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50890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高效课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生物高效课堂2014-04-04 11:14 来源:高中生物论文有180人参与在线咨询一、课堂教学如果把教学比作建一所高楼,课前准备是为建设准备物资,那么课堂教学就是真正的建设。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第一,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导入。良好的课堂导入无疑会让整节课有一个好的开端,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不能一一论述,因此在此仅对其中的趣味导入、材料导入、直接导入三种方式进行简单介绍。所谓趣味导入即是用一些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如在介绍“植物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时,教师可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情况展示给学生看,条件允许的话

2、,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并辨别;在学习“DNA结构”时,教师可以将DNA双螺旋模型、RNA模型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材料导入的材料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等,这些材料既可以是教师准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如运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耳熟能详的谚语材料导入即将学习的遗传与变异知识,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如“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这种不做任何铺垫的导入方式,可以更加直接地开始教学,也比较适应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模式。第二,

3、优化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播放视频、幻灯片,或者利用生物教学模型进行模拟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求知欲。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刻刻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每个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水平等,同时教师还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多提问、敢提问,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嘲笑,并在适当的时候加大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不同量、不同深度的知识传授。再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4、,几个人一组,共同对学习内容进行探讨,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去向教师请教。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对一些生物现象(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学习中遇到的)进行观察、实践、探讨、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改良考核机制。传统的评判标准仅限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新时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考虑学生的各个方面,如课堂表现等。这种科学的评价方式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高生物课堂的

5、教学效率。二、课后巩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教师在抓好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课后的巩固环节。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可以合理地降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对学习高中生物有充足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其次,教师可以有效地控制作业数量,避免过于繁重的作业磨灭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让生物作业少而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教师还应多布置一些和学生生活环境有关的生物课后作业,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状况”时,教师可将作业布置为让学生种植并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充分将课后作业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学生自己在课后也应根据个人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自主进行各种课后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训练,如自己去图书馆借书学习,看与生物知识有关的视频,听一些有益的生物讲座等。通过这样的课后巩固,一定可以更好地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三、结语教育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路仍然很长。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抓好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让高中生物教学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越走越远!作者:刘明庆 单位:江西省湖口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