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学校-刘光德.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150422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农业学校-刘光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重庆市农业学校-刘光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重庆市农业学校-刘光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重庆市农业学校-刘光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重庆市农业学校-刘光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农业学校-刘光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农业学校-刘光德.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扎根农业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重庆市农业学校创建于1917年,开设有29个专业,在校学生10981人,教职员工503人。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以农立校、为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扎根农业行业不动摇、坚持培养农业人才不动摇、坚持发展农业专业学科不动摇、坚持以服务农业行业为己任不动摇,累计培养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10万余名。一、立足产业发展,培养技能人才,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方向构建专业学科。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设置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新兴行业四大专业群共计22个农业专业。重点打造了现代农艺、现代园艺、畜牧兽医3个精品专业以及农业机械、特种养殖、观光农业、农村

2、电气技术、农产品加工与储运5个重点专业。建成了国家级现代农艺、现代园艺实训基地,市级畜牧兽医、农机综合实训基地。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专业学生“双证”率达98%以上。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发展对“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校着力实施“校地合作、农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坚持德育为先,提升综合素质。学校实施了1周入学教育,2周军事训练,1周德育实践,每堂课教师至少利用5分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常态化德育教育模式。建立了每位校级领导督导18-25个学生班级,每月组织1-2次讲评活动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全体中层干部带头参与的全员担当班主任机制。组织

3、成立了书画社、花木协会等23个学生社团,每天利用下午放学后开展1节课的二课堂活动。经常开展体育竞赛、才艺秀等校园文化体育活动,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近5年,我校学生当选市级以上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100余名,获得全国性奖项72项。坚持能力本位,提升技能水平。以职业能力提高为目标,开展“校地合作、农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展开校地合作,不仅搭建了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平台,更为拓展学生实践技能提供了便捷通道,增强了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开展课堂“进田间、到地头、入农场”等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种养殖周期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开出比达

4、到6:4。通过每学期举办优质课大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举办学生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我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得金牌5块,银牌4块,铜牌1块。坚持就业导向,提升发展能力。学校将就业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机制。我校于2000年开始,在新生入学时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就业协议:凡就读我校学生全部安置就业,否则全额退还学费。并庄重承诺“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单位不安置;没有五险的单位不安置;不正规的单位不安置;不稳定的单位不安置;用人机制不完善的单位不安置”。近五年,我校每年向涉农企事业单位输送毕业生2000

5、人以上,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就业稳定率保持在90%以上。“出口畅”带动了“进口旺”,学校年均招生3000人以上,办学规模保持在万人左右,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提升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农科教相结合,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通过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引进了硕士及以上高级人才40余名,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一线农技推广人员70余人到校任教,每学期邀请行业专家3-5名到校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了教师“下农村、进企业”活动,全体任课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实践,其中基础课教师不少于8天,专业课及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不少于

6、15天。每年选送教师参加市级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内外进修。打造了一支由339人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授、研究员、高级讲师87人,博士、硕士67人,“双师”型教师121人,农业部高级专家2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近三年,学校教师承担了国家948项目2项,农业部重大农产品技术推广项目2项,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农业发展资金项目5项,一般科研项目4项,教研项目4项。育成荞麦新品种3个,桂花新品种1个。市里还依托我校成立了重庆市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二、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学校作为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

7、训、重庆市百劳工程培训、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等培训基地,积极承担各级各类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探索了“学校+基地”的培训模式。2010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优秀培训机构”。一是开展专业培训,服务三农。依托学校培训基地,开展了阳光工程、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农村实用人才及技术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近三年,年均培训新型农民1000人以上。我校还坚持每年开展重庆市中高级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先后完成51个班1775人次的培训工作。开展了重庆市贫困区县基层乡镇领导干部培训工作,共培训区县乡镇领导干部200余名。二是开展校地合作,科教兴农。与周边11个区县开展了校地合作。开设了

8、蔬菜种植与加工、特种水产养殖、奶牛养殖等专业培训班117个班次。累计培训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户5000余人次。三是开展社会实践,咨询帮扶。每年假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建立定期回访帮扶机制。5年来,我校师生先后深入重庆的29个区县、上百个村、上千农户中开展科技宣传与咨询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接受过我校咨询帮扶的学员中,担任村社干部的有900余人,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致富本小康的带头人的有1万余人,成为农村专业户、科技户、示范户的有1万余户,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学用科学的先进典型和增收致富带头人。三、满足学生需求,延长服务链条,向高等农业院校输送人才。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更高学历层次

9、的需求。采取中高职衔接、函授、自考三种方式,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近三年来,每年向高等农业院校输送1000人以上。一是在毕业生中公开公平公正选拔优秀学生就读农业高职院校,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二是与涉农院校开展合作,在我校设立函授站或分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成考,实施函授教育模式,向高等农业教育院校输送人才。三是组织开展自学考试,打通中职学生对接升入高校的途径,服务学生成长。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我校切实践行了“教育培训1人,脱贫致富1户”的职业教育理念。国务院统筹城乡调研组、欧盟委员会农业官员、澳大利亚职教专家专程到校调研考察,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高举“农”字大旗,着力内涵建设,不断改革创新,服务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在努力帮助教育对象实现其人生梦想的同时,为实现“职教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