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选择题精选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46934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选择题精选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选择题精选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选择题精选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选择题精选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选择题精选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选择题精选 岳麓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经济成长历程》选择题精选 岳麓版必修2.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当时我国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A B C D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3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手工作坊生产资金雄厚

2、,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主要是为中外市场生产精美商品A B C D4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5“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中描绘的城市现象最早出现在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元朝6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农用动力发生改变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土地所有

3、制发生根本变化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 B CD7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耕作工具不断改进生产组织的小型化水利设施逐渐完善土地兼并日趋加剧A B C D8.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右图为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映了清 代的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集体劳作的耕作方式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铁犁牛耕日益普遍化 D.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9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主要原因是 A官营作坊的产品数量有限 B私营作坊的工人大量增加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兴

4、起10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11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江南出现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12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5、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刻存在明清曾经长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 A B C D 13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最终阻碍着中国近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形成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A B C D14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已出现了曲辕犁A B C D15.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

6、,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16、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司母戊大方鼎等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回答 A新石器晚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17. 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A提倡商品经济 B要求贤者舍本逐末 C认为工商并重 D强调重农抑商18下列有关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的描述正确的是A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清楼C夜

7、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19“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20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的名称的是A商帮的兴衰 B晨曦中的汴河 C坊墙倒塌以后 D草市饮食大全212010年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右图)。(“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

8、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西周分封制当时的冶铸业秦朝郡县制隶书的特点 A B C D22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3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他们边看边议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制青瓷 B我们看到的宋代瓷器大部分是官窑的产品C青花瓷是我国元代瓷器的代表 D瓷器制造业在唐朝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24“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

9、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25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有关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A B C D26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

10、,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7下列图片中反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A B C D2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

11、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29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的发生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天朝上国思想 D君主专制统治30读右图,从中我们可直接得到的信息包括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 B C D31、在中国封建社

12、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A、将公田化为私田 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C、土地兼并 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32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的主要功能转为以经济商贸为主A B C D33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A. 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B.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C. 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D. 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34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35对史料进行研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A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明清时期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朝地方政府政策促使社会风俗的变化36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 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A“今驱民而归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