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读书报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36379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读书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近代史读书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近代史读书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代史读书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读书报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敬告青年有感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 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 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 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 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

2、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 处之义务”。自人权平等之说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 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 解放也”。所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即人的“一 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宇宙大法,“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我 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同白种人相比

3、,其“思想差 迟,几及千载;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 归削灭也”。(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 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欧洲社会制度、凡政治、教育、文学技术,“无不齐集于厚 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

4、吐弃殆尽”。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 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 社会永无宁日”。(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 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想象者何?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想, 有假定而无实证”。此处所陈述的“六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民主”和“科学”两方面的要求,在当时, 它无疑就是思想革新和文化运动的一声振聋发聩的宣言。陈独秀在阐明六项标准之后,首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 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 即急

5、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 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 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敬告青年 一文采用了欧洲与中国、西方人与东方人相对比的写法,处处赞扬近世欧洲文明,特 别是法兰西文明。敬告青年一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 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惟一准绳,凡违反科学与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 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这篇文章充分

6、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该文在“五四”运动和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而且陈独秀在这篇文章中极力宣扬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平等、自由” 的民主主义思潮,确认近世欧洲历史之所以为“解放历史”是因为“人权平等之说兴”之故, 而“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两轮焉”。很显然,民主与科学一开始就是奉 劝青年“修身治国之道”的思想依据。 在阅读陈独秀的敬告青年的同时,我追随着那段历史,看到青年的魅力。美哉我少年中 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在那个几乎绝望的年代,陈独秀

7、把青年推上舞 台,告诉大家,青年就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以此唤起那一代人的良知和责任。从后来的五四 运动来看,他是成功的。陈独秀先生是在私塾里的传统文化的浸染中长大的,但是在敬告青 年中却字里行间充斥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这让我困惑不解。难道在陈独秀心目中传统文化 真是一无是处吗?我想不是。但是为了挂上另一块牌子就必须拆下这一块牌子,要改变未来, 首先要反思过去,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陈独秀首先从文化下手,打倒孔家店不是他的目的, 将民主科学灌入人心,尤其是青年心中才是最好的,唯有这样才能呼唤国人开眼看世界,拯 救新一代的青年人融入世界找寻兴盛之路,而不是陷入迷茫之中。 91 年前的那一批青年没 有辜负

8、陈独秀的期望,找回来复兴中华的激情,并为之奋斗,一代代传承下来,直到取得了 新中国的成立,找回民族自信。历史发展到 19 世纪,整个世界因为商业的发展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 如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所说,不是以东方的隐逸恬淡的美风进行的,而是以西方的横 厉无前的方式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没有一个民族能够自外于这个“大社会” , 也决定了每一 个民族在这场联系中“逆流行舟,不进则退”的态势。其实,陈独秀在写下敬告青年的时候,已经是1915年了。 1840年中国的被动开放, 至此已有75年。在这个过程里,用今天的近代史观来看,中国自身的变革一直在不停地进行。 先是局部地区被西方打开,后来

9、逐渐变为被西方全面控制;先是经济上被西方渗透,逐渐变为 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经济全面地被控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中国同外部世界的联系, 逐步地加深了。在这75年的过程中,矛盾不断产生,然后被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从初期被 动接受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全面地学习西方技术,到“百日维新” ,到“立宪” ,到辛 亥革命。被动的保守的也罢,积极的理想的也罢,中国在75年中,不能不说是一直在朝着一个 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新更强的目标前进。但是,无论当时的占多大比例的具体的个人怎样 乐观地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至今日,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一系列的变革是过于崎岖和缓慢 了。矛盾像龙头里面冲出来的水,流

10、量很大,虽然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像下水口一样,也在同时 把这些水流泄出去,但却赶不上出水的速度,最终中国这个承载矛盾的容器,还是让矛盾像过 多的水一样溢出来了。中国所面对的矛盾是诸多方面的综合,只愿意面对其中的非主要的一 方面,然无法解决矛盾。这样的困境,在所有处在革新之际的国家和民族中都有发生。在近代 史上被称作成功典范的日本“明治维新”,事实上也是不民主与科学完全成功的,在之后的明 治时期,各种矛盾不断涌出, 民间的冲突也从未间断。“大政归还”之后,德川幕府时代全日 本各地割据的三百多大小诸侯,一起将土地和权力上缴皇室。所以,“明治维新”的最大的成 功者只有明治天皇一人而已。当时,著名的日本政

11、治学家中江兆民在其著作一年有半中, 对此很是忧虑。他说: 从海外各国的角度来观察日本,进行改造。日本人极其明白事理,很 会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 绝对不抱顽固的态度。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所以没有像西方各国那 样, 发生悲惨而愚蠢的宗教战争的缘故。然而他们浮躁和轻薄的重大病根, 也就正在 这里。他们意志薄弱,缺少魄力的重大病根,也就正在这里。他们没有独创的哲学,在政治方 面没有主义,在党派斗争方面不能够坚持下去, 其原因实际就在这里。这就是他们所以有一 种小聪明, 小机智,而不适宜于建立伟大事业的缘故。他们是常识极其丰富的人民。但终究 不能期望他们超出常识以上。中江兆民被今天中国的学术界界定为唯物主义

12、哲学家。他在反 思明治维新的时候, 对日本社会在政 治革新以外的局限深感忧虑 , 其中之一就是上文 所说到的日本人的思想问题。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日本的思想文化从来都是灵活地受到 中国的影响,他们尚且如此,我们中国在革新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思想方的阻力可想而知。陈独 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对青年一代的国民性其用心亦与中江兆民相同。同日本相比, 中 国是一个文化母国。虽然在历史上,特别是对外关系方面, 缺少中江氏形容日本的那种“小 聪明,小机智”,但却树立了“独创的哲学”, 产生了 “政治方面的主义”, 也建立了人类 文明史上无数伟大的事业。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

13、的中国革命还只是 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 还未指明 决裂之后的方向。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的革命来回答了。然而回到现在,我们这代青年,似乎有点堕落了。我们没有了那份激情,没有了那份上 进,有些人甚至只能通过在游戏中找寻成功的喜悦。难道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就不能扛起 我们应尽的责任?有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那些梦想同前人比起来太狭窄,还有多少人会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虽然现在这听起来有点和我们不切实际,但前人已经给我们我们做 出了表率,我们也应该努力。我们总喜欢瞻仰先人,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但却有多少人会 跟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没有人能够预计到自 己的未来,包括伟人自己,但是为什么他们最后却成了伟人。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 但是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能够成功吗?他们能够站到世界的顶端吗?今日之中国,表面 风平浪静,实际上呢?却是表面平静,内里蕴含着很多不明因素。 我们可以没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起码要对得起生我们,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养我们的 这片土地,不要因为环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们的堕落,麻木。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应 该尽我们的那份力。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每一个机会,用时间来记住我们的“不 可复制”,永载我们的辉煌。敬告青年是一本不朽的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