汽车更、体面,于是没有成行。从以前的木船摆渡,到现在的轮渡,虽然过渡工具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但是芦村渡口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村民的心中,它就像是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一同见证了两岸人家的迎来送往和上百年故事。下期,我们一共走进芦村渡口摆渡人李顺华父子,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熊燕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