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高二月考语文).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460784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卷(高二月考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卷(高二月考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卷(高二月考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卷(高二月考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卷(高二月考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卷(高二月考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卷(高二月考语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测试卷学科:语文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蔡晓莉第卷 阅读题一、名篇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子曰:“ ,则远怨矣!”(论语 卫灵公)颜渊喟然叹曰:“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 , ,乐亦在其中矣。”(论语 述而)子曰:“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子曰:“ ,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潭中鱼可百许头,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岳阳楼记)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

2、4题。“中 庸” 辨 义彭国华“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

3、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

4、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

5、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

6、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7、。3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

8、对“中庸”原意的误解。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三、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9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9、。”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鲁昭公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定公立。以孔子为

10、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孔子遂行。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

11、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注释: 帐目清楚,收支平衡。 :官名。 羖:公羊。 累绁:用绳索捆绑。 粥:卖。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四方皆则之 则:效法B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沮:沮丧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斥乎齐,逐乎宋、卫 异乎三子者之撰B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12、?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齐人闻而惧 舍瑟而作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下列各组句子,能直接说明孔子有“执政才能”得一组是( )(3分)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

13、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D孔子有辩才,他对秦国称霸原因的分析让齐景公很高兴;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4分)(2)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1题。登 快

14、 阁宋 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朱弦”: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青眼”: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10.请从内容和意境的角度分析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在写景上的异同。(6分)11. 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5分)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